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西周镇文岙村 丨六百户人家的千人大村,古迹众多,古树成荫

文摘   2024-09-19 13:14   印度尼西亚  

                (象山县西周镇文岙村)


      天台的三合镇有个村庄叫文岙,是由坟岙村名而来,象山的西周镇也有个村庄叫文岙,是由闻岙谐音而来的。

       象山西周镇的文岙村位于大坑山麓、象西线边,东邻岙邻下村,西毗琴诗岙村,北望虎山、乌沙山,村子三面环山,古时因处山坳,一进东西隘口矮岭峧即闻鸡犬之声,故名闻岙,后改为文岙。



       走进文岙村是从走进文岙的健身步道开始的,长廊上挂着篆体的”闻岙”两字,可见村民对”闻名”的旧名还怀有深深的情感。拾级而上,山上设有”象山平面控制点”的标志,站在上面可以望见文岙村的一角,也能望见虎山和乌沙山。小山顶上建有望港亭,亭联曰:门对南山松竹风,亭观北海港川潮。



        健康步道建在黄桅山上,有一段路形如长城,过竹亭和双悦亭到达双解亭。




       双解亭坐落村东黄栀峧,三间穿廊,砖木结构,中间北面开窗,月洞门上刻有“双解亭”三字,意为”一杯解渴,小憩解惫”,该亭始建于清光绪四年(1878),此路原是西周通往丹城的要道,亭内设有茶缸。



      路亭经过修葺后变得焕然一新,但亭中的八根石柱还古朴依然,其中一根石柱上刻有”大清光绪四年岁次戊寅”等字样,四根石柱上都刻着捐助人名单。

      亭内立着一块”双解亭茶碑”,落款是中华民国十七年。




       亭西有一口古井,井水已经枯竭,离井不远处有一棵几百年树龄的黄檀树,山上还有多棵百年以上的古樟,蓊蓊郁郁,古木成荫。


                  (象山文岙双解亭)
        文岙以姓夏的人最多,村中的夏氏“三房头”古宅群规模宏大。清朝乾隆年间,夏氏家族的夏隆赞及其三个儿子承钜、承铨、承铎牵头围垦了村外门岙塘、庙前塘、望云塘、大麦塘、外星塘、沙湾塘、沙帽塘、竹山岗塘、集成塘等众多塘地和拥有大片山林后,积累了财富,在村内大兴土木,建造了如忠房、礼房、仁房、信房、智房、勇房、乾房、坤房、日房、月房、星房、东房、成房、文房等多座穿堂连栋三合院,连栋接廊规模宏大,这些古宅建筑是当时夏氏家族兴旺的见证。

        走进乾房,这是一个保存完好的道地,大门口的石雕和砖雕有狮子、鹿等各种图案,生动形象。里面还住着夏师傅和一位阿姨,他们说本来周围的规模更大,周边的许多的宅院都是连在一起的。




        乾房对面的老宅叫四房,边门上的两扇小门很有特色,只容一人走进,这在农村的古宅中很少到,从老宅的正门走进,房屋已在风雨中飘摇。


        周边还有好几个老宅,我叫不出名字,那大门上的石雕图案都各不相同,依稀可见昔日的繁华。



                 (文岙夏氏古宅群)


       村南有永福庵,位于大坑山脚,相传明永乐,夏汶中牵头建造南首四合院,称香火庵。清同治大修,改叫永福庵,后新建大雄宝殿和韩信将军殿,是一个清幽之地。

       永福庵后建有岙底庵山塘,始建于1988年。


        在村中的樟树下小店旁建有文庙,也叫闻岙庙,相传建于宋元时期,清乾隆年间扩建,曾遭台风及特殊年代人为因素的毁坏,后修缮,里面供奉着西汉飞将军李广。




      村西有文岙夏氏宗祠,是象山县文物保护点,里面供奉着夏氏四甲列祖列宗之灵位。


        夏氏宗祠旁是原来的学校,校门还在,教学楼也巳破旧,平房已湮没在荒草之中,曾经的乡村都是书声琅琅,而今都不见了读书郎。


        夏氏宗祠的西面是红庙和一棵八百年的古樟,红庙也叫樟树庙,樟树也叫红庙樟,这棵古樟需四五人合抱,屡遭劫难,饱经风霜,它像一位老人见证着文岙的历史。




              (文岙红庙与800年古樟)

    离红庙不远,还有一座北斗星君庙,坐落村西谷堆山东北山坡,供奉着北斗星君,这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庙,原建在山脚,1969年修建象西线拆除,重建于此。



     
     村北建有基督教堂,民国28年,文岙下沙婆弃信佛教改信天主教、基督教,丹城牧师欧东盛帮助在下沙婆家设堂做礼拜。解放后,教堂改用夜校、冬校,村办公房。1986年信徒购房作教堂,1989-1990年集资建造新教堂。


       文岙村与柴溪村一样,都是西周镇的千人大村,这儿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历史悠久,古迹众多,你可以慢慢地走,去品读这个象山港畔的村庄。




漂泊舞者之诗
一个习惯漂泊的诗人 一个千岛上的舞者 南洋望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