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邦定国,纪念吴邦国同志!

文化   2024-10-08 22:43   湖北  

吴邦国同志遗像

新华社照片,北京,2024年10月8日


刚刚过去的国庆75周年华诞前夕,一大批老同志出席国庆招待会。这当中未见国务院原副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委员长吴邦国同志。


10月8日消息,吴邦国同志逝世,享年84岁。


01


邦国同志,籍贯安徽肥东,与“晚清四大名臣之一”李鸿章、原国务委员张劲夫等是同乡。


他是清华大学毕业生,也是从基层历练出来的领导同志。


在上海工作27年,从上海电子管三厂技术员一直到上海市委书记。


邦国同志在沪工作期间,坚决开放浦东,推动经济体制改革,注重民生保障和市政建设。有几件堪称代表性的事情。


邦国同志年轻时


他主张发展经济步子迈大一点。


“搞期货虽然风险大,但肯定是有前途的。交易要用电脑,再像旧时代那样打手势,这个是不行的。”


“上海要长时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关键是发挥自身优势,打造更为有利的市场环境。”


他坚定以土地批租等模式建设城市。


因为当年上海市民每天要自己倒80万只马桶,而邦国同志家的马桶,也是这80万的其中之一。自毕业分来上海后,他们家一家五口就多年挤在天潼路,一间11平方米的小阁楼里。


1994年分税制改革,他在上海西郊宾馆“闭关”了半个月,提前把账算了清楚。


邦国同志陪小平同志亲吻小男孩


02


任国务院副总理,他主抓国企改革和移民建设等难点工作。


他曾支持资不抵债的重庆特钢走破产之路。


因为库区土地不够,生活问题难以解决,在重庆原本外迁移民7.1万人规划之上加了3万人。


又因为重庆万州机关单位在滨江路沿街门面办公,提出这样好的地段,应该留给老百姓做点小买卖。他说:历史告诫我们,与民争利往往会得不偿失的。


曾在身边工作的黄奇帆同志评价他:遇大事常常是举重若轻,确定大方针,绝不拖泥带水;面对具体问题,又举轻若重,不厌其烦,关键处总是讲得清楚明白。


邦国同志和时任重庆市委书记黄镇东(右一)、时任重庆市副市长黄奇帆(右二)


03


他连任两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2013年3月8日,退休前的最后一次人代会上,他说:我们理直气壮地坚持自己的特色、发挥自己的优势,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理论影响。我们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最令我感到亲切的是,2018年4月,清华校庆107周年前夕,1967届校友吴邦国,将保存了50多年的大学课堂笔记及新近出版的著作等珍贵资料捐赠给母校。


1960年,吴邦国入读清华无线电电子学系,在校时曾担任政治辅导员。众所周知,我国顶尖学府清华,不仅是“红色工程师的摇篮”,也实可称之为“国家领导人的摇篮”,多位领导人均毕业于清华。严谨扎实的学风和“又红又专”,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般令人印象深刻。


他就读时,清华学制由五年改为六年,再加上担任辅导员延长了一年学习,于1967年在清华毕业。


清华大学档案馆撰文称:他曾回母校看望老师和同学,在上海等地参加校友活动,百年校庆时为“清华大学校史馆”题写馆名、为安徽校友会捐赠给母校的巨型灵璧石题写“擎天柱”等。


吴邦国捐赠的14册大学课堂笔记


吴邦国校友捐赠的笔记共14本,都是大学期间学习各门课程的课堂笔记,包括《电工学》《电动力学》《阴极电子学》《电子光学》《普通化学》《超高频技术与超高频管》《热力学统计物理真空技术》《函数逼近》《汽体放电与离子管》《物理》等各一本、《电子管》《电子线路》各两本,涵盖了12门课程。


笔记均为硬皮横格笔记本,封面或扉页上写着课程名称,并清晰记载了授课时间、授课地点、授课老师和学习情况,都用墨蓝色钢笔书写,有的地方还用红笔画线标注出重点难点等。


大部分笔记都用牛皮纸包了皮,其中一本是用当年非常流行的《大众电影》杂志封面纸包了皮,由于经常翻阅,有的书皮折叠处慢慢碎裂,他还剪了旧报纸在封皮里面粘住,将整个书皮固定。


