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弃猫效应”才明白:80%的父母正在用“情感抛弃”培养一个“不乖”的孩子

情感   2025-01-24 05:30   山东  
作者:暖心

来源公众号:萨提亚育儿(ID:satiryuer)



用父母的爱吓唬孩子,对孩子的伤害是很大的。尤其是3岁之前,孩子虽然记不住事,但他会记住害怕和恐惧的情绪,这种情绪记忆将留在他心里。
——萨姐



知乎上有人问:

大人做的什么行为会让孩子有阴影?

有些网友的回答很戳心:

小时候经常因为哭闹被妈妈丢在门外面,她总是说“你不听话,就没人喜欢你”。所以现在我21岁了,在各种人际关系中还在以听不听话来衡量自己,只要别人拒绝了我,总觉得自己哪里做不好就要被抛弃了。

小学的时候,我妈为了省点公交车钱,假装不认识我,还要我乖乖听话,在车上不要叫她妈妈,不然就把我扔掉,这件事导致我现在都不能释怀……

似乎许多父母为了逼迫孩子听话,经常把“不爱孩子不要孩子”的话挂在嘴边。

“不听话就不要你了”;

“不写作业就不要做我儿子”……

殊不知,父母每一次带着“抛弃感”的逼迫,就是其实是对孩子的“情感抛弃”。

有研究指出:

用父母的爱吓唬孩子,对孩子的伤害是很大的。尤其是3岁之前,孩子虽然记不住事,但他会记住害怕和恐惧的情绪,这种情绪记忆将留在他心里。

每一个被“不爱”威胁过的孩子,终将走向“不乖”的这条路。

01
弃猫效应”之下的孩子
最终为爱妥协

《正面管教心理学》中有一个例子。

一对父母觉得儿子难以管教,就经常恐吓他:

“你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

“不好好写作业,就把你扔到外面去”;

“再这样,就把你送人”……

每次只要他们这样说,孩子就会乖乖听话。

有一次,全家人出去游玩,孩子因为在车上哭闹不止,烦躁的爸爸居然将孩子扔下车,并对他说:“等你哭够了,我们再来接你。”

于是又开车走了一小段,直到孩子不再哭了,再掉头回来把他抱回车里。

当时,受到惊吓的孩子全身抽搐,却再也不敢发出声音。

我们发现,孩子不听话时,威胁的方式很管用。

可是,每一次的威胁都让孩子内心非常恐惧,害怕被打骂、被抛弃、于是孩子在不安的情绪下装乖巧。

心理学上有一个“弃猫效应”:

指的是一只猫,养了一段时间后开始拆家、咬人后,为了打击一下猫咪,就把它丢弃了,当主人觉得猫咪应该反省自己了,再去捡回来时猫咪就会表现得特别乖巧,有时候还会刻意去讨好主人。

实际上,猫在很乖很乖的背后,隐藏着害怕被丢掉的不安,失去了对主人的信任。

孩子和猫一样:在被父母“抛弃”过后,建立起了保护屏障,那就是:讨好、听话、懂事。

《无条件养育》里有一个词叫“爱的撤回”,是一种的情感抛弃,不是体罚,却是比体罚更冰冷的惩罚。

父母管教孩子,却总是用“不爱”去威胁孩子,其实就是对孩子的“精神体罚”,让孩子陷入深深的不安。

此时,孩子的内心会经历三个阶段的挣扎:

第一阶段:认为是自己做得不够好,乖乖听话。

第二阶段:觉得父母不喜欢这行行为,而摒弃自己的热爱。

第三阶段:发现父母不喜欢自己,而变得自卑、讨好。

一位网友说:

小时候只要考试没考好,妈妈就会说“养你没用,干脆丢掉”这样的话,还会让我在地板上一跪好几个小时。只要我有不顺从她的地方,她就各种生气发火,然后把我丢在门外、不让我吃饭、让我独自一人在家……

后来,我害怕了那种不被爱的感觉,所以我不断地讨好她,小心翼翼地生怕惹她生气。

于是,后来的我变得敏感、自卑,让我的人生路走得逼仄坎坷。

用“不爱”来威胁孩子,虽然暂时可以驯化他,但是孩子乖巧的背后是妥协和委屈。

久了以后,孩子会逐渐失去对父母的信任,失去自身的安全感、价值感。

他们会慢慢缩进壳里,冷漠对待所有人。

02
每一个“不乖”的孩子
都曾被父母“抛弃”过

在网上看到一个叛逆孩子的案例。

一个女孩明明成绩很优秀,妈妈却并不满意,妈妈只要看到她玩手机,立马拿出试卷让她做。

女孩从厌烦、生气、无比愤怒到暴力撕毁作业本,妈妈还在威胁她:

“我管不了你了,我走吧,和你爸离婚,”

有时候出门,妈妈会将她丢在马路边,让她反省。

于是,她越来越讨厌妈妈,所以连学习也不想被管着,不仅故意考试考不好,还经常和妈妈顶嘴:“你不就是会这几招吗,你离婚啊,你走啊!”

钱志亮老师说过:

威胁式教育治标不治本,它只能使孩子短暂性地屈服,更可怕的是,这种行为给孩子带来的伤害比体罚更严重,是一种冰冷到极致的暴力。

孩子是在爱的环境下才会主动拥抱父母。

一旦孩子在有了“被抛弃感”以后,他会先讨好、乖顺。

倘若久了以后还是没能被爱,他就会觉得“我不值得爱”,然后在缺爱的环境中慢慢失去对爱的期盼与念想,最终做出与父母背道而驰的事情:

讲道理,孩子也不会听了;

越来越喜欢对着干,有时候专挑父母讨厌的事情去做;

对待父母冷言冷语,不愿再去爱父母;

学会了和父母顶嘴,希望通过叛逆找回一点点爱。

孩子表面的“不乖”,其实内心都有无数次对父母的“爱的撤回”。

发展心理学用视崖实验证明过:

孩子大概在 8 个月大时,会发展出社会参照的能力,会参照父母的神情去判断陌生环境的安全,把自己全然托付给父母。

而父母一次次的吓唬,其实就是在透支孩子对自己的信任,然后让孩子慢慢脱离对父母的依赖感。

很多父母都抱怨孩子:

越大越不想和我们说话聊天;


有时候想关心孩子几句,他就会不耐烦地反抗;


为什么越长大越不愿意和父母亲近了?

