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辽阳市发展改革委面对外部压力增大与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形势,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发展信心,聚力攻坚突破。前三季度,全市经济运行延续全面企稳回升态势,各项指标稳固向好,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9%,连续两个季度增速与全省持平,近4年来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追上了全省、全国步伐,跟上了发展大势。聚焦提质增量,推进项目建设。春节后首个工作日召开“项目落地年”大会,压茬推进352个亿元以上项目建设,10个项目列入省央地合作清单,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上半年回升3.2个百分点。建立项目管家服务保障机制,健全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从项目申请备案、核准抓起,全面介入、全程参与,优化审批流程,为重点项目开辟“绿色通道”,立邦东北区域生产基地项目从进场施工到竣工投产仅用不到100天时间,跑出了项目建设的“辽阳速度”。助推产业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围绕“两重”“两新”建设,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已获得上级资金12亿元,比去年全年多争取4.3亿元。谋划了45个新质生产力项目,1个项目成功争取到全省首个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专项资金,锂电池梯次回收利用项目获得国家大规模设备更新资金支持,4家企业成功申报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聚力绿色低碳,推动转型发展。市发展改革委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积极成效。推动重点领域、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升级,推进辽阳澎辉、台泥等企业开展超低排放改造,常态化开展“两高一低”项目动态监测管理,完成50家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监察任务,辽阳石化芳烃装置节能创效经验入选国家“双碳”典型案例。前三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能耗总量和强度实现“双下降”。不断优化能源结构,7个项目纳入省年度分散式风电项目建设计划,清洁能源发电量达到5.5亿千瓦时,增长37.5%。下一步,市发改委将紧抓国家近期出台一揽子增量政策的机遇,积极向上对接沟通,争取更多支持。加大企业培育和帮扶力度,稳住一产、挺住二产、发力三产,努力实现最好结果;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坚持周调度、月通报、季拉练,开展项目建设冬日攻坚行动。做好明年项目储备谋划工作,积极争取各类上级资金;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积极培育“互联网+”、人工智能应用等新业态、新经济,壮大新兴产业。稳步实施碳达峰九大行动,加快推动钢铁、石化、建材等高耗能行业存量项目升级改造,确保辽阳完成“十四五”能耗强度降低目标任务。
今年以来,全市科技系统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六个工程”,加快集聚创新资源,全面提升创新能力,持续优化创新生态,推动企业向“新”而行。加大平台培育力度,完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辽阳科技创新中心一期建设已具备挂网招标条件。全市拥有省级创新平台28家,33家企业技术创新中心进入省实验室群,布局建设市级技术创新中心20家、市级中试基地7家,组建产业技术研究院8家,规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平台覆盖率达到71.43%。强化关键技术攻关,提升产业创新能力。绘制重点产业创新图谱12个,组织实施“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项目20项。深化创新联合体试点工作,支持石化机械、中车轨道、博仕科技牵头,联合上下游企业联合开展研发,石化机械填补国内空白的大型增材制造装备YLM-1000B完成研发制造,中车轨道国内首创的隧道管片承插联接器实现商用,博仕科技代表国内先进水平的新一代轻烧氧化镁煅烧中试线投入使用。推动辽化、圣德华星、岭秀山、绿海农业牵头组建4家创新联合体,围绕化工新材料、不老莓深加工、高能肥料开展联合创新。大力培育创新主体,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增加科技企业源头供给,全市省级孵化载体数量达到7家,总数达到12家。完善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路径,新申报高企75家、“雏鹰”13家、“瞪羚”6家,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30家。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2023年全社会研发投入5.9亿元,同比增长28.6%。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常态化开展科技成果对接活动,推动20家企业与东北大学等14家高校院所开展成果对接,转化科技成果60项,登记技术合同98项。加大高水平科技成果培育,获批省成果转化和技术转化后奖补项目2项,新获省科学技术奖6项。全面优化科技金融服务模式,新推荐5家企业申请科技贷款3214.9万元,征集企业科技创新再贷款需求101项。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加强科技人才引进、培育和使用,新引进“带土移植”人才团队15个、外国高层次人才16人,推荐国家人才3人、省创新团队12个、创业团队1个、外国专家团队2个。签约38名科技专员服务全市30家科技企业。开展“‘月’拼才会赢,科技创新进行时”系列活动84场,推动44家企业与29所高校院所精准对接、洽谈合作。四季度,市科技局将锚定三年行动目标任务,聚焦科技创新短板弱项,持续发力攻坚克难,推动科技创新成为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为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贡献科技力量。
