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哄地皮,地哄肚皮。
“这句话讲的就是‘你糊弄地,地也糊弄你’。我们投入更多的精力,农田才会有更多的收成。”在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站长张卫峰分享道。
历史上,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曾有上千年的土地盐碱史,一直流传着“春天白茫茫,夏季水汪汪,只听耧声响,不见粮归仓”的民谣,庄稼收成少。
新突破
“绿色吨半粮”的“曲周实践”
在农业绿色转型国际交流大会主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发布行动成果:曲周县第四疃镇的攻关千亩方突破了“绿色吨半粮”目标,粮食周年亩产达到1.52吨,较全县平均增产42%,化肥效率55kg/kg,增长40%,减排46%,水分利用效率2.16千克每立方米,节水30%,亩节本增收795元。
“吨半粮”,是指一亩地一年中种植的小麦、玉米两季作物总产量突破1500公斤(即1.5吨)。这是衡量一个地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先进水平的重要指标。
实现“吨半粮”目标,有助于提高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在有限的耕地资源下产出更多的粮食,为国家粮食储备提供更坚实的基础。同时,粮食产量的提高和农业效益的增加,可以带动农民收入增长,促进当地农业产业的发展,吸引更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流入,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而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
去年4月,中国农业大学设立专项,与农业农村部、河北省在曲周县共同启动“绿色吨半粮”产能再提升大会战,协同有关行业专项专家、农业企业建立全县“绿色吨半粮”万亩示范基地,以千亩核心示范方新范式、新装备、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五新”做法为重点,以“政府引导、科技推动、村镇组织、企业供资、专业服务”为机制,构建中低产田上“土-肥-水-种-管”一体化整装技术模式。
中低产田上的“曲周实践”,标志着“绿色吨半粮”在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上真正落地。
新模式
科技小院助力打造“曲周样板”
自此,师生们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零距离、零门槛、零时差、零费用地解决生产实践问题。这一模式打破了传统的农业科研和服务方式,让科研人员真正深入到田间地头,了解农民的需求和问题。经过十五年发展,截至目前,曲周县已建成15个科技小院,实现集群化发展。
2023年,曲周各科技小院开始探索技术应用和规模化经营的新模式,以“小农户+合作社+村镇组织+农业公司”为经营主体,推动由县镇村三级保障流转土地连片成方,由县农业与水利等部门保障千亩方土地平整、排灌等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了土地经营面积零碎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各科技小院师生制定技术方案,通过“土-肥-水-种-管”融合,选用高产早熟优质小麦和高产耐密玉米品种,创制绿色智能肥料3种,集成创新“黄淮海地区冬小麦-夏玉米周年‘四密一稀’浅埋滴灌水肥药一体化绿色生产技术”体系。
如今,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科技小院的功能和模式不断升级。从最初的科技帮扶小农户,到助力脱贫攻坚、产业兴农,再到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科技小院不断适应新的发展需求。同时,科技小院还与互联网平台、企业等开展合作,创新服务方式和内容,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支持。
“接下来,我们还将与张福锁院士团队一起征集优质的科研课题,给予资金支持,鼓励源头创新,探索典型作物的农业绿色转型研究,在全国范围内选取典型代表区域,在前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开展全产业链模式构建探索。”侯凯笛说。
专家表示,本次曲周“绿色吨半粮”行动取得的突破,是粮食安全、资源高效和环境保护难以协同这一重大命题的新突破,是在生产实战场景中理论、技术与应用三位一体新科研范式的新突破,是政府-企业-农民-科技人员-科技小院五位一体新模式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