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碑帖 | 吴昌硕、顾沄 题跋 周大盂鼎铭文未剔本

学术   2024-10-14 20:03   广东  

吴昌硕、顾沄 题跋 周大盂鼎铭文未剔本
清晚期拓本 107×44 cm
钤印:吴俊、顾沄金石长寿、小游仙馆
题识:1、盂鼎。彝器文字有增笔读者,如文王、武王作“”王、“”王,“”读作召,“”读作谏是也。有减笔读者,如敬作“”,加“”作“”,加“”又作敬是也。“”或释作门,恐未确,岂亦在增笔例耶。云壶先生邃于金石之学,希教我。庚寅中秋同客皖江。吴俊题记。


大盂鼎于清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郿县礼村(今宝鸡眉县),为西周早期青铜礼器中之重器,因作器者是康王时大臣名盂者而得名,辗转被岐山宋金鉴、周庚盛和左宗棠的幕僚袁保恒所得。后袁保恒将鼎作为礼物献给了左宗棠。左宗棠得了大盂鼎后,知道潘祖荫有收藏文物的爱好,正好也作为曾经救命之恩的感谢,于是将大盂鼎送给了潘祖荫。同治十三年(1874)十一月,大盂鼎从关中运回京师,入藏潘祖荫府邸。
大盂鼎归藏潘祖荫之前,道光、同治时期在陕西地区已有拓本流传。此时盂鼎内壁表面锈迹斑斑,倒数第三行“臣十又三白”,显示为“二白”,故此时期拓本可称为“未剔本”,又有人将之称为“二白本”,盖一横为绿锈所掩,尚未剔出。大盂鼎自同治十三年归潘祖荫后,潘祖荫在京师命工洗剔后传拓,锈迹除去后出现一横成“三白”,故潘祖荫剔后本又被称为“三白本”。光绪十六年(1890)秋潘祖荫去世,大盂鼎运回苏州秘藏。潘氏后人的低调行事令大盂鼎的传拓戛然而止,此后拓本流传渐稀。

此大盂鼎铭文拓本为道光、同治时期关中地区传拓的“未剔本”,为大盂鼎铭文初出土时拓本,当是大盂鼎归藏潘祖荫之前所拓,为大盂鼎铭文“早期拓本”。铭文下截锈斑尚存,凹凸斑驳明显。虽文字不如已剔本之清晰,但精湛不失本来面目。且传世数量远较潘祖荫剔后本稀少。

吴昌硕(1844-1927),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多别号。他集“诗、书、画、印”为一身,融金石书画为一炉,在绘画、书法、篆刻上都是旗帜性人物,在诗文、金石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
顾沄(1835-1896),字若波,号云壶、壶隐、云壶外史、浚川、颂墨,江苏苏州人。少有丹青之志,及长,寓上海鬻画为生。工山水,为近代六十名家之一。







END
—版权声明—
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原创内容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
编辑丨陈丽玲
主编 | 廖伟夫


中国书法网
中国书法网(www.freehead.com)是中国成立最早,注册会员最多的专业性书法交流网站。\x0d\x0a本站旨在为广大书画家、爱好者提供最新书坛新闻咨讯,学术成果、书画展览、书画印学习创作交流以及艺术品交易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