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冬春季节传染病预防小科普

文摘   2024-12-11 10:13   甘肃  

冬春季节是传染性疾病的多发季节,大多都是呼吸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临床表现的共性为:发热、乏力、头痛、咳嗽、流涕等上呼吸道症状。


1



冬春季常见传染病有哪些?



(一)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极强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潜伏期1—3日,主要症状为发热、有明显肌肉酸痛、头痛、咽痛、咳嗽等。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传染期为1周。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接种流感疫苗是防范流感的最有效的措施。由于流感病毒变异很快,通常每年的流行类型都有所不同。因此,每年接种最新的流感疫苗才能达到预防的效果。患有流感后,应及时就地适当隔离、休息、多喝开水、房间多通风和消毒,对症治疗来减轻症状和控制细菌性继发性感染,发病早期(48小时之内)可服用抗流感病毒药物。症状严重的患者,如严重肺炎、剧烈咳嗽、呼吸困难、高烧不退等需住院治疗。

(二)支原体肺炎

肺炎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急性肺部感染性疾病。人群对肺炎支原体普遍易感,多见于5岁及以上儿童,但近年来成人肺炎支原体肺炎占比也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主要症状为发热、干咳、乏力,可伴有头痛、鼻塞、流涕等症状,发热以中高热为主,持续高热者预示病情重。咳嗽较为剧烈,多为干咳,夜间为重,也可产生脓痰,退烧后,咳嗽还可能持续1至2周、甚至更长。肺炎支原体感染者和无症状感染者是主要的传染源,潜伏期约1-3周,潜伏期内至症状缓解数周均有传染性。肺炎支原体大量存在于患者的口、鼻分泌物中,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直接接触传播,健康人群吸入患者咳嗽、打喷嚏、流鼻涕时的分泌物可引发肺部感染。

(三)流行性腮腺炎

俗称“乍腮”,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传染病,一般2周左右可治愈。典型的临床症状是发热、畏寒、头痛、咽痛、耳下腮部、颌下漫肿疼痛,腮腺肿大的特点是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方蔓延,可并发脑膜脑炎、急性胰腺炎等。传染源是腮腺炎病人或隐性感染者,病毒经过飞沫使健康人群受感染,少数通过用具间接传染,传染性强。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预后良好,病后有持久的免疫力。隔离患者需腮腺肿胀完全消退后5天,隔离期限约21天。 

(四)诺如病毒性胃肠炎

是由人感染诺如病毒引起的急性胃肠道传染病,一般起病较急、传染较快,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发热、腹痛和腹泻、部分患者有头痛、畏寒和肌肉酸痛等,儿童以呕吐为主。诺如病毒属于杯状病毒科,是引起急性胃肠炎常见的病原体之一。诺如病毒具有感染剂量低、排毒时间长、外环境抵抗力强等特点,诺如病毒为RNA病毒,极容易发生变异,每隔几年就有新的变异株出现,引起全球或区域性暴发流行。传播途径多样,主要通过摄入被粪便或呕吐物污染的食物或水、接触患者粪便或呕吐物、吸入呕吐时产生的气溶胶、以及间接接触被粪便或呕吐物污染的物品和环境等感染。

(五)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5岁以下儿童易发病。急性起病,主要症状是发热,手心、脚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口腔粘膜出现疱疹和(或)溃疡,疼痛明显,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疼等症状。绝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经治疗可以痊愈且不留后遗症。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较多,主要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如打喷嚏的飞沫)及被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奶瓶、床上用品等而感染。成人感染后一般不发病,因此成人也需要做好防护,避免传染给孩子。由于目前手足口病重症患儿早期表现较难鉴别,建议家长引起重视,当孩子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时要及时规范就诊,严禁个体诊所、乡村医生收治5岁以内有皮疹或发热(体温≥38℃)儿童病例。

(六)水痘

水痘是传染性很强的疾病,由带状疱疹病毒引起。水痘的典型临床表现是中低等发热,很快成批出现红色斑丘疹,迅速发展为清亮的卵圆形小水疱,24小时后水疱变浑浊,易破溃,然后从中心干缩,迅速结痂。临床上往往丘疹、水疱疹、结痂同时存在,呈向心性分布,即先躯干,继头面、四肢,而手足较少,且瘙痒感重。接受正规治疗后,如果没有并发感染,一般7-10天可治愈。传染源主要是病人。传播途径为呼吸道飞沫传染和接触了被水痘病毒污染的食具、玩具、被褥及毛巾等传染物品。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多见。需要注意的是,本病传染性很强,如果发现儿童患病应立即隔离,至少到痘疹全部结痂。发热患儿应卧床休息,给予易消化食物和充足水分。病儿皮肤应注意清洁,由于皮肤瘙痒,防止抓伤,应剪短指甲,戴手套。

