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罕镇:“四三”模式打造乡村全面振兴“三曼典型”

政务   2024-12-07 16:47   云南  

近年来,勐罕镇立足曼空岱、曼峦站、曼空迈三村“地缘相近、资源相融、产业相连、民情相通”实际,坚持党建引领,创新联三村、借三力、探三路、育三才“四三”发展模式,形成资源共用、平台共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三曼”经验,引领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联建后村集体收入从27万元增长到39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2万元增加到3.8万元、高于全省全州平均水平,生动绘就了组织强、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美好画卷。


联三村,“独立连”变“兄弟团”

抓住边疆党建长廊先行示范区建设有利时机,健全“组织引领、三方协同、共建共治”工作机制,打破传统村界地域壁垒,一体推进“三曼”联建,蹚出乡村振兴“突围”新路。

组织聚力。聚焦党建引领激发内生动力,把党员干部放在新业态培育等关键领域,组建市级层面“联建”工作专班,精挑细选10名市镇村党员干部组成4个驻村工作组,以领学、领干、领富、领治“四领”开启“三曼”陪伴式创业模式。40%以上的党员参与“三曼”业态经营,党组织、党员在新业态新领域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显著增强,实现人人至少有1份经营性、工资性收入或入股分红,年度积极参与村寨建设治理给予额外奖励,切实做到“家家有收入,户户能增收”,推动“一村富”向“全域富”转变。

合力聚心。聚焦示范带动,把村组党员放在联建第一线,采取“专班引、党员干部帮、新农人带”工作法,实行专班每人至少挂联帮带3户、致富带头人和创富“头雁”等“新农人”至少结对1户的“一对一”“多对一”等帮带互助措施,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从房屋改造、业态开发、经营服务、品牌塑造、宣传营销等方面着力,手把手教、一对一带,让村民边学、边干、边挣钱,推动“单打独斗”向“抱团发展”转变。

共治聚能。聚焦党建引领治理有效,把党员、群众中的“中坚力量”放在治理的关键点位,创新“陪伴式”基层治理机制,引领村民从“三治融合”入手,共商制定“三曼”村规民约,共同整合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老年协会、“四哨”调解会等多元共治主体力量,共推移风易俗、基层治理,形成“大事共商、有事共管、实事共办、难事共帮”齐抓共治的良好局面,推动村民从“旁观者”向“主人翁”转变。


借三力,“独木桥”变“共富路”

以村民、村集体经济“双增收”为目标,创新发展村校、村社、村企联建“三联”模式,探索形成利益“四级分配”机制,闯出了一条“共富”之路。

“村+院校”。引入中国农业大学李小云教授团队,采取“政府+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团队+农村集体组织+乡村CEO”多元化组合发展模式,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乡村振兴示范样板,把“144”组团发展模式(以农民为中心,实行以工代赈的建设机制、资源盘活的利益链接机制、乡村CEO主导的运营机制、专班进驻陪伴式成长的组织机制,推动农民成为决策、建设、运营和受益主体)转化为引领乡村振兴的制度优势,实现村校合作共建、优势互补、共促共赢。

“村+合作社”。依托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把村集体的“三资”、村民手中的闲置土地资金折股量化,成立曼峦站村民小组股份经济合作社、景洪曼峦经营管理有限公司、景洪勐罕曼峦文旅专业合作社等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变“集体增收”为“成果共享”。景洪曼峦文旅专业合作社参与首次(一级)分配,实行“244”分配模式,即自留发展公积金20%、奖励金40%,上交经营管理公司40%,做到“一码收费、即时返利、统管运营”;景洪曼峦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参与二次(二级)分配,实行“226”分配模式,即公司自留20%发展资金、20%奖励金,60%上交股份经济合作社;曼嘎俭村委会参与三次(三级)分配,对曼峦经营管理有限公司上交的收益,采取“28”分配模式,即自留集体经济发展预备金20%,返还给股份经济合作社80%;曼峦站村民小组股份经济合作社,参与四次(四级)分配,采取“622”分配模式,即60%留作集体经济发展预备金或分红,自留20%公积金、20%公益金,实现“村民增收、集体经济壮大、企业盈利”三赢。

“村+企业”。依托全资控股的曼峦经营管理有限公司,整合乡村振兴工作站、乡村公寓、游泳池等公共业态经营管理权,采取“管理公司+文旅、咖啡等相关企业”合作模式,把民宿、零售店、非遗文化体验点等业态组织起来,实行“统训统管统营”,破解“缺能人”难题,逐步改变“不懂管理、不善经营”状况,带动农户最高增收可达22万元。


探三路,“一村好”变“村村活”