捐赠笔记夹有的线路图等


部分笔记中,还夹有当时的课堂讲义、线路图、演算草稿等。如《电动力学》笔记中留有一份1963年蓝色油印的“电动力学基本要求”,《电子线路》笔记中夹有多张课堂实验的“脉冲式波”“放大特性”等测试图纸。在《普通化学》的笔记中,夹有当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印制的“雁荡山彩色风景画片”5张,以及1枚精致的花鸟画书签。


有一册笔记中,夹有一张北京市美术图片公司拍摄的建筑照片,背面写有“邦国同学,新年进步,身体健康”,这是一位同学在1961年底送给他的新年贺卡。另外,在《函数逼近》等笔记的封面或扉页,还印有吴邦国个人的方形红色印章。


吴邦国捐赠的部分著作等


此外,吴邦国还捐赠了近年来出版的几本著作。包括:反映他先后在上海和中央担任领导工作期间成就与风范的《岁月留痕——吴邦国工作纪事》,收录他重要文章的著作《吴邦国论经济社会发展》和《吴邦国论人大工作》,以及他临摹古书的书法作品集《邦国拟古》等。


吴邦国在《岁月留痕》扉页上的亲笔题字


在随同捐赠资料致党委书记陈旭、校长邱勇的信中,吴邦国深情写道:“今送上清华念书时学习笔记及《论经济社会发展》《人大工作》《邦国擬古》,请查收。感谢你们多次探望,使我感受到母校的温暖。”

2015年4月2日上午,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携夫人等在江西省部分领导的陪同下莅临真如禅寺视察。


2015年4月2日上午,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携夫人等在江西省部分领导的陪同下莅临真如禅寺视察。


2015年9月3日,中国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庆祝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吴邦国同志出席。


2013年3月14日,张德江当选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这是吴邦国与张德江握手。


2011年6月16日至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就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贯彻落实情况进行调研。


2010年4月13日,吴邦国在一汽轿车股份有限公司考察。


2002年的两会,吴邦国当选新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与吴邦国长时间热烈握手。


吴邦国,男,汉族,1941年7月生,安徽肥东人,1964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6年9月参加工作,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电真空器件专业毕业,大学学历,工程师。

曾任第十七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党组书记。

1960-1967年,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电真空器件专业学习

1967-1976年,上海电子管三厂工人、技术员,技术科副科长、科长

1976-1978年,上海电子管三厂党委副书记、革委会副主任、副厂长、厂党委副书记、厂长

1978-1979年,上海市电子元件工业公司副经理

1979-1981年,上海市电真空器件公司副经理

1981-1983年,上海市仪表电讯工业局党委副书记

1983-1985年,上海市委常委兼市委科技工作党委书记

1985-1991年,上海市委副书记

1991-1992年,上海市委书记

1992-1994年,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

1994-1995年,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

1995-1997年,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

1997-1998年,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

1998-1999年,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大型企业工委书记

1999-2002年,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党组成员,中央企业工委书记

2002-2003年,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党组成员,中央企业工委书记

2003-2008年,中央政治局常委,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党组书记

2008-2012年,中央政治局常委,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党组书记

2012-2013年,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党组书记

纪念邦国同志。

安邦定国,天下士子最高理想之一。

余尝求古仁人之心。
‍‍‍‍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推荐阅读


他改变了中国:江同志传

这本传记介绍了江同志的人生历程,尤其是阐述和评价了江同志担任中国主要领导人的10多年中创立的历史功绩。在着重于国事活动的同时,也广泛涉及家庭生活、业余爱好、人品风格等方方面面,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现了传主的风采。

作者对中国的国情、中国的历史、中国的传统文化都有相当的解,从本书中可以体会到作者对中国情有友好感情。作为一位西方人士,作者对某些问题的观点和提法同我们有一定差距,相信读者是会理解和把握的。

