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的黄金时代(其实也包括京剧、评剧、黄梅戏、越剧等其他剧种),应该是1949年建国以后到1990年左右这五十来年的时间。新中国成立以后,戏曲演员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极大提高,从“下九流”一下子转变为吃皇粮的公家人,从人人鄙夷的“戏子”变成了人人羡慕、倍受尊重的国家演员,真是世纪大翻身。
于是豫剧人的创作激情极大提高,几十年间不但创作出了大量经典名戏,也涌现出了大量豫剧名家,一派欣欣向荣景象。那些不可磨灭的经典豫剧有《花木兰》、《拷红》、《断桥》、《朝阳沟》、《包青天》、《血溅乌纱》、《七品芝麻官》、《打銮驾》、《花打朝》、《对花枪》、《穆桂英挂帅》、《包龙图坐监》、《打金枝》、《杨八姐游春》、《倔公公偏遇犟媳妇》、《倒霉大叔的婚事》、《五世请缨》、《三请樊梨花》等等,等等,真是太多了,至今仍是各豫剧团演出的主要曲目。
至于大家耳熟能详的那些豫剧名家,女有“五大名旦”(陈素珍、马金凤、常香玉、阎立品、崔兰田)为杰出代表,男有唐喜成、牛得草、刘忠河、吴心平、李斯忠、任红恩等等为杰出代表,真是人才辈出。另外,貌似九十年代初期时还有个豫剧“十大名旦”之说(张宝英、牛淑娴、王清芬、虎美玲、李喜华、菅爱梅、朱巧云、李金枝、陈淑敏、马莉、胡小风、章兰)。
豫剧流派也是各有特点,按地域分有豫东、豫西、豫南、豫北四大流派;按唱腔曲调分有豫东调、祥符调、西府调、沙河调、高调等;按开山宗师的姓氏分有常派、马派、唐派、刘派、阎派、崔派等。
可以这么说,建国后但1990年前的几十年间,豫剧是精彩纷呈的,是欣欣向荣的,是充满活力的,喜爱豫剧的亿万戏迷们是无比幸福的。
二、豫剧没落的转折点
自1990年以后,豫剧包括其他戏曲剧种都无可奈何、不可避免地没落了,原因基本是歌舞团的冲击、电视机的普及、网络、电子游戏的出现等。这些新型娱乐形式替代了戏曲、评书、鼓曲、快板书等,让大家特别是年轻人的兴趣发生转移,于是大量剧团生存艰难,听说有好多民营剧团纷纷倒闭、好多演员无奈转行另谋生路。
其实豫剧的没落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如今的农村人大量进城落户,村里人少了。豫剧的主要市场在农村,农村人一少,请剧团唱戏就少。还有的村子被并入了城市,于是村子流传几百年的庙会也相应拜拜,也就不会再请戏,剧团的商业订单也会相应减少。
所以说,公元1990年,对于豫剧以及戏曲整个行业来说,是个难忘的转折点。
三、豫剧如今最大的现状
可以这么说,豫剧以及其他剧种的黄金时期,也就是建国后到1990年前的那么四、五十年。
自1990年至今这三十多年来,豫剧最大的现状就是:这三十多年来一只在吃老本,一直在走下坡路,没有新的领军人物出现,没有卓越大师出现,没有不可超越的经典作品出现,处于惨淡经营、艰难维持的状态。
也许有人说,如今的豫剧不是一直很火吗?不是还有人说豫剧已经取代京剧成了我国第一大剧种吗?就算豫剧如今还行,但其他好多剧种却非常艰难,豫剧的一枝独秀、风景独好掩盖不了戏曲这个行业整体没落的趋势。毕竟豫剧的主要传唱区域受限,也就是山河四省加上安徽、陕西,受众也就是四亿人左右,带动不了其他剧种的发展。
所以说,豫剧的最大现状,就是貌似繁华,其实是虚假繁荣。
四、豫剧存在的怪状
我经常关注豫剧,注意到现在有一个很不好的现象,也可以说怪状:那就是浮躁!具体表现为大师成堆,流派泛滥。
有的演员唱了几出戏,上了点年纪,就被人称为大师,他们还坦然接受,也不想想那是不是别人的客套话、奉承语;有的艺人徒子徒孙众多,就敢自成一派。
请问一:你真具有像已逝去的常大师、唐大师、马大师、牛大师等大师们那样的实力吗?
请问二:你的作品是原创吗?还是跟在别人后面翻唱?你的原创代表作有几部?是经典吗?
请问三:你的唱腔是独创吗?是一绝吗?如今好多演员拜师,无非是找个靠山罢了,虽然徒子徒孙众多,但你的水平真够得上开宗立派吗?
五、豫剧的未来在哪里
我是河南人,我深爱着豫剧,我听了几十年的豫剧,绝对是资深的戏迷一枚,因此我怕国家的这门非物质文化遗产绝迹了!
我有如下建议:
1、认真传承。先把以前那些不可逾越的经典名戏好好传承,然后再创新。好多经典名戏在几十年间已经被打磨得非常完美了,不要再瞎改、胡改了,那是在亵渎艺术。
2、沉下心来研究观众、分析市场。希望真爱豫剧的专业人士能抛弃浮躁的心态,沉下心来、静下心来,认真做市场调研,看看如今豫剧的发展方向在哪里,而不是互相吹捧、整日混饭吃。
3、谨慎创新。豫剧的发展离不开创新,那些老戏再经典,天天听、月月听、年年听也会厌烦,就像山珍海味再好吃,但是顿顿吃也会腻味一样。
但是创新必须谨慎,不能舍弃豫剧的传统、关键、内在、核心、本质,也就是大腔大调不能丢,淳朴厚重不能丢,豪迈大气不能丢,大起大落不能丢,深接地气不能丢,场面宏大不能丢,以情传声不能丢等。
近些年不少剧团排演了不少新戏,但是绝大多数都貌似失败了,就是因为盲目创新、不进行市场调研、不遵循艺术规律所致。听说有的新戏谱曲歌剧化,脸谱神话化,弄得京非京,豫非豫,歌非歌,戏非戏,整个一四不像。
六、最后再总结一下:
1,豫剧的黄金时期是1949—1990年间,已经不可避免地过去,大家不要再沉浸于过往。
2,豫剧衰落的节点是1990年前后,此后一直在慢慢没落,直至如今。
3,豫剧的现状是没有新大师,无新的经典作品,表面繁华、虚假繁荣,好多人还有点浮躁,存在一些怪状。
4,豫剧相对其他剧种虽然一枝独秀,但掩盖不了戏曲整体没落的现实。
5,想要豫剧好,必须先不打折扣去继承经典,再去创新。
6,创新须谨慎,须保留传统、提前调研市场。
7,希望专业人士抛弃浮躁,静心创新。
8,希望社会各界一起来关心豫剧,复兴豫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