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金沙(Lygodium japonicum (Thunb.) Sw.)是海金沙科海金沙属草本植物,其叶轴具窄边,羽片多数,对生于叶轴短距两侧,不育羽片尖三角形,两侧有窄边,叶干后褐色,纸质;孢子囊穗长度过小羽片中央不育部分,排列稀疏,暗褐色;其果长度过小羽片中央不育部分,排列稀疏,暗褐色,无毛;孢子期5-11月。因其秋季采摘,黄如细沙,如海沙闪亮发光,故名。
海金沙原产于亚洲暖温带至热带地区,中国各地均有分布。海金沙生于山坡草丛或灌木丛中,耐光,忌阳光直射,喜温暖湿润环境、喜散射光,喜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海金沙的繁殖栽培为孢子繁殖。因为它的孢子是金色的,细小的如同沙子一样,所以被称为"海金沙"。《本草纲目》记载:“海金沙色黄,细如沙,名曰海金沙,故名。”海金沙,又名左葡萄灰、海金沙,为海金沙属,海金沙科攀援植物,因其形状奇特而得名。它喜长于其它植物,其茎极细,可达约四公尺。
海金沙用于治疗热淋、石淋、血淋、膏淋、尿道涩痛,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还具有降血糖、抗氧化等作用。海金沙枝蔓纤细伸长,叶片浓绿常青,长江流域可露地栽培作绿篱材料,可搭设亭阁牌楼式支架,枝蔓缠满,为常青观叶花卉,可布置厅堂、会场。
别 名:金沙藤、左转藤、化石草、
界:植物界
门:蕨类植物门
纲:木贼纲
目:莎草蕨目
科:海金沙科
属:海金沙属
种:海金沙
入药部位:植物的干燥成熟孢子,植物的藤也可入药。
性 味:味甘、淡、咸、性寒、无毒。
归 经:归脾、膀胱、小肠经。
功 效:清利湿热,通淋止痛。
主 治:用于热淋,石淋,血淋,膏淋,尿道涩痛。沙淋;白浊;女子带下;水湿肿满;湿热泻痢;湿热黄疸;吐血;衄血;尿血;外伤出血
用量内服:
煎汤,5-9g,包煎;或研末,每次2-3g。
禁 忌:肾阴亏虚者慎用。
相关配伍
1、治诸淋:与海金沙、石苇、滑石、猪苓、泽泻、赤苓、肉桂、白术、芍药、甘草配伍。(《证治准绳》)
2、治脾胃肿满,腹胀如鼓,喘不得卧:海金沙同白术、甘草、牵牛为末服。(《本草纲目》)
3、治小便不通,脐下满闷:海金沙一两,蜡面茶半两,捣碎。每服三钱,生姜甘草煎汤下,日二服。亦可末服。(《图经本草》)
炮制方法:秋季孢子未脱落时采割藤叶,晒干,搓揉或打下孢子,除去藤叶。
相关论述
1、《本草纲目》:治湿热肿满,小便热淋、膏淋、血淋、石淋茎痛,解热毒瓦斯。
2、《嘉祐本草》:通利小肠。得栀子、马牙硝、蓬沙,疗伤寒热狂。或丸或散。
采收贮藏
采收、产地加工与贮藏立秋前后,孢子成熟时,选晴天清晨露水未干时,摘下孢子叶,放于村有纸或布的管内,于避风处晒干,然后轻轻搓揉、抖动,使孢子弹出,再用细筛筛出叶片即得孢子(海金沙)采收金沙藤可从地面割下茎叶。用铡刀或剪刀剪成2-3厘米长的短节,晒干或烘干即可干品金沙藤打包存放于通风干燥处,注意防潮、霉变,海金沙(孢子)装于罐或塑料袋内,置于通风干燥处。
药用价值
海金沙甘寒无毒。主治:通利小肠,疗伤寒热狂,治湿热肿毒,小便热淋膏淋血淋石淋经痛,解热毒气。中国四川用之治筋骨疼痛。海金沙用于治疗热淋、石淋、血淋、膏淋、尿道涩痛,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还具有降血糖、抗氧化等作用。
性状
1.性状鉴别 孢子粉状,棕黄色或黄褐色。质轻滑润,撒入水中浮于水面,加热后则逐渐下沉,燃烧时发出爆鸣及闪光,无灰渣残留。气微,味淡。以色棕黄、体轻、手捻光滑者为佳。
2.显微鉴别 孢子淡黄色,四面体形,辐射对称。极面观钝三角形,赤道面观超半圆形,极轴长58-72(-97)μm,赤道轴长70-108μm;周壁具瘤状纹饰,有的周壁开裂或脱落,外壁光滑;具3裂缝。
