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中美之间,差距大吗?
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深入发展,数字经济正在成为各国抢抓发展新机遇、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关键力量。在围绕发展数字经济、推动科技创新的讨论中,【软科技】作为一个热门话题进入到公众视野。究竟何为软科技,为什么要重视软科技,又应如何更好地促进软科技发展呢?笔者愿在本文中分享个人的一点思考与建议。
界定何为软科技
认识和理解软科技,需要特别关注两方面的内容:
首先,什么是软科技?
应当承认,软科技并不是十分严谨的学术概念,但在今天的语境下,其至少应该包括三方面的内涵:
一是依托于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与硬科技覆盖航空航天、光电芯片、生物技术、智能制造等【高精尖】技术领域不同,软科技的技术支撑主要包括应用信息科学、行为科学、系统工程和社会工程,更侧重于以互联网为载体、以对数据和信息的挖掘利用为核心内容、探求技术创新带动的经济影响与社会心理影响,比如社交媒体、游戏、美颜等新型软件技术都属于软科技范畴。
二是同时强调技术创新与非技术创新。与硬科技往往直接服务于特定行业、领域的生产制造不同,软科技的应用方向更加开阔,需要在机制、管理、组织、市场、生产流程、业务模式上做出更多探索创新。比如,LBS(地理位置识别)本身是一项技术创新,但将其应用于电商、外卖、网约车等O2O(从线上到线下)服务是一项非技术创新,将两者【合二为一】才能形成真正的软科技创新。
三是可以深度融入实体经济、推动产业变革。软科技可以通过对市场需求、用户行为的全面洞察,助力制造业等传统行业定制更加适销对路的产品和服务、优化生产流程、重塑商业模式和提升核心竞争力。在生成式AI技术(基于模型算法等生成图文、音视频、代码等内容的技术)崛起后,软科技还可以在更大范围内模拟真实情境、管控复杂变量、交付综合任务、替代人工参与,从而服务于实体产业的降本、提质和增效。
其次,软科技与硬科技的关系是什么?
从当前行业实践看,软科技与硬科技之间至少存在三方面的互动关系:
一是硬科技的发展常常受到软科技的驱动。比如网约车平台发现,全部订单中30%以上的事故是由乘客下车推开车门时与后方人员、车辆发生碰撞造成。平台联动造车企业打造网约车专属用车时,就希望将原有斜拉门变更为侧滑门。当然,由于侧滑门较大、较重,可能会对车内厢体分布、性能、成本管理等提出新的要求,促动造车企业在新能源、新材料的应用方面做出新的探索,这就是由软科技(数据洞察)驱动硬科技(智能制造)发展的一个生动案例。
二是硬科技往往最终也需要落在软科技上。仍以智能电动车为例,提升动力电池性能是硬科技,帮助车主更好地管控续航里程、以最便捷的方式完成充电和换电则是软科技。研发和配置高算力芯片、智能硬件是硬科技,根据司机行为优化自动驾驶参数设置,以及根据乘客偏好调节车窗、空调和娱乐系统的内容输出则是软科技。站在用户视角上,对技术产品的切身体验往往直接来自于软科技,对技术性能的优化反馈也首先体现于软科技。
三是软硬科技走向融合共生。相较于硬科技具有的实力优势,软科技贡献的更多是模式优势。从科技发展趋势看,对技术本身的研发是创新中的一个环节,而需要人们更多关注的还应包括对新问题的发现、对新现象的解释、对新方法的启迪和对新产品的推广等,而这些都迫切需要软科技的发展。在一定意义上,只有促动软硬科技协同发展,将科学研究、技术牵引、场景驱动、用户需求等结合起来,才能形成【能力】与【效率】的相互加成。如果没有软科技的有力支撑,硬科技非但不能【单兵突破】,还有可能事倍功半、甚至南辕北辙。
为何重视软科技
中国在软科技领域既有优势,也有短板。与经验认知不同,软科技竞争同样存在【卡脖子】难题,在软科技赛道上取得突破同样需要具有多种能力。重视发挥软科技作用,同样可以产生突出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具体而言:
首先,软科技也会【卡脖子】。
过去我们一谈及【卡脖子】,就会倾向于认为问题集中存在于硬科技领域,而在软科技范畴下不存在【卡脖子】问题,实际上这种看法失之片面:
一是中国在软科技领域的部分长板面临新的挑战。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的软科技应用突飞猛进,一定程度上受益于我们在用户规模体量上的明显优势,因为有用户就有数据,而有数据就有智能。在生成式AI技术出现后,越来越多的从业者认识到以往的逻辑链条出现了问题,即便基础用户数不是很大,也可以通过强化反馈的方式快速完成数据积累和实现人工智能的不断迭代。比如,ChatGPT可以针对用户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提供的每一点增量信息进行自我学习,这样用户数才是最有效的,形成数据沉淀也是最可靠的。在自动驾驶领域,人工智能亦可以对路况、车况、突发情况和安全事故进行自动化、大规模地仿真模拟,科技研发、测试与应用效率得以极大提升。在上述技术环境下,传统的市场、用户规模与基础数据优势被无形消解了。