本书口碑极佳,多次断货下架,今天再次上架。

谁也不能预测该书在将来什么时候有可能下架,至少可以说再版的可能性已经很小很小。毕竟这个时代……已是另一个时代。强烈建议还没有这本书的朋友,尽快收藏此书(库存有限,先到先得)。

立即抢购

出版社直发,正品障,放心购买)

(若需要开发票请备注留言)


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学传统。自孔子以来,中国历史学家差不多都格外重视当代史的研究与表达。

不论是孔子册《春秋》,还是司马迁著《史记》、班固写《汉书》、司马光编《通鉴》,历史学家尽管都会述往事、追源头,但其真正兴奋点无不在于当代,在于给刚刚逝去的时代一个说法。

然而,不知从何时起,中国的历史学家无法对刚刚逝去的时代进行研究,更不要说描绘。我们的历史却总要“出口转内销”,要靠外国人的研究去为自己的历史定位。

我不是说外国人不能研究、不能写作中国当代史,而是当我们捧读如此厚重的《邓小平时代》时,除了钦佩作者远见卓识、中允公道外,多少有点为中国历史学家感到羞愧,或不平。

中国历史学家为什么不能像傅高义先生那样行万里路、读万卷书、阅人无数,写出这个伟大时代的历史呢?

今天要向大家重点推介的,就是傅高义先生遗作《邓小平时代》。这是傅高义先生“十年磨一剑”的巨作,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披露了大量不为人知的细节。在写作上既不苛求历史人物,也不为尊者讳。

早在傅高义《邓小平时代》香港版问世,我就急切阅读过最感兴趣的章节。这确实是一部伟大作品。我们可以不完全赞同作者的看法,但我们必须承认傅高义先生为我们勾勒的这个伟大时代是可信的。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看懂邓小平时代背后的涌动暗流,既能了解种种社会思潮,更是一把洞悉当下的钥匙。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无论之于曾经还是之于当下的中国,都举足轻重。

尤其在关键时期,一个重要的选择就可以决定命运,对于个人如此,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更是如此。“改革开放”这样一个重大选择,几乎决定了中国40多年来的经济增长。

人们关注历史,研究历史,不外乎寻找真相、发现真理,并汲取经验教训,警示现实。

因此,中国若想延续这种社会经济的繁荣,则不可以忘记邓小平当年的选择,以及他当时所处的那个时代,只因我们今天依然身处邓小平时代的延长线上。

为此,@哲学之路公号特别推荐一部堪称邓小平研究“纪念碑式”的作品——傅高义教授的《邓小平时代》。

这本书不只是给邓小平个人立传,更是给一个时代立传。资料非常出格,但写得很客观,还原了那个时代的真相。这是一部比历史课本生动百倍的当代史,向我们展示出了教科书里所未提及的那些惊心动魄、跌宕起伏的历史细节。
在改革开放面临严峻挑战的当下,社会出现的种种问题,很大程度都能在邓的时代里找到可作为参考的答案。

正如马勇老师所说:读傅高义《邓小平时代》,仿佛那个慈祥老人并没有离我们远去,他似乎一直在注视着中国的发展变化。

说实话,很多外国作者写中国领导人的书,大多都“不太好看”,然而这本《邓小平时代》除外。

作者傅高义教授“十年磨一剑”,收集了来自日文、俄文、中文和英文的种种史料,并得天独厚地采访了包括邓小平家属、身边干部在内的众多历史亲历者,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这一切都使该书具有独特的历史成因,其价值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难以被超越。

众所周知,当代史难写,而写当代史中的领导人难度则更大。

本书最成功的一点,傅高义将目光聚焦于从1976-1997年的“邓小平时代”,把史实、叙事和评价极好的融合起来,在写作上既不苛求历史人物,也不为尊者讳。因此,有读者说:“这本书七百多页的篇幅,居然能一口气酣畅淋漓的读下来。”
因此,本书的中文版,从最初的港版繁体到中文简体,都因话题宏大、题材特殊而一度洛阳纸贵,频频断货。并且近些年,每逢邓小平时代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的关键节点,包括中美关系、港澳台问题,这本书更是频频被推荐。

