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难忘那束光 | 石广齐(文)新生(诵读)

文摘   文化   2024-08-21 18:04   河南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河顺文艺.第877期】

近期文章预告

*散文 老年斑--崔伍锁

*精神伟力 浅谈红旗渠修建中蕴含的法治理念--常明礼

*林县方言岛 闲言碎语--尚善

说明:发表先后以当天发布为准。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散文】

难 忘 那 束  光

文 |石广齐

五月的一个清晨,当阳光刚刚完全照在大地上的时候,我们一家就早起去往八大处登山,可是刚上路不久,天空就被乌云所笼罩,阳光也消失殆尽。很快,就下起了濛濛细雨,空气变得闷热闷热的。

“这天气应该不适合爬山吧,咱们回去吧。”我望着空中黑压压的一层乌云抱怨道。

“既然是选择了今天来爬山,就不要临时改变了,但凡决定的事就要坚持下去,不能半途而废。”爸爸对我说道。

无奈,来登山的主意毕竟是我想出来的,我只能硬着头皮上了。幸运的是,我们刚下车,雨就停了。我心中的包袱也放下了。虽说雨后的环境对于登山这项运动并不是非常友好,但阳光从乌云的边缘露出光影,让我还是看到了希望。

刚上山的我,大汗淋漓地喘着粗气。抬头一看,前面有一块深黄色的东西平铺在前面的马路上。起初,我还以为那是一块小贩摆摊时落下的布。可是,那块“布”竟立了起来。那原来是一位僧人,他在走一步拜一步。我忘却了劳累,带着好奇心跟着他的步伐,仔细地打量起来。

只见他穿着一件土黄色的麻布衣袍,上面早已布满了补丁。他的袈裟不像我想象中的朝圣僧人那样光彩夺目,在我看来那甚至连普通的披风都算不上,只是一块沾满灰尘的破布。他膝盖处的部分已经被公路上的沥青地面染得漆黑漆黑的,足可以说明他是从远方这样一步步拜过来的。他的面庞因为长时间的暴晒变成了棕褐色,眼上的眉毛已被岁月洗掉了它原有的黑色而变得花白。当他起身的时候,头上的皱纹清晰可见,他的脸就像在旱灾中被晒裂的黄土地一样,写满岁月的沧桑。再走近一看,他竟然没有小腿,飘来荡去的黄袍下时隐时现地露出枯硬丑陋的假肢。他竟是纯靠那支与它的主人一样苍老的手杖步履蹒跚地前进,并一路磕长头上山。
我对这位老僧的敬佩感油然而生。此时天开始放晴了,第一缕阳光照在了舍利塔上,反射出的金光点亮了老僧晶莹的汗珠,映入了他那深邃的目光,照亮了他虔诚的心。前方的舍利塔——光的来源,正是老僧要追求的那束光,他要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与信仰,这种执着与坚定是宝贵的,带着这种精神,我相信他终将会追寻到那束光。

我缓慢地跟行着,突然想起顾城的那句诗:“黑夜给了我们黑色的眼睛,我们却用它去寻找光明。”是的,假若人生像一次航行,自己的梦想就是那屹立在远方的灯塔,指引我们方向,指引我们向前。而我们就要用自己的坚定与执着去追求灯塔的光,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从而书写出灿烂的人生。想到这里,我仿佛也看到了来自山顶的金光,它指引着我,快步向前路赶去。





 - 作 者 简 介-


石广齐  北京市人。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初中一年级学生。 


 - 主 播 简 介-



新  生  本名魏俊彦,河南省林州市人,大学文化,全国党史系统先进工作者,享受省部级劳模待遇。长期从事红色文化史料的研究和写作,编著出版有《血荐轩辕》《创业丰碑》《林州热土领袖情》《红旗漫卷林虑山》等10多部文学、历史著作。爱好诵读、曲艺和书法。 

-End-


往期推荐文章







【往事回眸】记忆里的染坊 | 杨昌顺

【成语新说】狼狈为奸 | 马章生

【散文】月牙泉随想 | 海泥(文)新生(诵读)



河顺文艺

主编 /  魏俊彦 

副主编 / 王俭周  杨存保

本期编辑 |  新 生  雪里青松



扫码关注我们

河顺文艺

投稿邮箱:weijunyanlz@163.com

监制微信:w6816831

编辑部主任微信:ianshu5678

编辑微信:sxf7301 cdf8207 


版权声明:【河顺文艺所使用的文章、图片及音乐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敬请相关权利人随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

河顺文艺
史学是丰富的文化长廊,民间文艺是文化长廊的一朵奇葩。在文学与历史交相辉映的时刻,时光清浅,岁月嫣然,河顺民间文艺的小桔灯与您一路同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