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人问:
大人做的什么行为会让孩子有阴影?
有些网友的回答很戳心:
小时候经常因为哭闹被妈妈丢在门外面,她总是说“你不听话,就没人喜欢你”。所以现在我21岁了,在各种人际关系中还在以听不听话来衡量自己,只要别人拒绝了我,总觉得自己哪里做不好就要被抛弃了。 小学的时候,我妈为了省点公交车钱,假装不认识我,还要我乖乖听话,在车上不要叫她妈妈,不然就把我扔掉,这件事导致我现在都不能释怀……
似乎许多父母为了逼迫孩子听话,经常把“不爱孩子不要孩子”的话挂在嘴边。
“不听话就不要你了”;
“不写作业就不要做我儿子”……
殊不知,父母每一次带着“抛弃感”的逼迫,就是其实是对孩子的“情感抛弃”。
有研究指出:
用父母的爱吓唬孩子,对孩子的伤害是很大的。尤其是3岁之前,孩子虽然记不住事,但他会记住害怕和恐惧的情绪,这种情绪记忆将留在他心里。
每一个被“不爱”威胁过的孩子,终将走向“不乖”的这条路。
在《正面管教心理学》中有一个例子。
一对父母觉得儿子难以管教,就经常恐吓他:
“你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
“不好好写作业,就把你扔到外面去”;
“再这样,就把你送人”……
每次只要他们这样说,孩子就会乖乖听话。
有一次,全家人出去游玩,孩子因为在车上哭闹不止,烦躁的爸爸居然将孩子扔下车,并对他说:“等你哭够了,我们再来接你。”
于是又开车走了一小段,直到孩子不再哭了,再掉头回来把他抱回车里。
当时,受到惊吓的孩子全身抽搐,却再也不敢发出声音。
我们发现,孩子不听话时,威胁的方式很管用。
可是,每一次的威胁都让孩子内心非常恐惧,害怕被打骂、被抛弃、于是孩子在不安的情绪下装乖巧。
心理学上有一个“弃猫效应”:
指的是一只猫,养了一段时间后开始拆家、咬人后,为了打击一下猫咪,就把它丢弃了,当主人觉得猫咪应该反省自己了,再去捡回来时猫咪就会表现得特别乖巧,有时候还会刻意去讨好主人。
实际上,猫在很乖很乖的背后,隐藏着害怕被丢掉的不安,失去了对主人的信任。
孩子和猫一样:在被父母“抛弃”过后,建立起了保护屏障,那就是:讨好、听话、懂事。
《无条件养育》里有一个词叫“爱的撤回”,是一种的情感抛弃,不是体罚,却是比体罚更冰冷的惩罚。
父母管教孩子,却总是用“不爱”去威胁孩子,其实就是对孩子的“精神体罚”,让孩子陷入深深的不安。
此时,孩子的内心会经历三个阶段的挣扎:
第一阶段:认为是自己做得不够好,乖乖听话。
第二阶段:觉得父母不喜欢这行行为,而摒弃自己的热爱。
第三阶段:发现父母不喜欢自己,而变得自卑、讨好。
一位网友说:
小时候只要考试没考好,妈妈就会说“养你没用,干脆丢掉”这样的话,还会让我在地板上一跪好几个小时。只要我有不顺从她的地方,她就各种生气发火,然后把我丢在门外、不让我吃饭、让我独自一人在家……
后来,我害怕了那种不被爱的感觉,所以我不断地讨好她,小心翼翼地生怕惹她生气。
于是,后来的我变得敏感、自卑,让我的人生路走得逼仄坎坷。
用“不爱”来威胁孩子,虽然暂时可以驯化他,但是孩子乖巧的背后是妥协和委屈。
久了以后,孩子会逐渐失去对父母的信任,失去自身的安全感、价值感。
他们会慢慢缩进壳里,冷漠对待所有人。
在网上看到一个叛逆孩子的案例。
一个女孩明明成绩很优秀,妈妈却并不满意,妈妈只要看到她玩手机,立马拿出试卷让她做。
女孩从厌烦、生气、无比愤怒到暴力撕毁作业本,妈妈还在威胁她:
“我管不了你了,我走吧,和你爸离婚,”
有时候出门,妈妈会将她丢在马路边,让她反省。
于是,她越来越讨厌妈妈,所以连学习也不想被管着,不仅故意考试考不好,还经常和妈妈顶嘴:“你不就是会这几招吗,你离婚啊,你走啊!”