这不仅因为本书所披露的大量细节所蕴含的史料价值,更重要的是,今天,我们依然身处邓小平时代的延长线上,而未来,无论“邓小平时代”是继续,或出现转折,本书都绝对无法绕开。

邓质方:我最近看《邓小平时代》,这本书太值得看了。我通读了全书,才真正意识到,老爷子后来提出的24个字的战略方针,“绝不当头”最重要。这不是简单的权宜之计,这里面体现了老爷子的世界观——谦虚、敬畏和开放。老爷子还说,他不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没有做什么事,他仅仅是给松了一下绑,解除了一些禁忌一切的一切,都是人民群众自己创造出来的。

张维迎: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看一看《邓小平时代》。

沈志华:傅高义能写出来《邓小平时代》,中国人写不出像他那样的。

秦晖:通过傅高义先生高超的叙事能力,给我们讲了一个关于邓小平以及当代中国的非常精彩的故事。能把故事讲到这个程度,的确是我们都应该学习的。

《邓小平时代》的译者是著名学者冯克利先生,其译笔精准且朴实无华。本书豆瓣评分高达9.3,除了傅高义先生详实的写作,冯克利先生流畅又中国化的翻译功不可没。

这本书,不少朋友已经读过,但由于各种原因未曾读过的朋友,想必也大有人在,所以值得再次推介。

本书口碑极佳,多次断货下架,今天再次上架。我早在2013年本书中文版首发时,就买过一本,当时的售价是88元。10年过去,售价仍然是88元。

谁也不能预测《邓小平时代》在将来什么时候有可能下架,至少可以说再版的可能性已经很小很小。毕竟邓小平时代……已是另一个时代。强烈建议还没有这本书的朋友,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立即一键收藏(库存已所剩不多了,数量有限,先到先得):

立即抢购
(出版社直发,品质保障,放心购买)
(若需要开发票请备注留言)


真相如火,传播真相者如普罗米修斯。

陈徒手先生几十年如一日地在档案中挖掘真相,目的是“记录40年代末之后知识分子的几声长长叹息”,把历史的灰暗面平铺给人看。

陈徒手说,“知识分子有个天职,就是说话,不论用嘴还是用笔。若一声不吭,是失职;若作假,是渎职。”


知识分子的脊梁是如何一步一步弯曲的?

“思想改造”、“洗澡”这些消失于教科书,只会偶尔散落在网络世界隐秘角落的陌生词汇,究竟意味着什么?

知识分子又如何看待“今日之我”与“昨日之过”?

回答这些问题,在今天,仍有意义……

为此,@人文精选诚荐陈徒手先生作品《故国人民有所思》和《人有病,天知否》
这是两部深入解读“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著作,运用了海量有据可查的档案资料,实在不可多得。

陈徒手先生根据几十年积累的资料所写出来的著作,其实还有好几本,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目前能出版的就这两本,而且《人有病,天知否》还颇多波折,属于“漏网之鱼”,最终能与读者见面,实属不易。

陈徒手先生的这两部作品,数量有限,之前一度售罄,有兴趣的朋友,现在可以收藏了,数量有限,先到先得。

立即抢购
(出版社直发,品质保障,放心购买)
(若需要开发票请备注留言)

@哲学之路公号始终致力于精选优质文章,相信思想的力量,拒绝贩卖焦虑,以有价值的阅读,有意义的思考,遇见不一样的观点态度,看清社会与人性的复杂和纯良,成就更美好的人生。长按识别二维码赞赏,支持我们一起传播更多优质内容。

商务合作请联系

微信:553660332

📌

推荐关注


现在关注思想潮流、世界人文历史公号:

回复“福利”,即可免费获取人生最值得阅读的30本书

回复免费资源即可免费获取北大清华复旦武大等名校的文史哲艺术精品课程


哲学之路
自由而有趣的灵魂终将不期而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