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更多“变不可能为可能”——论学习贯彻县委十五届七次全会精神

政务   2024-09-03 08:40   浙江  

92日,县委十五届七次全体会议召开,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要求,提出了我县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号召全县上下牢记嘱托勇担使命,改革创新实干争先,攻坚突破攀高跃进,在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谱写更多“变不可能为可能”新篇章。



何为“变不可能为可能”?它的精气神是什么样的?滔滔钱塘江从“九山半水半分田”的钱江源的一泓清水,一路奔流,蜿蜒曲折,终于汪洋交汇,似乎是不少人眼中的“不可能”。而继承钱江激流勇进、奔腾不息精神的开化,总爱“跳起来摘桃子”,总爱“敢为人先、敢于亮剑”,特别是近些年,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秉持求真务实、敢闯敢试的改革精神,用苦干实干迎接了一次次挑战,完成了一次次创新壮举,将一个个“不可能”的固有认知变为一幅幅“可能”的壮丽山河图景。近几年来,“变不可能为可能”这种工作理念带给开化的,不仅有看得见的发展成就,更有自我变革、自我超越的内生动力和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闯劲和韧性。


那么,面对“当先锋、走前列”的新使命新要求,如何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化的回答是,将“变不可能为可能”的基调坚持到底,用改革不断实现自我革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全面紧起来、动起来、跑起来,用改革创造更多“变不可能为可能”。



创造更多“变不可能为可能”,需要更多“我能行”的信心。这份信心,是积极面对挑战的勇气,是勇于改革创新的担当。平庸者看不到“无限风光在险峰”,改革者则看到“危中抢机在人为”。改革,就是在不断创造教科书上所没有的新经验、新事物,就是在没有路的地方踏出新路,就是要勇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遇到困难和挑战,我们不能总说“开化什么都不如别人”,我们不能选择“说半句留半句、报喜不报忧”,我们不做这样的“投降派”和“两面人”。我们要相信拼尽全力定有机会、拼到无力方不后悔,遇事要先说“行”,哪怕看似“不行”,也要想办法做到“行”!



创造更多“变不可能为可能”,需要更多“让我来”的行动。这份行动,是改革取得实效的关键。此次全会,认真谋划了十项牵一发动全身的攻坚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县推进新一轮改革的路线图、任务书、时间表。每一项改革,都彰显出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改革的决心、力度和成效,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没有旁观者;“变不可能为可能”,没有局外人,我们不能“打太极”,不做“二传手”,人人都要成为“火车头”,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具体抓、一个难题一个难题系统抓,做到“人人敢争先”“事事有回音”,汇聚起“改革戏大家唱”的强大合力。



创造更多“变不可能为可能”,需要更多“能做好”的能力。这份能力,是真心服务群众的作风,是不断克服困难的成长。“变不可能为可能”既要有态度,又要有能力,背后的关键是干部队伍素质的跃升、抓人促事的纵深推进,是更多作风优良、能打胜仗的精兵强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关键在党、谋事在人,在“变不可能为可能”“变可能为现实图景”的过程中,我们不需要“热衷于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和稀泥”,我们不需要“习惯用专业规定来推三阻四”的“假专家”。我们需要的是要以“三种工作理念”为牵引,主动思变谋变求变,不断提升党员干部攻坚克难、化解矛盾、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未来,在“三种工作理念”的指引下,开化将在努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山区县样板的征途上行稳致远。这种“变不可能为可能”的精气神,正是我们开启美好未来的金钥匙。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变不可能为可能”成为全县上下高度的共识共为和自觉的内生行动,高举改革大旗,扛起改革担当,创造更多“变不可能为可能”,交出一份时代满意、人民满意的答卷!


文字/本报评论员
一审/潘秋艳
二审/汪 盈
三审/余新兵 杨泽斐 汪宇露
来源/开化传媒集团



觉得好看
点一下
↓↓↓

开化发布
了解开化动态,感知源头印象,获取服务指南,从这里出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