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地区大力开发分布式光伏、分散风电等分布式新能源,通过利用“光—储—直—柔”等技术,可满足当前我国村镇居产融合、工农混合的生产生活模式,不仅能提高乡村能源供给能力,降低对传统能源依赖,而且能减少碳排放,助力生态宜居乡村建设。
▲图为国网安阳县供电公司员工近日在安阳市安阳县瓦店乡高标准农田协助新农人张先智检查春灌设备。张琳琳/摄
农村能源是我国现代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乡村振兴的基石和保障。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印发《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下称《规划》),科学谋划、系统部署今后一段时间乡村全面振兴重点工作,其中明确提出“优化能源供给,巩固提升农村电网,发展清洁能源”“支持新能源汽车、绿色智能家电等下乡”“提高生活垃圾治理水平,推进源头分类减量、就地就近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等举措。
高质量做好农村能源转型,才能保障能源经济更好地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孙颖表示,随着我国乡村产业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升,传统能源供应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乡村用能需求,同时乡村环境治理能力仍需持续提高。“《规划》为我国乡村能源发展指明了方向,是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重要支撑,对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电力充足让农民心里更踏实
“一个人,一部手机,轻轻一点,电就来了!”近日,在河南省安阳市安阳县瓦店乡广润坡高标准农田示范区,“90后”新农人张先智向《中国能源报》记者展示了智能浇地的流程。
河南省是全国重要粮食生产核心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10,但因缺乏自然灌溉条件,粮食生产对灌溉机井依赖性较大。据《中国能源报》记者了解,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以下简称“国网河南电力”)将农村电网建设作为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载体,连续10年农网投资超百亿元。
“2024年,我们精准投资管理,科学规划农村电网,安排农网建设资金115.45亿元,实施新建改造35千伏变电容量124.3万千伏安、线路236.06千米,10千伏及以下配变台区2.4万个、配电线路3.97万千米,为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国网河南电力市场营销部副主任王洪亮介绍。
置身瓦店乡高标准农田,田埂阡陌纵横,绿油油的麦苗长势喜人。这14万亩农田正是河南省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化示范区,拥有平移式喷灌、水肥一体机、土壤墒情传感仪、病虫害监测等智能设备,通过手机上的智慧农业云平台便能实时掌握农作物生产的关键数据,做到远程浇地,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的农业生产。
蛇年春节刚过,张先智再次扎进农田,观察小麦土壤墒情及分蘖情况。“使用智慧化设备种地,一刻也离不了电。多亏有充足的电力,心里才踏实。”他对上门帮忙检查用电设备的安阳县供电公司瓦店供电所所长贾凤森说。
据国网河南电力市场营销部农电处专责刘振东介绍,为全力保障550万亩高标准农田配套电网建设,他们主动对接相关部门,做好公司投资高压用电设施和政府投资低压用电设施建设进度的有效衔接,下达项目投资金额7.85亿元,全力保障万亩良田增产增收。
春耕春灌期间,国网河南电力成立春灌保供服务队1469支,组织3万余人次,巡视排查线路1.14万条、机井台区20.78万个,处置设备隐患9039处,发放安全宣传资料17.72万份,保障可靠供电。
尽管各地在电力保障方面开展了诸多积极探索,但放眼全国,还有部分农村地区依然存在电网设备老旧、供电不稳定等问题,供电可靠性与99.99%高供电可靠性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对此,孙颖呼吁:“希望各地通过加大投入,改造升级线路和变电站,运用智能电网技术,提高农村电网供电可靠性与智能化水平,保障乡村生产生活稳定用电,也为新能源接入奠定基础。”
