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打出解放军经典巷战战术:冲锋枪手雷不顶用,中式爆破最实用

文摘   2024-12-23 11:02   安徽  

俄军在顿巴斯的巷战,正经历一场战术思维的剧变。

面对乌军依托坚固建筑构筑的复杂防御体系,传统的巷战战术被一次次击碎。

冲锋枪不顶用,手榴弹也失去了作用。

更让人意外的是,美式CQB(室内近战)战术,这套被认为适合高强度巷战的体系,在顿巴斯也成了“送人头”的代名词。

于是,俄军转向了一种更实用、更直接的战法——解放军的经典巷战战术。

炸墙穿洞,火力掩护,逐步推进。

简单、粗暴,却极其高效。

这种中式爆破战术,正在顿巴斯的城市战场上,扮演着胜负手的角色。

顿巴斯的战场环境注定了巷战的复杂性。

从苏联时期开始,顿巴斯地区就被设计为“堡垒城市”。

这不仅是苏联的工业重地,更是抵御北约进攻的重要屏障。

每一栋居民楼都被设计得极为坚固,能够承受多次炮击。

工厂和矿山之间通过地下隧道连通,地下室既可以作为储存点,也能隐藏预备队。

在这样的城市结构下,进攻者步步维艰。

乌军充分利用这些建筑的防御特点,将其打造成了一座座坚不可摧的堡垒。

他们在居民楼的地下室隐藏预备队,负责随时支援和反击。

在顶层,他们安置观察哨和狙击手,占据视野和射击优势。

而在楼道、走廊的拐角处,他们布置伏击点,用隐藏的窗口或者拐角射击孔进行突然攻击。

这些设计,让俄军在巷战初期屡屡受挫。

传统的巷战战术,在这里完全失效。

俄军最初依赖冲锋枪和手榴弹。

这是巷战中最常用的组合,近距离清理目标本该得心应手。

但在顿巴斯的复杂环境下,冲锋枪的火力覆盖不足以压制多层次的火力点。

手榴弹虽能清理单个房间,却对隐藏在深处的敌人无能为力。

更糟糕的是,乌军在建筑内设置了大量陷阱和诱饵。

一扇看似普通的门后,可能藏着一个爆炸装置;而房间的角落里,则可能埋伏着一支手雷小组。

俄军又尝试了美式CQB战术。

这套强调小队配合和逐步清理的战法,在特种作战中表现出色,但在顿巴斯却“水土不服”。

小分队进入建筑后,往往被乌军的上下夹击压制。

隐藏的射击孔和伏击点,使得CQB小队在建筑内步履维艰,甚至全军覆没。

渐渐地,俄军发现,他们必须彻底改变战术。

于是,他们学会了“炸”。

解放军的经典巷战战术,核心在于摧毁敌人的防御,而不是与其正面较量。

进入建筑?那就炸掉入口。

火力点太密?直接炸塌整个墙面。

乌军的伏击点再隐蔽,也难以抵挡高强度爆破的破坏力。

这种战术的关键在于火力掩护和爆破推进的结合。

俄军的火力小组对目标建筑进行压制,确保敌人无法轻易反击。

同时,爆破小组携带炸药包或反坦克地雷,对关键火力点进行精准打击。

爆破完成后,步兵突击小组才进入建筑,对震晕或被削弱的敌人进行清理。

这种爆破式巷战摒弃了传统的逐步清理方式,用最直接的手段打破僵局。

库拉霍沃的巷战,是俄军成功实践这一战术的典型战例。

面对乌军据守的居民楼,俄军先是用迫击炮和机枪火力压制建筑的高层火力点。

随后,爆破小组在楼外布置TM-62反坦克地雷,对楼房进行定点爆破。

整栋建筑被炸塌,乌军的抵抗力量大幅削弱。

俄军步兵突击队随后进入,几乎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

这种爆破推进的方式,不仅减少了俄军的伤亡,也显著加快了作战节奏。

传统的巷战往往拖延数日甚至数周,而中式爆破战术让攻坚战变得“快速而致命”。

相比之下,美式CQB更像是一种“精细的外科手术”,强调精准和效率。

但在顿巴斯这样复杂且火力密集的环境中,CQB过于依赖进攻方的战术素养和反应速度。

而中式战术则更像是“开膛破肚”,简单直接,却极为有效。

它的成功之处在于将巷战中进攻方的劣势转化为优势。

复杂的地形、隐藏的火力点,在爆破面前不堪一击。

通过炸墙穿洞,进攻方可以绕过敌人的防线,打破敌人的整体布局。

而一旦敌人的防御被分割成孤立的据点,他们就会变成瓮中之鳖,逐一被消灭。

更重要的是,这种战术减少了进攻方与防守方的直接交火,显著降低了进攻方的伤亡率。

面对乌军坚守的“堡垒城市”,俄军用这种方式打出了自己的巷战节奏。

这不仅是一次战术上的调整,也是对现代巷战模式的深刻再定义。

未来的城市战场,将越来越复杂。

随着城市建筑的功能化、防御化,传统的巷战战术将逐渐被淘汰。

解放军的爆破战术,已经为未来巷战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当枪法、手雷甚至小队配合都不足以改变局势时,炸药的威力才是胜负的关键。

在顿巴斯,炸墙穿洞的艺术,正在改变巷战的规则。

谁掌握了火力优势,谁就能在城市战场中笑到最后。

简文博士
聚焦国际时政,深度解读全球博弈,洞察时代脉搏,探索真相与未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