针对产业单一、层次低、链条短、后劲不足等问题,精准施策、靶向发力,做好土地整合、个性发展、共同富裕三篇文章,“坎坷路”变“新坦途”。

破三难闯新路。聚焦“地从何来”,专班全面摸排闲置农用房、宅基地、零星集体用地“三块地”,把资源集中起来,以嵌入式、拼接式和合院式“三改造”,打造“一宅两住”新民宿;开展“变废为宝”,让水塔变网红咖啡店、闲置仓库变休闲茶厅、低产胶林变科普基地、口袋公园。聚焦“钱从哪来”,用好商业银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留存资金、村民自有资金“三份钱”,采取“项目资金补一点、参与农户出一点”,以整村统一授信方式,为村民争取低门槛、低成本、高效率的“乡村振兴贷”280万元。试运营以来,实现民宿营业收入7.2万元,让“一地”生租、股、薪“三金”。聚焦“如何运营”,探索定人、定标、定红线“三制度”,聘用2名品控员,制定3类68项客房检查品控清单,明确“连续三次抽检不合格、与客人发生一次冲突收回民宿管理经营权”5条红线,实现“六个统一”(统一设计施工,统一卫生标准,统一物品配套,统一采购,统一派单,统一服务)。

个性发展铺新路。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养”七要素,因村制宜全域打造“三曼”乡村旅游综合体,让单一“小景点”向连片“大景区”转变,3个村搭上“产业动车”,80%以上的村民吃上了“旅游饭”,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增长近2倍。在曼空岱村,依托制陶、射弩、造纸等非遗文化,植入“非遗+工坊”“非遗+体验”“非遗+文创”等“非遗+”多元业态,打造民俗文化体验区5个,推出非遗民俗、割胶体验、自然科普等主题研学项目24个,让游客待得住、玩得好;在曼峦站村,利用村民自建房,改扩新建15家精品民宿,引进林艳芳傣药堂,推动医养结合赋能乡村振兴,旅居康养区初具雏形,让游客养得好、身心悦;在曼空迈村,引入幸也咖啡、花满楼鲜花饼等连锁品牌,建设休闲垂钓山庄,布局网球场、羽毛球场等一批“乡村旅游+体育”设施,打造旅游综合服务区,让游客愿意来、留得下。

丰富业态扩新路。不断丰富乡景、乡韵、乡愁业态,打造了“云上春天”茶亭、休闲咖啡、创意集市、酒吧餐饮等8个消费场景,带动村民家门口就业70人,其中返乡创业24人。开发咖啡标签、傣陶音板等10余种非遗文创产品,为游客解锁多种新玩法、新体验,吸引了人气,带来了财气。今年以来累计接待游客4.6万人次,“三曼”试运营的咖啡店、鲜花饼店、乡村公寓等8个业态,总营业额达67万元,集体增收8.8万元。



育三才,“新农人”变“兴农人”

聚焦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因地制宜构建乡土人才梯级培育机制,不断巩固“三曼”产业振兴人才“底盘”。

把乡土实用人才“挖出来”。摸排辖区产业大户、返乡青年、民间工匠、非遗传承人等人才资源,建立“三曼”人才储备库。突出乡土实用人才“选育用”与主导产业、农民需求、示范带动相结合,综合运用现场教学、企业领学、边干边学等方式,分行业、分领域开展定制化、精细化、专业化培训,大力实施现代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行动,先后开办民宿经营管理、咖啡制作、烹饪、商务礼仪、园林绿化、电焊、挖掘机、傣装缝制等实用技能培训,选育一批乡村主播、文创店主、乡村导游等本土人才,形成以90名乡土工匠和产业带头人为主的“人才库”,乡村振兴本土人才队伍持续壮大。

把外来人才“引进来”。以人才链赋能产业链,积极探索向外引才、留才、激励等机制,引进了雷常龙、廖梦梦等青年企业家进驻,打造了冷萃茶亭、网红小院等新型业态,与“滇西小哥”“阿文”等网红博主合作开展“线上引流”,先后发放“乡村振兴领路人”“文旅星推官”等荣誉聘书7份,在乡村振兴人才建设上迈出坚实的一步。

把职业经理人“育起来”。聚焦提升村集体经济经营管理组织化、专业化水平,把村干部和发展意愿强烈、有一定经营经验的村民纳入“乡村CEO”培育计划,以产业振兴为导向,开展市场营销、业态创新、电商直播等帮带式培训,组织参加“中国农大+腾讯”乡村CEO课程学习,探索构建了本土农村职业经理人培育新模式。比如,曼峦站村民小组组长岩甩勒作为第一批“乡村CEO”培养对象,“曼峦1号”民宿自今年6月试营业以来,收入累计超过3万元,成为带头增收致富的“金字招牌”,吸引和带动更多村民主动加入利益共同体,推动村民从“打工人”变“经营者”、变“被动改”为“主动干”,逐渐将制约集体经济发展的人才“短板”变为“潜力板”,开启了新时代“三曼”全面振兴的新征程。


来源:州委政策研究室(州委改革办)
图片:勐罕镇人民政府


投稿邮箱:xsbnjhtv@163.com
监  制:白   兰   
终  审:刀艳玲、施   蕊
责  编:罗   鹏
编  辑:师   华

景洪发布
景洪官微,主要发布重要政策文件、重大专项行动、重大民生信息、突发事件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