(七)人禽流感

一般认为,人类对禽流感病毒并不容易被感染上,不过也可能在任何年龄被感染,但13岁以下儿童所占比例较高,病情较重,其属于易感人群。人禽流感的传染源主要为患禽流感或携带禽流感病毒的鸡、鸭、鹅等禽类,特别是鸡。野禽在禽流感的自然传播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传播途径为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密切接触感染的家禽分泌物和排泄物、受病毒污染的水等被感染,直接接触病毒毒株也可被感染。高危人群:一是家禽养殖业者。二是在发病前1周内去过家禽饲养、销售及宰杀等场所者。三是接触禽流感病毒感染材料的实验室工作人员为高危人群。日常防治应尽量避免去活禽市场或摊位,不购买活禽、不自行宰杀活禽,应购买、食用有检疫证明的鲜、活、冻禽及其产品。如在野外发现生病或死亡的野鸟,不要轻易接触,应及时报告所在地区的野生动物(林业)管理部门。注意饮食卫生,禽肉、禽蛋等一定要煮熟煮透食用,注意厨房卫生,砧板做到生熟分开。目前尚无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确切证据。由于没有相应疫苗,而冬春季节又是急性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所以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预防疾病非常重要。

(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以下简称新冠病毒)属于β属冠状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人群普遍易感。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主要传播途径为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经气溶胶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也可能造成感染。主要表现为咽干、咽痛、咳嗽、发热等(多为中低热、部分可为高热);部分可伴肌肉酸痛、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鼻塞、流涕、腹泻、结膜炎等;少数患者病情持续发展、出现肺炎表现。目前,奥密克戎变异株JN.1型已成为国内外流行优势毒株,其潜伏期缩短,多为2-4天,传播能力更强,传播速度更快,致病力减弱,具有更强的免疫逃逸能力,现有疫苗对预防该变异株所致的重症和死亡仍有效。继续保持勤通风、勤洗手、注意社交距离等良好的卫生习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前往人群聚集场所时,科学佩戴口罩;老年人、严重慢性基础疾病患者、孕妇等,尽量减少前往人群聚集场所;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或者出现相关症状的人员,建议暂缓出行,避免前往人群聚集场所。


2



冬春季常见传染病主要预防措施

(一)合理膳食,增加营养,多饮水,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宜多食些富含优质蛋白、糖类及微量元素的食物,如瘦肉、禽蛋、大枣、蜂蜜和新鲜蔬菜、水果等。

(二)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多到郊外、户外呼吸新鲜空气,使身体气血畅通,筋骨舒展,增强体质。

(三)不到人口密集、人员混杂、空气污染的场所去,如:农贸市场、个体饮食店、游艺活动室等。

(四)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和生活习惯,饭前便后及接触脏东西后要洗手,勤换、勤洗、勤晒衣服和被褥,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擤鼻涕后)应立即洗手,避免脏手接触口、眼、鼻。

(五)每天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六)合理安排好作息,做到生活有规律。注意保证睡眠时间,防止感冒,以免抗病力下降。

(七)不食不清洁的食物,拒绝生吃各种海产品和肉食及吃带皮水果,不喝生水。

(八)避免接触传染病人,幼儿园出现传染病及时消毒,尽量疏散幼儿。

(九)按计划接种疫苗,出现发热、出疹或有其他不适及时就医。

(十)传染病人用过的物品及房间适当消毒,如日光下晾晒衣被,房内门把手、桌面、地面用含氯消毒剂喷洒、擦拭。

(十一)若有发热及呼吸道症状,应戴上口罩,尽快到正规医疗机构诊治,并告诉医生发病前有无禽类接触史、是否去过活禽市场、近期去过哪些地方旅行等。

(十二)从事家禽养殖、运输、销售、宰杀等的职业人群在接触禽类时要做好个人防护(戴手套、口罩、穿工作服等),接触后注意用消毒液和清水彻底清洁双手。发现病、死禽及时报告动物卫生管理部门,应及时、妥善处理。发现传染病并及时报告相关部门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职责和义务。

  • 来源:新平疾控

古浪县卫生健康局
古浪县卫生健康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