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小如抗拒过年的原因是:需要面对许多不舒服的社交。她说,有些一年只见一次的亲戚,拉着我问东问西的时候,真的很没有边界感啊!还有些亲戚话里话外,总有种隐隐的攻击性,但是又似乎没到较真的地步,如果为此吵起来,好像又大可不必。但自己又确实感受到了不悦,总之就是很憋屈、很不爽!这些话乍一听并没有直接的攻击性,但却总觉得被冒犯到了。原因就在于,对方很善于将恶意包装在漂亮的盒子里,以各种各样的伪装出现。比如,小如的表哥前几年考公上岸,如今在体制内工作,成了姑姑全家的脸面。听说小如也在准备考公后,她的姑父却劝说:“这可是要真本事的。”小如觉得姑父想表达的是:这可不是什么人都能考得上的。但碍于对方是长辈,而且还有可能是自己想太多,于是只能笑着敷衍过去。
芳菲曾经在跟某个朋友聊天时提到:自己有一个非常善良的闺蜜,以德报怨。即便是对曾经伤害自己的人,她依然愿意放下介怀去提供帮助。结果这位朋友听完后却说:“她好善良啊。要是这样的事发生在你身上,那还了得。”芳菲内心有些不舒服,不明白自己为何莫名其妙被扣上了一顶心胸狭窄的帽子。不仅如此,当她受到委屈的时候,那位朋友总是变成“正义和善良”的化身,站在她感受的对立面。当芳菲和同事起冲突时,她会说:“你也要站在同事角度考虑啊,换成是我,我也会生气啊。”当她受到不公平对待时,这位朋友会说:“别人也不容易啊,你应该大度点啊。”芳菲觉得很愤怒,但又忍不住反思自己是不是太“小心眼”。
还有些“微恶意”,会以隐形攻击的方式出现。
小微公司有个同事很受欢迎,人缘很好,但小微和她相处时,却总觉得哪儿不对劲。比如小微问她问题,同事明明听见了,但就是不搭腔、不回复她;一群人聚在一起聊天时,只要小微说了话,同事就会马上转移话题,说其他的事情。时间长了之后,她感觉很受挫,不知道自己哪里做错了。她只是想和同事处好关系,却不知道为什么会感受到拒绝和排斥。
很多人对他人的“微恶意”感觉隐隐不舒服,但一些人会觉得是自己想多了。但其实,在“微恶意”的表达背后,很有可能真实存在着攻击性。就像在过年聚会时,亲戚的对话中充斥着很多内心的小阴暗。而很多人是具有自恋特质的,他们想要在人群中保持优越感,希望将他人的目光吸引到自己身上。因此,他们不希望他人超过自己,却希望自己站在舞台中央、成为独唱演员。即便是一些热心的想介绍对象、提供帮助的亲戚,被拒后也会产生恼怒感和无趣感。这可能是在通过这样的行为彰显自己的能力、获得自恋满足,而并非看到了他人真实的需要。故而,即便是亲戚,也不一定会对他人表现出“亲社会行为”。根据不同的行为动机和目的,社会学家将人的社会行为分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是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表现出个体对社会的友好态度。
比如在日常中对他人的赞美、夸奖,使他人感到愉快和安慰,愿意和他人分享、合作。但习惯表现出“反社会行为”的人,往往对他人兴趣淡薄,对他人的感受冷漠,没有共情能力,缺乏对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容易表现出“反社会行为”的人,往往在早期没有建立安全依恋关系,无法从依恋中感受到对他人的信赖。成年后,也很难建立与他人的依恋关系,更无从对他人产生积极而正面的情感。而那些习惯性贬低他人的人,源于内在的“施虐者模式”。这类人的内心有非常明确的分裂感:“我是好的”,“你是坏的”。把“好”和“坏”分裂开来,通过把糟糕的东西都投射给别人,让自己处于好的位置上,留在道德制高点上。在芳菲的那位朋友身上,有明显的通过批判他人、满足自己施虐性快感的需要。内在有严苛超我的人,心里藏着严苛的内在父母和受压迫的、不够好的内在小孩。而如果遇到一些看着内向、好欺负的人,严苛的坏客体会被激活,并与他们进入到“施受虐”的配对关系中。其实,他们自己也可能是遭遇大量贬低、频繁被否定的受虐者。
社交“微恶意”就像蜇人的虫子,令人难受。
因此,将“微恶意”挡在门外,或许也是社交生活中的重要一课。
首先,相信自己的感受。
一些人在人群中有不舒服的感受时,容易将攻击指向自己:
“是不是我哪里不对,让他这样对待我?”
“我是不是说错什么了?”
“我一定很糟糕。”
。
但其实,很多时候,他人的情绪和反应和自己没有半毛钱的关系,我们更不需
要对他人的评价负责任。
自省虽然是一种可贵的品质,但我们也需要学会从他人身上找原因。
对外界有恶意的人,往往也会将内心的恐惧投射给外界,他们也会害怕受到外界的反击
也因此,他们不敢明目张胆地释放恶意,却在暗地里表达自己的攻击。
这个时候,可以让他们澄清自己的意思:“你想说什么?”,“你的意思是…对吗?”
然后,可以这样表达:“你这样说不合适,请你尊重别人。”
清晰有力的表达,直
面他人攻击、却不向他人释放情绪和敌意,就像科胡特说过的“不含敌意的坚决”,是有勇气、有力量的表现。
将隐形的攻击暴露于明面上,可以有效阻止更多的恶意。
最后,建立边界感,阻止恶意入侵。
一方面,通过直接表达攻击性,本身就能够向他人传达自己的边界感;
但这里更强调的,是内心的边界感。
有些时候,我们的确不能随心所欲,想怼就怼。
朋友可以远离,但
亲戚、同事不得不相处,很难撕破脸。但面对长期、微妙的负面攻击时,难免会产生一些松动和自我怀疑。
那么此时,可以试试
适当的“糊弄”、“装傻”、“阴阳怪气”。
用魔法打败魔法,虽然有点憋屈,但也不失为一种计策。
最重要的是,无论对方如何评价和对待你,都不要先入为主地怀疑自己,攻击自己。
守好内心的边界感,通过正确的方式认识自己,确认自己。
在这纷扰的世界,请先学会保护好自己的感受,让自己有一座稳定的心锚,不要随便自我怀疑。
同时,搭建一座坚固的城堡,将不善良的行为挡在门外。
新年快乐!祝你新的一年,所遇皆善意❤️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壹点灵,关注个人成长,壹点灵让你离自由更近一点。转载请联系壹点灵(ID: yidianling0)授权。
【心理咨询师】解凝:心理咨询师、婚姻家庭指导师。愿与您交流探讨情感婚姻、亲子关系、厌学网瘾、职场与人际关系、自卑心理等问题。
微信公众号:解凝心理
ID:xieningxinli
微信:15563398555(手机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