韩城古城距今已有近1500年的历史,是全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六座明清古城之一。这里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物古迹荟萃,充满着烟火气,是一座“活着的古城”。
如何平衡好古城保护和活化利用的关系?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精神,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实现了古城保护与新城开发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形成了“古城古、新城新,一桥分内外、金塔赏古今”的城市格局,举全市之力守护着古城的“变”与“不变”。
坚持保护为先
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城市与乡村、地上与地下、有形与无形”,持续加强制度顶层设计,构建分类科学、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
古城的保护要坚持地方特色。我市持续探索政府、专家学者和群众三者协同发力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新路径,主动融入国家黄河、长城文化公园建设,统筹名城、名镇、名村、街区街巷、城镇格局和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历史地段等,纵深推进文物摸底、抢救和活化行动,常态化抓好预防性保护和抢救性保护、日常保养和保护修缮。
品一杯茶、听一段戏曲、尝一杯韩城花椒酸奶、逛一逛古城,是游客在韩城旅游打卡的“四件套”。为了传承好这些充满“烟火气”的“活文化”,我市围绕“保护对象是谁,保护传承什么,谁来保护传承,怎样保护传承”,建立“两委员会一中心”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机制,定期听取工作汇报、研究解决问题。同时,编制专项保护规划,制定《韩城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办法(试行)》等,扎实推进名城保护立法工作,保障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从规划上实现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实现规划引领和法治方式管控协同发力。
“文物+旅游”的历史文化保护新路径,让到古城的人,融入古城的慢生活,爱上古城。
坚持传承为要
做到神形兼具
在古城史记文化街区,素隐茶院的主理人刘敏,正坐在安静幽深的四合院中,精心地泡茶。水壶袅袅,为这一方小院增添了几分意趣。
“我生在古城,长在古城,对古城的一砖一瓦都有着无法割舍的眷恋。做这个茶院是因为我认为千年古城应该有家与之相配的茶院。”刘敏扎根古城,也用心接纳每一位爱茶、品茶和习茶者。在这座茶院,专业免费的茶修课已开设了近百期,既传播着茶文化,也把古城的文化慢慢的沁润进每一个来学茶的人心中。
在城市更新中,既注重文化遗产保护,也重视城市文脉传承。近年来,我市坚持把文化元素融入城乡建设,采用“古新分治”,保持和延续历史城区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延续历史文脉。古城历史文化街区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同时,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提炼精选一批凸显韩城特色的经典元素和文化标识,纳入城乡规划建设领域,强化城市风貌管控,避免“千城一面、万楼一貌”。
如何让生活在古城的居民体验到更高的生活品质,让游客在游览中感受到古城的文化气息?我市坚持把文化传承融入群众生产生活,把抓好古城历史风貌保护和文物安全等工作,与改善民生条件并重,确保历史气息浓郁与百姓安居乐业相得益彰,为古城留住原居民、延续烟火气和历史感。既统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提升和历史古迹整体保护,又不断引导群众增强传统院落自用自维意识,让后世子孙“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坚持发展为本
“非遗+旅游”“文化+旅游”“研学+旅游”“美食+旅游”……近年来,我市多措并举,不断创新形式、丰富载体,赋予史记文化、黄河文化、红色文化等更多时代内涵和新的活力。
在古城史记文化街区,每周五,“雪芹说史”公益文化讲堂开课,讲课内容以司马迁和《史记》文化为主,兼有韩城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党史等内容……丰富的授课内容受到广大游客市民的喜爱。此外,还有史记大讲堂、史记读书会、史记艺术馆、史记文创产品和系列情景剧,让景仰司马迁、热爱史记的专业人士来韩城“打卡”,为古城增添了更多的文化气息。史记文化街区已整体成功申报为省级研学基地。
融媒记者丨赵静
本期编辑丨田真
责任编辑丨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