化学成分
含脂肪油。另含一种水溶性成分海金沙素(Lygodin)。从孢子中分得反式-对-香豆酸(trans-p-coumaric acid)。另含脂肪油,经分析有肉豆蔻酸(0.15%)、棕榈酸(10.85%)、十六碳烯酸(0.55%)、硬脂酸(2.46%)、油酸(48.77%)、亚油酸(39.56%)、十八碳三烯酸(0.35%)、廿碳烷酸(0.88%)。
药理作用
1.反式-对-香豆酸50mg/kg十二指肠注入,对大鼠具有利胆作用,给药后24小时达到最大效应,可持续4-5小时,胆汁平均增加20%,但不增加胆汁中胆红素和胆固醇的浓度,与脱氧胆酸相比,其利胆作用强度和持续时间基本相同,但起效缓慢。
2.海金沙中的反式对-香豆素有利胆作用:其作用机理是增加胆汁中水分的分泌,但并不增加胆汁中胆固醇和胆红素的分泌。其利胆强度与去氢胆酸相似,但克服了去氢胆酸引起的肝劳损和利胆减退不良反应,毒性也较低。海金沙中的咖啡酸也有利胆保肝作用。但亦有文献报道海金沙并无利尿作用。
3.有文献报道病人一次服海金沙150g(煎服)后不久出现舌麻、恶心、头晕、畏寒、尿频等严重不适症状。
复方
①治小便不通,脐下满闷:海金沙一两,腊面茶半两。二味捣研令细。每服三钱,生姜、甘草汤调下。(《本草图经》)
②治热淋急痛:海金沙为末,生甘草汤冲服。(《泉州本草》)
③治胃淋:海金沙、滑石各一两(为末),甘草二钱半(为末)。上研习。每服二钱,食前,煎麦门冬汤调服,灯心汤亦可。(《世医得效方》海金沙散)
④治尿酸结石症:海金沙、滑石共研为末。以车前子、麦冬、木通煎水调药末,并加蜜少许,温服。(《陕西中药志》)
⑤治小便出血:海金沙为末,以新汲水调下。一方用砂糖水调下。(《普济方》)
⑥治肝炎:海金砂五钱,阴行草一两,车前六钱。水煎服,每日一剂。(《江西草药》)
⑦治脾湿太过,通身肿满,喘不得卧,腹胀如鼓:牵牛一两(半生半炒),甘遂、海金沙各半两。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煎水一盏,食前调下,得利止后服。(《医学发明》海金沙散)
⑧治脾湿胀满:海金沙一两,白术二钱,甘草五分,黑丑一钱五分。水煎服。(《泉州本草》)
观赏
海金沙枝蔓纤细伸长,叶片浓绿常青,长江流域可露地栽培作绿篱材料,可搭设亭阁牌楼式支架,枝蔓缠满,为常青观叶花卉,可布置厅堂、会场。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江苏、浙江、安徽南部、福建、台湾、广东、香港、广西、湖南、贵州、四川、云南、陕西南部。日本、琉球、锡兰、爪哇、菲律宾、印度、热带澳洲都有分布。多生于路边、山坡灌丛、林缘溪谷丛林中,常缠绕生长于其它较大型的植物上。喜温暖湿润环境、空气相对湿度60%以上,喜散射光,忌阳光直射,喜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为酸性土壤的指示植物。
植物学史
因其秋季采摘,黄如细沙,如海沙闪亮发光,故名。
形态特征
陆生攀援植物。植株高攀达1-4米。叶轴上面有二条狭边,羽片多数,相距约9-11厘米,对生于叶轴上的短距两侧,平展。距长达3毫米。端有一丛黄色柔毛复盖腋芽。不育羽片尖三角形,长宽几相等,约10-12厘米或较狭,柄长1.5-1.8厘米,同羽轴一样多少被短灰毛,两侧并有狭边,二回羽状;一回羽片2-4对,互生,柄长4-8毫米,和小羽轴都有狭翅及短毛,基部一对卵圆形,长4-8厘米。宽3-6厘米,一回羽状;二回小羽片2-3对,卵状三角形,具短柄或无柄,互生,掌状三裂;末回裂片短阔,中央一条长2-3厘米,宽6-8毫米,基部楔形或心脏形,先端钝,顶端的二回羽片长2.5-3.5厘米,宽8-10毫米,波状浅裂;向上的一回小羽片近掌状分裂或不分裂,较短,叶缘有不规则的浅圆锯齿。主脉明显,侧脉纤细,从主脉斜上,1-2回二叉分歧,直达锯齿。叶纸质,干后禄褐色。两面沿中肋及脉上略有短毛。能育羽片卵状三角形,长宽几相等,约12-20厘米,或长稍过于宽,二回羽状;一回小羽片4-5对,互生,相距约2-3厘米,长圆披针形,长5-10厘米,基部宽4-6厘米、一回羽状,二回小羽片3-4对。卵状三角形,羽状深裂。