绿色出行环保又省钱
春节期间,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农村,几乎家家门口停着私家车,其中大约1/3为新能源汽车。
据孙颖介绍,随着我国农村地区经济水平和消费能力的逐步提升,以及充电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汽车下乡既是实现惠农强农目标的需要,也是大力提振消费带动生产的重要措施。
“开油车一天至少得50块钱,新能源车连10块都不到。”开封市杞县某商贸公司经理张先生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公司这辆油车买了四五年,跑了十几万公里。现在为节约成本,我们将七成以上的车都换成新能源汽车,油车作为备用。”
“跑网约车和出租车的司机,大部分也都用上了新能源汽车。”国网兰考县供电公司副总经理王洪林边介绍边算了一笔账,“充电费1公里两三毛钱,通常起步价6块左右,起步3公里,算下来用电成本不到1块钱。”
除了用能成本低,农村新能源汽车购车成本相对也不高,费用大约5万—10万元 “比起电动两轮车,下雨淋不着,刮风吹不着。更重要的是,和油车相比,一年能节省5000多块钱呢。” 王洪林说。
作为中部省份,河南省乡村的“用车”情况是近年我国推动新能源汽车下乡的一个缩影。
相关统计显示, 2020—2023年期间,我国新能源汽车下乡销量分别为39.7万辆、106.8万辆、266万辆和320.87万辆,分别占当年新能源汽车总销量的29%、30%、39%和34%。截至2024年底,我国充电设施“乡乡全覆盖”省份已达到13个,其中浙江省累计在农村地区建成公共充电基础设施超5.5万台,形成“城乡半小时”充电圈,有力支撑了新能源汽车下乡补能需求。
“去年国家有关部门还结合汽车以旧换新、县域充换电设施补短板等政策,推动充换电服务、信贷、理赔等金融保险服务、售后维修服务协同下乡。”孙颖介绍,这些利好政策将让新能源汽车更好走进乡村的千家万户。
发展清洁能源是关键
“乡村要振兴,发展清洁能源是重要环节。”孙颖表示,农村地区大力开发分布式光伏、分散风电等分布式新能源,通过利用“光—储—直—柔”等技术,可满足当前我国村镇居产融合、工农混合的生产生活模式,不仅能提高乡村能源供给能力,降低对传统能源依赖,而且能减少碳排放,助力生态宜居乡村建设。
截至2024年,我国农村地区户用分布式光伏累计安装户数超过500万。《中国农村能源年鉴》统计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农村风电和光伏发电装机规模分别达4.4亿千瓦和6.1亿千瓦。
随着“风光”等可再生能源大规模高比例发展,农村地区成为可再生能源电量的重要生产地。中国能源研究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王卫权坦言,农村地区电网设施薄弱,很多农村电网已没有接入风电光伏的容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可再生能源发展。
对此,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城乡规划院院长周海珠建议,对于分布式光伏尤其是户用光伏,可构建新型能源模式,增加户用储能装置,优先农户使用,多余的电可在村庄微电网使用,再多余的电可上网,实现村域内分布式光伏的柔性智能调节。
此外,农村也产生大量秸秆等生物质能源。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曾表示,生物质能可以有液体、气体、固体多种形态和利用方式,应用生物质能既能让农村垃圾变废为宝,又能节能降碳,综合效益显著。
在广西贵港市桂平市蒙圩镇龙门工业园的桂平产业园内,建有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等环保设施,主要处理桂平市行政区域内的全部城乡生活垃圾和其他可焚烧处理的垃圾及可燃物,由桂平市金山环保工程有限公司设计、建设、运营。“项目年处理生活垃圾26.67万吨,年上网电量超1亿度,可解决近6万家庭用电,实现了生活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结束了以往生活垃圾填埋时代。”该公司负责人胡直林介绍,项目还实现对外供热,为周边的泡沫、陶瓷等企业提供优质蒸汽,助力企业节能降碳。
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直接关系乡村风貌。王卫权表示,以厨余垃圾为例,将其收集起来做成沼气或生物天然气,既处理了垃圾,又提供清洁能源,还扮靓了农村,减少甲烷排放,一举多得。
文丨本报记者 张胜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