其实,冷漠、叛逆的孩子,大多数都是在父母面前攒够了失望,他们只是在用一切逆反的行为去塑造强大的自己。

“不乖”的孩子,背后都经历过被父母无数次的“抛弃”。

03
把爱归还给孩子,
才会让孩子有“归巢”感

教育博士张博说:

“恐吓式教育从本质上是一种消极负面的评价和引导。不良的评价和误导,会使孩子的自我意识混乱,影响自身人格健康发展。”

教育孩子,秉持的是以爱为源的“双向流动”,让孩子拥有安全感和归属感。

好的家庭,我们要让孩子有一种“我是被爱着的”的自信,才能在他心里筑起一座爱的“归巢”。

因此:父母要学会“归还爱”给孩子:

1)控制自己情绪,让孩子感受温暖

孩子不听话的时候,父母不要发脾气,而是要学会冷静地探寻孩子的真实声音。

《非暴力沟通》中有四个关键词:

·观察:用观察式的语言描述真实状况,避免孩子产生负面情绪。

比如:我看见你在哭,能说说怎么了吗?

·感受:允许自己和孩子表达感受。

比如:你这样做大家都不会开心,你还要做吗?

·需求:了解自己和孩子的需求,清楚表达彼此想要什么。

比如:我知道你想和我一起玩,但是你应该说出你的想法。

请求:最后说出自己的具体请求,希望孩子怎么做。

比如:你希望让我怎么帮助你呢?

如果父母学会了这样的沟通步骤,就能在冷静中控制自己的情绪,从而避免伤害孩子。

父母教育孩子,不要太急躁,否则会让孩子的心灵装进惧怕、悲伤、憎恨,这些情绪都会严重地伤害孩子。

当情绪上脑,先给自己按一下暂停键,冷静下来才会更睿智地处理好孩子的问题。

2)与孩子共情,对孩子表达爱

很多问题,当我们站在孩子内心的视角去审视时,就迎刃而解了。

比如:孩子考试没有达到理想的分数,怕被妈妈骂就撒谎。

其实孩子的行为可能是:孩子已经努力了,但是内心的恐惧让他无法诚实。

这时候,我们站在孩子的角度,告诉他:

我知道你已经很努力了,考不好没关系,妈妈看到你的进步了,只要你自己努力了,妈妈不会怪你。

这样的语言其实在向孩子传递正面信息:

无论什么时候,父母都是爱你的;


我看见了你的努力,即使你没做好,你也没有错。

共情孩子的内心,让孩子感觉到安全感,他不会因为害怕抛弃而产生心理阴影,反而会因为父母的爱而拥有自信。

有人说过:真正高质量的爱是不谈条件的,父母对孩子的爱就是这样。

我们不要因为孩子写作业太慢就不再付出爱,也不会因为孩子一次没考好就再也不管他了。

无论孩子做了什么,我们先把爱给他,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浸润在父母的爱中。

3)利用正面承诺,替代逆向惩罚

沟通时,简单粗暴的方式不能让孩子改错,最好的方式是正面引导、直面交流和坦诚相待。
因此:父母要多给孩子正面承诺。
比如,你想阻止孩子玩游戏,可以这样说:“你只要答应妈妈不打游戏了,妈妈答应你,以后可以多带你去游乐场玩射击!”
比如,把“你不做作业我就不喜欢你了”换成“做完作业带你出去玩一会儿”。
用类似这样的正面承诺来代替负面的恐吓惩罚,更有助于激发孩子新的兴趣和欲望,从而接受你的良好建议。
孩子不被父母恐吓,其实更能健康成长!
04
《正面管教》中这样说:
一个人的长期行为,从根源上来说源自内心的认同,而不是外界的压力,比如威胁。
所以,教育的本质是爱的教育,让孩子有成就感、价值感和安全感。
要站在“被孩子接受”的基础上去尊重他;
让孩子自己“掌控”他的成长;
让爱包围孩子,他能更有力量去爱别人。
父母与孩子,那是需要“彼此把对方视为最重要人”的珍视感,才能让爱流进彼此的心里。
因此,我们要给孩子百分百的信任和爱:
他需要你的时候去拥抱,而不是推开。
他愤怒的时候去共情,而不是怒吼。
他孤独的时候去陪伴,而不是忽视。
以爱为源的教育,就是孩子成长路上最大的力量。

本文首发平台:萨提亚育儿(ID:satiryuer),传播萨提亚、NLP、催眠、家排、NLP教练技术、亲密关系等实用心理学,与大师相遇,让心理学快速改变你的人生,转载仅限微信公众平台,需要请联系授权。


【心理咨询师】解凝:心理咨询师、婚姻家庭指导师。愿与您交流探讨情感婚姻、亲子关系、厌学网瘾、职场与人际关系、自卑心理等问题。

微信公众号:解凝心理

ID:xieningxinli

微信:15563398555(手机号)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关注我

解凝心理
宣传心理学知识,研究探讨婚姻家庭、情感情绪、亲子关系、学生心理和行为、自卑心理、职场与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问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