二是中国在部分软科技领域仍有差距。对人工智能而言,算力是塑造技术应用【代差】的核心变量之一。伴随生成式AI技术日臻成熟,人们能够引导模型完成海量数据训练,使任意人机交互场景都能得到【合理延续】。比如,当ChatGPT接收到一项撰写论文的新任务,可以基于全网的词频分析,找到下一个【最适宜出现】的词,从而完成整篇文章写作,这其实就是对词语序列的【概率相关性】进行建模,样本量越大,结果越准确。与此同时,其对算力消耗也越多,对资源持续投入的要求亦越高。GPT的早期版本仅需要1.17亿的参数和5GB的预训练数据,到今天则分别需要千亿级的参数、百TB级的预训练数据。从【文心一言】等国内同类产品的表现看,其在代码计算、逻辑演绎、图文生成等方面,同ChatGPT至少存在1年以上的算力差距。
三是如果境外厂商限制使用某些科技产品,确实可能产生【卡脖子】问题。仍以ChatGPT为例,国内金融机构能不能将该项技术应用于智能客服、财富管理、零售信贷等具体实践呢?答案是在现阶段还不可能,其中的一个现实问题是使用ChatGPT的成本过高。如前所述,GPT对数据、算力和资金的消耗极其巨大,如其一次模型底座的训练需要500万美元的算力成本,运营过程中同样需要大量算力支持其训练和部署。此外,目前接入GPT的成本也不容小觑,其API接口收费标准为每百万Tokens收费2.7美元(约合人民币18元),OpenAI开发的配套Whisper语音转文本工具API收费为每分钟0.006美元(约合人民币4分钱)。当然,这是基于国内机构可自由接入的情况进行推演,但事实上,GPT不仅已不再开源或披露更多技术细节,还对美国以外、特别是来自东亚的用户进行大范围【封号】,这也在客观上加剧了【卡脖子】问题。
其次,软科技也靠【硬实力】。
面对在软科技领域新的竞争和挑战,各国为什么不能奋起直追、赶超先进呢?从现实情况看,攻关软科技同样需要积聚各类有利条件,尤其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是需要海量的长期资金投入。以推出ChatGPT的机构Open AI为例,其研发升级GPT历史版本的过程就是典型的【烧钱】过程,特别是最近四年来,该机构从大股东微软获得的融资即超过130亿美元,这在GPT-3.5版本、甚至4.0版本之前都是看不到明显成效的,但微软对其的支持力度从未缩减。当然,一些投资机构曾在早期持有过Open AI的股份,后来因为财务原因退出了,到某一阶段又重新进入,显示美国资本市场在投资科技创新产品上的巨大灵活性。从Open A自身角度看,其一直坚持【长期主义】,没有将资源投入力度与特定成果或考核指标相挂钩,为技术研发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支持。
二是需要开放的容错机制。GPT产品一路走来,用【踉踉跄跄】形容也毫不为过,其前三个大版本无疑是非常不成熟的。到GPT-3.5时,其在SAT数学考试中的得分也不到600分,在美国司法考试中的得分排在倒数10%,而到4.0版本时,这两项指标已分别优化至700分以上和排名前10%。到今天,该产品仍有许多不尽成熟之处,比如其仍然有可能在交互过程中被【激怒】,从而给出带有冒犯性、攻击性的答案,甚至出现故意给出错误答案的情况等等。对人类发展GPT带来的技术风险和伦理道德风险,Open AI及其研发团队既没有讳言,也没有做出不切实际的承诺。即便如此,美国市场仍然支持Open AI继续探索创新,政府和监管部门没有将其【一棒子打死】,社会舆论也乐见其进一步自我完善,这为技术研发提供了更加舒适的内外环境。
三是需要科技公司与各行业机构之间的有效协作。从目前看,以GPT等为代表的单项技术产品有望演化为整套操作系统,为依托其上的智能软硬件、具体行业应用等提供有普惠性质的创新底座。在美国,已经出现了一系列基于GPT技术的商业应用。比如在文本生成领域,新闻聚合网站BuzzFeed已将GPT用于即时新闻写作,约会网站Iris Dating则将GPT用于个性化的个人资料生成。在文本分类领域,营销大数据公司ZoomInfo将GPT用于销售数据分析,信息技术公司Dealtale则将GPT用于员工的绩效分析。在问答会话领域,在线教育平台Nerdy将GPT用于智能课程创作和课业辅导,电动车公司Helbiz将GPT用于智能客服。从制造业到服务业,ChatGPT的行业实践全面开花,显示出软科技成果转化正是在成熟的市场机制下获得勃勃生机。
再次,软科技蕴含【正能量】。
仅从中国自身角度看,软科技在助力国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满足数字经济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向往等方面,至少可以发挥如下作用:
一是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入融合。软科技可以帮助传统行业、特别是制造业企业迈向产业数字化,更好地分析、预测生产过程,减少人员和物理成本投入,降低故障发生率,最终实现提质增效。比如,宝钢股份与腾讯游戏、腾讯云共同合作,结合实时云渲染、视觉动捕、虚实互动、虚拟现实和加强现实交互等游戏技术,将宝山基地1580热轧厂打造为全息3D裸眼效果的【全真互联数字工厂】,助力钢铁工业生产更智能、更节能、更环保。
二是带动数字经济新就业。软科技可以帮助青年和各类困难群体依托电商、直播、短视频以及快递、外卖、网约车等数字服务生态,挖掘灵活就业机会,实现更充分、更公平和更体面地就业。2022年全国【淘宝村】已达7780个,【淘宝镇】亦增至2429个,这些特色村镇在培育乡村经济支柱产业、强化乡村振兴造血机制的同时,也为农村青年提供了更多本地、就近就业岗位,为留守妇女、老人、处于不饱和就业状态的农村闲散人员等创造增收机会。2019年后,在国家颁布的74个新职业中,腾讯生态催生的稳定期新职业占比近20%,涵盖广告营销、互动娱乐、智慧服务以及微信生态下的众多就业方向。
三是助力恢复和扩大消费。软科技可以激活线上消费的新场景、新需求,拓宽商户服务半径,丰富定制产品供给,实现对消费者需求的即时响应和供需之间的高效匹配,帮助城乡居民迈向消费升级。近两年来,抖音、快手等直播平台已吸纳8亿以上的活跃用户,以直播电商新业态带动柔性化、智能化的生产模式,大大降低销售、仓储、物流等环节成本。2020年以来,已有260多个省市通过微信支付发放消费券,逾3亿人次领券并在微信内完成消费,拉动消费超2000亿元。近期,马斯克也对微信App聚合多场景支付、本地生活、公共服务功能及完成消费闭环的实践表达高度肯定,期望Twitter在此方面【向微信学习】。
四是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国际竞争中彰显中国力量。近年来,国际市场上的中国头部平台身影日趋活跃,比如拼多多旗下Temu在美国在线购物等App中长期【霸榜】、加快进入英国及欧盟27国市场,美团进入香港及更多国别市场的外卖业务等,均以自身的实际行动为中国企业在海外输出软科技、实现稳健经营做出生动诠释。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为世界贡献的不尽是技术能力,也包括对于创制规则的前瞻思考。比如在互联网慈善领域,以公益平台为枢纽,覆盖资助救助、区域发展、人才建设等多层内涵的数字公益新生态就成为别具一格的【中国样本】,为优化数字经济与数字社会治理贡献了中国方案。
如何发展软科技
科技创新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推动包括软科技在内的科技创新,需要凝聚广泛共识、形成强大合力,特别是充分调动广大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议有关部门在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特别注重开展以下方面的工作:
首先,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参与。
民营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也是集聚科技创新要素的重要载体。激发民营企业的科技创新潜力,不仅能解决企业在生存、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挑战,还能带动我国科技创新水平的整体提升。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民营企业大多成长于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需求洞察全面,客户互动密切,这既有助于更好地探求软科技的攻关方向、减少【拍脑袋】带来的重复投入和低效建设,又有助于加速软科技的推广节奏、破解市场接受新技术新产品的痛点和卡点。一段时间以来,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部委多次发布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家科技创新的政策文件,得到民营企业和企业家群体的热烈响应。
