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全面整理记录贵阳贵安乡村历史,充分挖掘展现乡村历史记忆和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开设“乡愁印迹 贵阳贵安村史村事 | 古迹风貌篇”,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地情、思政教育,进一步增强爱国爱乡之情,助力乡村全面振兴、高质量发展,为文化贵阳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在开阳县宅吉乡,隐藏着两处承载着历史文化底蕴的文物古迹,安家洞与“减粮碑”。安家洞,作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摩崖石刻,展现了明代贵州的历史。而宅吉“减粮碑”,作为县级保护文物,则记载了清光绪年间当地联名上奏朝廷,成功请求减赋的历史事件。
安家洞
明代土司遗迹与摩崖石刻
安家洞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雅称曙云洞,宝王洞。位于宅吉乡政府所在地西北隅大约500米处,“安宣慰”曾于洞内驻兵,故名。洞内至今保存大量摩崖石刻,除“人来迷处是仙居,客到此间无俗气,别有洞天”对联摩崖为时任开阳县县长镌于民国16年(1927年)外,其余大半镌于“壬辰岁”,如“不厌尘中日去留,云和风静水声幽。人生剩有陶闲处,苦向尘埃自白头”系“壬辰岁龙泉清吏廖子书”等。
安家洞因系明代万历年间贵州宣慰使、水西彝族土司安国享等在此游历,又传说为明末贵州宣慰同知安邦彦屯兵处,故而也名安家洞。洞内最早的石刻据推断为贵州宣慰使安国亨等题刻。辨明石刻主人为安国亨又因其自号“龙源主人”,安国亨比较知名的石刻在今修文县阳明洞洞口上方“阳明先生遗爱处”和大方“大渡河修桥碑记”。安家洞里的摩崖石刻就是安国亨解职后与随从闲暇时所刻,本来属于抒情缅怀的一个偶然之举,穿越数百年,由于这里地处偏僻的溶洞,才得以保存并延续。这也是开阳境内少有的水西彝族土司所遗存的人文景观。
宅吉“减粮碑”
铭刻减赋的历史事件
宅吉“减粮碑”,当地亦称“皇碑”,是县级保护文物。始立于清光绪七年(1881年),坐落于开阳县宅吉乡厂屈塘村堰塘坝,碑体坐南朝北,碑座为长宽为0.85米,高0.34米的正方体青石凿成。碑身高1.9米,长0.43米,宽0.34米长方体青石凿成。碑的顶部有歇山顶碑帽。是开阳县政府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减粮碑”碑身正面、背面宽均为0.34米,左面、右面宽均为0.43米,高1.9米。左面和背面镌刻清光绪丙午年三月,举人陶灿然(开阳县南江乡人)任地方宿与合州(今宅吉)伸团联名上书,要求光绪皇帝减赋皇粮,以每亩每斗以库平库色(收纳标准)减为银二钱上纳。得到了皇帝的恩准。以刋碑通告,家喻户晓,各军、民团遵照执行的内容。故称此碑为“减粮碑”口传。右面镌刻上秦皇粮减赋的背景及人员名单。为保护好不可移动文物的全貌和价值,于2009年沿南北中轴线向南迁移200米处莲花山上,保护完好。
开阳县宅吉乡堰塘村基本介绍
堰塘村风景优美、生态良好的宅吉乡政府所在地,距离宅吉乡人民政府800米,东抵保星村为界,南抵潘桐村为界,西抵官庄村为界,北抵遵义团溪镇为界,全村总面积24平方公里。1998年5月拆区并乡,称堰塘村,沿用至今。
(来源:开阳县宅吉乡堰塘村村史村事)
↑↑↑
扫描上方二维码查看
“乡愁印迹 贵阳贵安村史村事”专题
编辑:刘慕轩
审核:苏舟 陈承
签审:汪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