钱志亮老师说过:
威胁式教育治标不治本,它只能使孩子短暂性地屈服,更可怕的是,这种行为给孩子带来的伤害比体罚更严重,是一种冰冷到极致的暴力。
孩子是在爱的环境下才会主动拥抱父母。
一旦孩子在有了“被抛弃感”以后,他会先讨好、乖顺。
倘若久了以后还是没能被爱,他就会觉得“我不值得爱”,然后在缺爱的环境中慢慢失去对爱的期盼与念想,最终做出与父母背道而驰的事情:
讲道理,孩子也不会听了; 越来越喜欢对着干,有时候专挑父母讨厌的事情去做; 对待父母冷言冷语,不愿再去爱父母; 学会了和父母顶嘴,希望通过叛逆找回一点点爱。
孩子表面的“不乖”,其实内心都有无数次对父母的“爱的撤回”。
发展心理学用视崖实验证明过:
孩子大概在 8 个月大时,会发展出社会参照的能力,会参照父母的神情去判断陌生环境的安全,把自己全然托付给父母。
而父母一次次的吓唬,其实就是在透支孩子对自己的信任,然后让孩子慢慢脱离对父母的依赖感。
很多父母都抱怨孩子:
越大越不想和我们说话聊天;
有时候想关心孩子几句,他就会不耐烦地反抗;
为什么越长大越不愿意和父母亲近了?
其实,冷漠、叛逆的孩子,大多数都是在父母面前攒够了失望,他们只是在用一切逆反的行为去塑造强大的自己。
“不乖”的孩子,背后都经历过被父母无数次的“抛弃”。
教育博士张博说:
“恐吓式教育从本质上是一种消极负面的评价和引导。不良的评价和误导,会使孩子的自我意识混乱,影响自身人格健康发展。”
教育孩子,秉持的是以爱为源的“双向流动”,让孩子拥有安全感和归属感。
好的家庭,我们要让孩子有一种“我是被爱着的”的自信,才能在他心里筑起一座爱的“归巢”。
因此:父母要学会“归还爱”给孩子:
1)控制自己情绪,让孩子感受温暖
孩子不听话的时候,父母不要发脾气,而是要学会冷静地探寻孩子的真实声音。
在《非暴力沟通》中有四个关键词:
·观察:用观察式的语言描述真实状况,避免孩子产生负面情绪。
比如:我看见你在哭,能说说怎么了吗?
·感受:允许自己和孩子表达感受。
比如:你这样做大家都不会开心,你还要做吗?
·需求:了解自己和孩子的需求,清楚表达彼此想要什么。
比如:我知道你想和我一起玩,但是你应该说出你的想法。
请求:最后说出自己的具体请求,希望孩子怎么做。
比如:你希望让我怎么帮助你呢?
如果父母学会了这样的沟通步骤,就能在冷静中控制自己的情绪,从而避免伤害孩子。
父母教育孩子,不要太急躁,否则会让孩子的心灵装进惧怕、悲伤、憎恨,这些情绪都会严重地伤害孩子。
当情绪上脑,先给自己按一下暂停键,冷静下来才会更睿智地处理好孩子的问题。
2)与孩子共情,对孩子表达爱
很多问题,当我们站在孩子内心的视角去审视时,就迎刃而解了。
比如:孩子考试没有达到理想的分数,怕被妈妈骂就撒谎。
其实孩子的行为可能是:孩子已经努力了,但是内心的恐惧让他无法诚实。
这时候,我们站在孩子的角度,告诉他:
我知道你已经很努力了,考不好没关系,妈妈看到你的进步了,只要你自己努力了,妈妈不会怪你。
这样的语言其实在向孩子传递正面信息:
无论什么时候,父母都是爱你的;
我看见了你的努力,即使你没做好,你也没有错。
共情孩子的内心,让孩子感觉到安全感,他不会因为害怕抛弃而产生心理阴影,反而会因为父母的爱而拥有自信。
有人说过:真正高质量的爱是不谈条件的,父母对孩子的爱就是这样。
我们不要因为孩子写作业太慢就不再付出爱,也不会因为孩子一次没考好就再也不管他了。
无论孩子做了什么,我们先把爱给他,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浸润在父母的爱中。
3)利用正面承诺,替代逆向惩罚
【心理咨询师】解凝:心理咨询师、婚姻家庭指导师。愿与您交流探讨情感婚姻、亲子关系、厌学网瘾、职场与人际关系、自卑心理等问题。
微信公众号:解凝心理
ID:xieningxinli
微信:15563398555(手机号)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