如何激励民营企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软科技创新呢?一是要营造开放、公平的竞争环境,建立和健全科技与工商、税务、司法及其他相关政府部门的信息共享和政策协调机制,细化政策实施细则,提高政策适用的透明度,减少民营企业在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二是要为民营企业生存发展、投入科技创新解决资金难题,借助科技力量丰富信贷、金融服务供给,发展多样化的投融资渠道,对处在不同生命周期、特别是种子期和初创期的企业提供必要的创新投资资金。三是集合各方力量打造市场创新底座,畅通产学研合作链条,支持民营企业结合垂直赛道特点做好对基础性技术的个性化改造、商业化应用,使之能够真正走入千家万户、促动百业振兴、创造美好生活。
其次,引导头部平台探索创新。
互联网平台、特别是头部平台是发展数字经济的长期践行者,也是推动规模化软科技创新的重要【能力担当】。激活头部平台的创新生态,不仅能够提升软科技的研发效率和应用效率,还能引领和带动生态内的更多民营、中小企业参与软科技的成果转化。从2022年全国工商联发布的【民营企业研发投入排行榜】看,华为以1427亿的年度研发投入费用居于首位,腾讯、阿里、百度、蚂蚁、美团、京东、快手、网易等平台紧随其后,其投入力度、示范效应远大于一般的民营企业。4月28日政治局会议首提【鼓励头部平台企业探索创新】,对头部平台企业坚持守正创新、强化责任担当提出了新的更高期待。
如何引导头部平台在研发、推广软科技的过程中,更加自觉地服从和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大局呢?一是要进一步破除头部平台参与国家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深度服务国计民生的法律法规障碍和隐性政策壁垒,在促进数字经济、平台经济规范治理时更多采用【先行先试】策略,从而更好地激发平台自身的创新动力、提振市场信心。二是支持头部平台为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数字科技力量,在发展新型【数实经济】、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降本增效的过程中创造更大价值、加速自身成长。三是支持中国的头部平台参与国际竞争,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借助外部市场和资源扩大软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各国民心相通,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和畅通内外循环发挥正向作用。
再次,营造更加有利的舆论环境。
舆论环境是政策导向在社会层面的复杂投射,也是企业家、创业者判断宏观政策环境和做出投资、经营、研发决策的重要观察指标。过去一段时间内,部分自媒体、甚至网络大V以【贴标签】、【带节奏】的粗暴方式,恶意渲染【民营企业卖国论】及【民营企业离场论】等荒诞论调,炒作出所谓互联网大佬纷纷【退休】、撤资和不敢回国等等乱象,严重误导公众舆论和扰乱社会秩序。李强总理在今年两会结束时的记者招待会上明确指出,【社会上有一些不正确的议论,使一些民营企业家内心感到忧虑】。近期网信办展开【优化营商网络环境】的专项行动,对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的合法权益做出具体部署。
如何为企业【聚精会神干事业、心无旁骛谋发展】营造更好舆论氛围、增强企业家群体投入长线研发、聚焦创新发展的能力和信心呢?除了打击造谣炒作,更重要的是在一些重大的、具有前瞻性的问题上凝聚社会共识、形成正确认识。这里可以试举两例:第一,软、硬科技的之间差异主要在于其技术特点上,二者事实上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不能支持、纵容某些舆论把特定的技术问题无限拔高,将软科技之【软】等于同能力之软、骨气之软,把中国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和头部平台投入软科技的行动边缘化、污名化。第二,发展创新科技、特别是软科技离不开对资本、技术、数据等市场要素的充分利用,头部平台由此形成一定的规模优势符合市场逻辑,应引导网络舆论全面看待头部平台的能力与责任,鼓励平台将其规模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推动科技创新应用的能力优势、机制优势、效率优势,在助力软硬科技协同、促动数字经济发展方面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拓展阅读:
真故事,真情感,真思考,真发现。
敬请关注【天天金看世界】更多原创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