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已至,
古人如何祝福新的一年?
他们的元旦生活是怎样的?
随小编一起来看!
2025已至,我们迎来新的一年。说到元旦起源,据考证“元旦”也称为“岁旦”,早在上古时期,便已有了关于元旦的记载。
根据《说文解字》的注解:“元者,始也;旦者,明也。”通俗来说,“元”就是指开始,“旦”则是指早上,当太阳在新年的第一天早上初升,旧的一年宣告结束,新的一年在人们美好的愿景中开始。
甲骨文中的“年”字,是人背禾的象形字,通常用来指收成。《说文解字》中也称:“年,谷熟也。”禾谷一年一熟的生长周期,让人们深切认识到“年”的节律和周期。
但是,元旦在历史上的时间也并非一成不变的,古人理解的元旦和我们现在不一样。
从汉武帝时期开始,夏历(农历)正月第一天被定为岁首。宋代吴自牧《梦粱录》中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可见,中国农历将朔日定为每月的第一天。也就是说,早在宋代,中国古人就将正月初一称为“元旦”,视为新年第一天。“元”是开始的意思,“旦”的意思为早晨。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统治,结束了两千余年的封建王朝。新成立的中华民国政府引入西方历法,1912年开始使用公历,规定每年的1月1日为新年,并将本来作为农历新年的“元旦”的名字挪用到阳历新年上,而古人本来的农历新年则被改称为现在的春节。
从此以后,我们每年都要过两个“新年”。一个是元旦,期待新一年到来的日子,也就是1月1日;另一个就是满是年味,家人团聚的农历新年,即农历新年——春节。
对于古人而言,元旦虽然是指农历新年,与现代公历的元旦有所不同,但二者在辞旧迎新的意义上是相同的。
每到新旧交替之时,人们总是会感慨一年过的真快,当我们还绞尽脑汁地写着年终总结的时候,古人可能早就准备好了小酒小菜,点心盘盏,和好友或家人,对着明月,看着灯火璀璨,来几句诗。
要说祝福,首先得与自己有关,诗人孟浩然就是其中之一。公元727年,这一年,孟浩然过得并不如意,一年的赶考奔波还是未能中榜,已近不惑之年的他也只好在新年之际返回家乡。回家途中,孟浩然写下了《田家元日》一诗。
《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惟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若是只是感慨一年终了,时光飞快,而自己不经意间又长了一岁。刘长卿的《新年作》或许可以给我们答案——
《新年作》
唐·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和家人团圆,若是独在异乡,与亲友难以相聚,如何疏解孤寂相思之情,宋代叶颙的《已酉新正》说的应当是对的——
《已酉新正》
宋·叶颙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
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但更多的人,会对元旦表达自己的祝福,愿意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健康长寿,多平安多喜乐。正如宋朝李鼐的《鹧鸪天》中所表达的——
《鹧鸪天》
宋·李鼐
种得门阑五福全,常珍初喜庆华筵。
王环醉拍春衫舞,今见康强九九年。
神爽朗,骨清坚,壶天日月旧因缘。
从今把定春风笑,且作人间长寿仙。
除了饮酒作诗,古代人的元旦游乐生活可十分丰富。毕竟并非人人都是诗人和作家,说到最热闹最具有烟火气的,当属老百姓们的生活了。
今时今日我们会出门游玩,寻找元旦的“仪式感”,古代人也会。这一天人们会忘记之前的一切烦恼,把身心投入到节日当中,感受温暖和灯火璀璨,在街上和会场里吃美食,饮美酒,赏音乐,逛街市。
在北宋时期,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朔日(初一),谓之元旦,俗称为新年。”当时,不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视之为大节日,《野客丛书》中说:“国家官私以冬至、元正(元团、寒食……为大节日,七日假。”
在元旦的时候,在北宋的京城,宫廷里要举行大规模的朝会,皇帝要受百官的朝贺,人们称之为“排正仗”。此时,常有辽、高丽、西夏、于阗、回纥等地的外交官前来朝贺。在民间,清晨京城里的家家户户都要早早起床,梳洗打扮,穿上新衣,走亲访友,相互祝福,把酒相庆。
在北宋古人怎样过元旦节?北宋时期的元旦这天,街道上都要结彩棚,摆放帽子、梳子、珠翠、首饰、衣着、花朵、领抹、靴谢、玩具之类的商品。同时,当时也有许多饮食习俗,比如,大部分家庭要吃素饼。
《东京梦华录》中说:”(元旦的开封)皆煎术汤以饮之,并烧苍术,又辟除疫疠之气。”许多人家还“用柏一枝、柿一枚、橘一枚,就中擘开,众分食之,以为一岁百事吉之兆。”
当然,古人玩的花样多,但爱玩的徐州人也有自己的方式。徐州历史底蕴丰厚,潮流好玩的地方太多了,数都数不过来,不管是沉浸式游玩,还是体验历史文化,或是感受风景中的浪漫,都有着“无数”的选择!
资料来源 | 国家人文历史 方志江苏 徐州杂记 徐州发布 汉风号等
文案 | 梁玮钢
图源(图侵删) | 齐浩 孙博宇 刘冰 秦媛 周杰 孙井贤 汉风号等等
设计 | 傅可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