今年以来,辽阳县“三驾马车”同向发力,创新驱动成效彰显,产业发展蹄疾步稳,顶住了压力、稳住了大盘,全县经济表现出强劲韧性,攻坚之年攻坚之战呈现良好态势。项目投资稳步推进。全年谋划500万元以上项目330个,比去年增加27个,开复工率89%。其中亿元以上项目89个,比去年增加4个,开复工率94.4%,项目建设综合排名全市第2。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9.27亿元,增长21.65%,高于全省17个百分点,投资总量始终保持全市第1。文旅消费持续升温。提升杜草莓小镇、柳壕湿地公园等7家AAA级景区接待能力,举办梨花汇、槐花节等特色节庆活动,累计接待游客人数45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3.7亿元,增长22.7%。接续举办小北河“袜子节”,活动期间签约订单10.5亿元,同比增长20%。充分释放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红利,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8亿元,增长5.8%。开放水平大幅提升。组建9个招商小分队,围绕全县9条重点产业链招商引资,前三季度引进域外资金99亿元,增长8.9%。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深挖建筑材料、循环经济外向潜力,拓展袜业、装备制造出口渠道,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全县外贸进出口总额实现4.49亿元,增长16.9%。积极引进外资企业,完成实际利用外资153万美元,增长50%。科技创新赋能增势。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加快工业转型步伐,华信特钢技改等8个项目列入省工信厅重点项目,成远矿业院士工作站成功续签,胜达再生资源获得全省品牌价值其他服务组第一名,裕丰化工获评全省制造业己烷类单项冠军。持续实施科技型企业培育计划,全县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0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3家,“雏鹰”“瞪羚”企业达到18家,培育市级科技创新平台2个,登记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3.58亿元,提前超额完成全年任务。下一步,辽阳县将抢抓“两重两新”政策机遇,超前谋划包装项目,加快实施恒裕轻工袜业基地、本钢贾家堡铁矿地采等重点工程;做好产业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推动钢铁、菱镁、智能装备制造、轻工纺织等产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培育更多新质生产力;围绕全县9条重点产业链,配齐配强9个招商小分队,开展区域驻点招商;落实惠企政策,助企纾困打通难点堵点,擦亮辽阳县营商环境金字招牌。
今年以来,灯塔市深入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顶住压力,担当作为,聚力攻坚,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保持回升向好态势。
狠抓经济运行,主要经济指标稳中向好。前三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22.2亿元,同比增长2.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9.3亿元,同比增长1.2%;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0.3亿元,同比增长28.5%;规上工业总产值完成86.1亿元,同比增长0.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76.4亿元,同比增长4%;实际到位内资完成72.8亿元,同比增长5%;实际利用外资完成268万美元,同比增长21.3%。除工业指标略有回落外,其余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较上半年实现回升。
统筹三次产业,经济发展根基不断夯实。农业提质增效。超额完成全年粮食播种任务,粮食产量有望实现“十二连丰”。 成功获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省乡村振兴补短板工程重点县,入选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县国家储备库。工业稳步转型。立邦新型材料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实现升规入统。前三季度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8.1%;实施工业技改项目19项,总投资额增长22.5%。服务业提档升级。成功举办第四届佟二堡皮装裘皮国际博览会,市场销售额同比增长5.8%,佟二堡皮毛制品区域品牌价值达到127.11亿元;积极开展电商产业孵化基地年货节、滨河夜市美食节等促消费活动,累计拉动消费16.5亿元。
紧盯重点项目,振兴发展后劲稳步增强。实化项目支撑。谋划实施超亿元项目89个,开工率93%,复工率100%;新入库项目总投资额同比增长27.2%。围绕超长期国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等政策导向和资金投向,累计争取上级资金超20亿元。强化招商引资。深化全员招商,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带头先后赴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实地招商,推动硅石深加工产业链等42个项目顺利落地;灯塔粮仓文创园、立邦新型材料东北区域生产基地等2个项目被列入全省盘活存量资产典型案例。
强化民生保障,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推动城乡建设。深入开展“城市管理年”活动,稳步实施37.6万平老旧小区改造,大力实施城市内涝治理8公里,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城市。持续开展农村环境净化整治行动,创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试点乡镇3个、试点村22个。中央、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时序整改任务全部销号。发展社会事业。实施城南小学项目建设,灯塔市中心幼儿园通过省五星级幼儿园评估验收。成立灯塔市健康医疗集团,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迈出坚实步伐。稳定社会大局。安全生产亡人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实现“双下降”;全市信访总量、进京访登记案次分别下降68.3%、67.6%;辽宁省“万件化访”台账化解率达到100%。
下一步,灯塔市将推进经济发展,统筹抓好经济运行、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乡村振兴等各项工作,全力完成既定目标;狠抓安全生产、信访维稳等重点任务,全力防范各类风险隐患,落实落细各项安全举措,切实把风险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加强作风建设,优化营商环境,强化民生保障,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