孢子囊穗长2-4毫米,往往长远超过小羽片的中央不育部分,排列稀疏,暗褐色,无毛。
繁殖方法
海金沙的繁殖栽培为孢子繁殖。
分株繁殖:冬、春季,选择约3-4年生植株,挖出其横走横茎,剪成10厘米左右的小节,或按植株自然生产状,分成若干小丛,每丛具3-5节或2-3株小苗。剪去部分地上茎,种植于备好的植地上。植地可利用土层深厚,肥沃的山坡灌丛、林间或田边地角、或种植于围篱芭边,利用蓠芭作为其攀援的支撑物。种植密度以行株距1-1.5米为好,种植时每穴施土杂肥1千克,栽苗1丛,填土压实,浇透定根水即可。为经济利用土地,可先将分株苗栽于苗床上,株距10-15厘米,苗床上搭荫棚,培育1年后,再出圃移植。
栽培技术
田间管理
中耕除草:幼苗期,植物生长缓慢,易滋生杂草,应适时中耕除草,保持地面疏松无杂草,为海金沙生长提供良好的生长条件。
设支柱:海金沙为攀援性植物,人工栽培应设支柱并引蔓上柱,使其攀援生长,增加光合营养面积。
施肥:冬、春二季应各施一道肥,每次每株旖1-2千克人畜粪水冬春季植物萌发前剪去干枯植株,以利来年生长。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海金沙的特点作了详细的描述,如:“生于山林之中,茎细如线,依附于竹子,叶背多折,折而藏沙,色黄赤,不磨弟子,根系强健”。海金沙虽然珍贵,但是开采难度极高,因为体积小,采集难度大,所以价格昂贵。
市面上有一些商贩,把海金沙掺入劣质的普通沙中,从中牟利。想要分辨真假很容易,真海金沙沉到水底后,还会漂浮在水面上,这只是一个谎言。真海金沙质地细腻,带着一股淡淡的药香,让人心旷神怡。
在使用海砂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避免直接用水煮,这样会导致大量的海砂流失。为防止海砂变质,煮食前须用袋装砂袋煮熟。
海金沙既是传统中药,又有清热解毒,利尿润燥之功效,对体内成石有奇效。有人经常采它泡茶。海金沙在《江西省中药志》中有记载,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所以,海金沙在乡下也叫“石草”。
这是海洋黄金海岸的介绍。这篇文章有没有让你更加深入地了解海金砂呢?如果你在自然界中发现了这种植物,不妨把它收集起来。在夏天和秋天,收集这些植物,在阳光下干燥,把茎,叶和不洁的部分过滤掉,就可以作为储藏。
中国人民对中草药的探索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相传,神农尝百草,首创医药,神农被尊为“药皇”。
中药主要由植物药(根、茎、叶、果)、动物药(内脏、皮、骨、器官等)和矿物药组成。因植物药占中药的大多数,所以中药也称中草药。目前,各地使用的中药已达5000种左右,把各种药材相配伍而形成的方剂,更是数不胜数。
中药应用理论比较独特。中药有四气五味。四气又称四性,是指药性的寒、热、温、凉。五味指药物的辛、酸、甘、苦、咸。中草药的气、味不同,其疗效也各异。
不过是药三分毒,没有专业医师指导,大家千万不要自己去尝试,以免出现问题。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才能发挥草药的神奇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