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能源革命少不了乡土智慧

财富   2025-02-10 11:32   北京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中国能源报2025年的新栏目——“能聊能说”开栏啦,我们的编辑记者将围绕能源热点重点话题等,与大家分享新闻报道和日常观察中的体会和思考、感悟和心得。首期推出“农村能源革命少不了乡土智慧”,请大家积极留言,和我们一起开怀畅聊!


没错,农村的年味很浓——在黄土高原的窑洞里,炊烟从土灶台升起,厨房里飘散出煎炒烹炸的香气;在东北雪原的村落里,土炕烧得滚热,炉子里煤块燃得通红……家家户户,屋子里灯火通明,院子里彩灯闪烁,鞭炮齐鸣,年味就在这些红红火火中具象化了。

然而,“红火”“滚烫”意味着一天烧掉几十斤煤炭和几大筐柴火。在我国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超过煤电、电力生产绿色化的当下,广袤农村的能源消费图景中仍有一部分被烧柴煮饭、烧煤取暖的传统用能模式主导。

民生之事,关乎国之大计,系于万家冷暖。当前,农村能源革命正以少数县乡试点加快推进,以“星星之火”燃起燎原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村能源革命如何更加稳妥有序地打通“最后一公里”,让更多乡村用上清洁、便捷、安全可靠的能源?

在政策设计层面,不可谓不给力。“煤改气”“煤改电”的技术路线图中,政府补贴、设备招标、管道铺设构成标准的政策工具箱,数年积累,全国燃煤锅炉减少80%以上,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基本完成平原地区冬季取暖散煤替代。有些农村也搭乘上“风光”的东风,“千乡万村驭风行动”“千家万户沐光行动”打开了农村新能源发展的广阔空间。农村土生土长的生物质能也在因地制宜、多元化开发利用的道路上迈上新台阶——截至2024年底,全国生物质发电累计装机容量0.46亿千瓦,同时因地制宜推广生物质能清洁取暖,利用畜禽养殖废弃物等发展生物天然气。

农村地区的社会运转具有独特生态逻辑。有时,政策落实与乡土现实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错位——东北农村零下20多摄氏度的寒夜里,不少老百姓宁愿把免费发放的“电炕”放到一边,依旧睡在土炕上,理由很简单:用电要交电费,烧炕的秸秆却不花钱。如同城市居民关心阶梯电价一样,农民们考量着烧柴火与买蜂窝煤哪个更划算。

技术适配性的困境同样突出。德国成熟的生物质颗粒燃料技术移植到中国农村后,遭遇了原料收集半径过大、设备维护成本过高的现实瓶颈。要知道,在我国广袤农村地图上画出令人满意的能源网络,农村的人口结构、人们传统的能源认知、田间地头的复杂地形、分散居住形态、作物生长周期等变量都要被考虑在内。

在错综复杂的农村推动能源革命需要破解一道又一道难题。好在,人民群众身处生产生活的第一线,位于创新创造的最前沿,对实践的变化感知最灵敏、感受也最真实。在农村能源革命的破局之路上,同样需激发他们的创造活力。

陕西某地创新的“光伏+农业”模式,让大棚顶部的太阳能板既发电又遮阳,这种空间叠合技术创造了双重收益。在苏北农村,小型生物质发电站将秸秆转化为社区电力,同时产出草木灰肥料,形成了闭环式能源—农业耦合系统。这些实践表明,农村不是能源革命的被动接受者,而完全可以成为创新策源地。浙江推行的“能源服务包”制度,将分散的补贴整合为个性化解决方案,农户可以自由选择“光伏+储能”或“沼气+热泵”组合。当山东农校开设“新能源农业”专业,当返乡青年直播生物质颗粒燃料制作过程,当村规民约纳入清洁能源使用条款,一场静悄悄的观念革命正在发生。能源转型成为充满乡土智慧的创新实践。

农村能源转型同样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需要在能源安全新战略的指引下稳中求进、久久为功,更需要激发广大农民的参与感和创造性,让“星星之火”更快更好地燎原。


文 | 本报记者 王海霞


End
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出品 | 中国能源报(ID:cnenergy)
编辑丨赵方婷

中国能源报
《中国能源报》社有限公司由人民日报主管,专注报道能源行业,深度观察能源现象,为广大能源产业管理者、从业者提供最具价值的产经新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