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向旷野,砥砺深耕
施祖军
人物简介
施祖军,2023级管理科学与工程学术型硕士研究生,2024年管理学院“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师从赵玲教授,研究方向为创新社区、众包竞赛等。加权成绩90.23,专业排名5/40。曾参与一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和两次学科竞赛,以第一作者产出学术论文3篇。曾获2024年校三好研究生称号、学业一等奖学金等荣誉。
# 01
人物故事
锚定方向,精准突破
施祖军自大四上学期就加入了课题组,跟随老师和同门学习方法、阅读论文。自那时起,他的研究生规划就已确定为以学术科研为主,课程学习和实践活动为辅。通过学习研究方法、阅读相关论文、开展自身研究、参加学术会议,他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边界和视野。同时,他也非常重视研究生课程的学习,认为课程学习是研究方法的重要补充,可以让自己跳出研究的“舒适圈”,接触更广泛的知识。
“纸上得来终觉浅”,施祖军始终认为只学理论知识还不够,还需要将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以此达到对知识的完全掌握。为此,在过去一年里他不仅参加了导师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也和同学一起参加了学科相关的竞赛。他还加入院研究生会学术部一起组织、协办相关活动,并担任多门课程助教,在服务师生的过程中也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
挫折为阶,坚韧作桨
学术研究如逆水行舟,施祖军也曾遇到许多挫折。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厦门学术会议中,他发现自己正在构思的一个研究的idea与一篇已完成并投稿的论文非常相似,唯一可能的区别就是数据来源不同。虽然这让他有些沮丧,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主动与论文作者针对这篇论文的选题、思路、方法等方面展开讨论。这次“撞题”经历让他记忆犹深,“综合来看虽然可能这个idea做不了了,但和作者深入讨论的过程中我也提升了自己的科研思维和能力,并增加了一点学术科研上的信心。”
科研之路,荆棘满布,失败如影随形。施祖军认为,保持一颗平常心、愿意接受失败非常重要。“一个研究可能一次就会成功,但绝大多数都是在百次、千次的失败后才能成功。所以我们必须要有‘成功在千次失败之后’的心理预期。”同时他也提及在科研的漫漫旅途中少不了身边人的帮助,每当遇到研究上的瓶颈或是心理上的困扰时,他都会勇敢地向导师和同门寻求帮助。他十分感激这一年来导师和课题组各位同门的无私帮助和指导。
时光精驭,成长丰获
施祖军也表示努力平衡科研、实践、比赛等确实十分困难,但只要能坚持下来,会发现一切都值得。他坦言可以通过优先级排序、时间规划和提高工作效率等多种方式来进行时间管理,尽量保证自己以学术科研为主,以课程学习、实践活动为辅,在学习和工作之余也不能忘记给自己放松和休息的时间。同时,他也注重做好时间规划,提高工作效率,避免给自己过多的压力和任务。
尽管在时间管理上有一些方法,但施祖军也表示自己也还是时常觉得时间不够用。当一天过完,自己定的任务完成情况低于预期时,他会给自己这样一个积极认知:这一天里都在努力学习和工作,也没有浪费太多时间,没做完可能是因为任务太多。相反,当任务太多时他会放弃或延迟一些任务,以保证自己能专注到几个核心任务中。
# 02
朋辈寄语
“人生是旷野,而非轨道。”作为过来人,施祖军想对学弟学妹们说:人生充满无限可能,多去探索自我,去了解自己的兴趣和优势,发现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设定自己未来清晰的目标,然后朝着这个目标持续努力;勇于探索未知的领域,勇于尝试,每一次尝试都是一次成长的机会。希望学弟学妹们能够勇敢地走出自己的道路,在科研与生活的旷野中砥砺前行!
-END-
整理 | 研究生会·刘方艺
图片 | 施祖军
排版 | 研究生会 · 蹇艳玲
校对 | 研究生会 · 蹇艳玲 斯钊恺
审核 | 钟一奇
出品 | 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