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来,操场乡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和省委、市委、县委有关要求部署,着力在“摸排管理”上发力、在“学习教育”上用劲、在“服务保障”上出招,切实提升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质效。
针对流动党员去向掌握难、日常管理难等问题,操场乡通过摸排、管理、联系等方式,确保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一是“拉网式”摸排。构建起“乡党委—村(社区)党组织—网格员”三级责任体系,组织136名党员干部、网格员、志愿者通过“电话访、微信联、入户查、网格排”等方式,摸清114名流动党员的流动去向、流动时间、联系方式等情况,实现动态管理“进出”有数、“去向”有底。二是“联动式”管理。完善流动党员外出登记、定期联系、主动汇报制度,联合便民服务中心、民生服务办等职能部门,帮助43个流动家庭解决老人就医、人员就业等困难问题87个。结合党员地理位置和工作性质,将操场乡驻上海流动党支部划分三个党小组,将21名在上海从事小炒行业的流动党员纳入管理,组织开展学习交流、建言献策活动6次,流动党员凝聚力、向心力不断增强。三是“动态式”联系。建立1+N结对联系机制,通过“一对一对接、人对人服务”的方式,加强与流动党员沟通和交流,动态更新流动党员信息63条,督促其主动到流入地(单位)基层党组织报到,确保流动党员全部纳入党组织动态管理。
针对流动党员“流动频率快、流动地域广、流动方向多元”等特征,操场乡通过“线上+线下”模式,突破时空限制、走出固定模式,确保流动党员学习教育不缺位。一是“点对点”结对帮学。组织62名村(社区)干部、党员志愿者与流动党员“结对帮学”,为53名流动党员邮寄“学习礼包”,确保流动党员“不缺课”。二是“线连线”网络送学。依托微信群、多彩操场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载体,推送上级会议精神、先锋动态、先锋风采、微党课等内容270余条,确保流动党员“不断线”。三是“面对面”集中学习。利用春节、中秋、国庆等集中返乡的时机,依托白泥垇地下交通站旧址、天官第廉政文化教育基地等,举办学习参观、技能培训等活动6次,确保流动党员“不漏学”。
操场乡紧扣流动党员作用发挥、强化实践推动,引导流动党员走出“小家”、融入“大家”。一是抓实后备干部管理。把25名综合素质高、致富能力强的流动党员纳入村级后备力量进行培养,按照定人帮带、定岗锻炼、定期培训“三定细育”的培养内容,帮助后备干部沉浸式补短提能。二是强化正向激励。召开流动党员返乡座谈会、茶话会2次,发放学习资料包12个,收集基层治理、产业发展等意见建议40余条,助力家乡发展。积极引导流动党员在基层一线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31名流动党员主动投身到民情走访、环境整治、关怀重点人群等基层治理工作中,借助自身特长,开展政策宣讲、环境整治等志愿服务活动40余次,走访留守老人、儿童58名,操场乡驻上海流动党支部引导该乡350余人在沪抱团发展江西小炒,推动小山笋、优质大米等本地特色农产品进入江浙沪市场,带动30余名农户增收20余万元,以实际行动擦亮党员先锋旗帜。三是提供暖心服务。建立流动党员关心关爱机制,推出问情况、问需求、问困难、跟踪回访“三问一回访”服务体系,结合众厅说理活动,组织36名理事会成员、网格员等走村入户,收集并解决学习资料需求、政策咨询、就业创业指导等多元化需求50余条,确保流动党员“有位更有为”。
文字:沈夏冰
编辑|初审:严家乐
复审:沈夏冰
终审:王芝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