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里的城,城里的书》是著名文化类杂志《书城》的“城市”栏目文章的选集,出版于2005年。
《书里的城,城里的书》,看书名以为是本旅游书籍,其实它讲的是关于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对熟悉的城市感受和剖析。这本书出版于2005年,读完此书后让我更深地了解了二十年前后各个城市的变化。尤其作为北漂一族的我,也曾一同经历了北京这二十年间的变化。
关于2003年“非典”的北京,我也曾经历过。书中作者是这样描述的:“非典”以来,我们都学会了静静地在家呆着,做饭吃饭、收拾屋子、看电视,重温喜剧《编辑部的故事》,看着烹饪节目解馋……
经过了几个月的车流量减少,空旷的大街,空荡荡的餐馆,终于恢复了北二环车速减慢,三元桥拥堵,骑自行车不戴口罩的人增多,夜晚酒吧街热闹的灯光、人影,看到久违的繁华场景非常高兴,一阵欣喜,终于恢复了欣欣向荣的气象……
读到此时,恍惚间觉得它描述的就是我们前段时间的经历和场景。尘世间好似一个轮回。刚刚经历了三年的疫情,我们对此情此景更深有体会。我们也经历了在家呆着,不能堂食,出行不便……
现在终于恢复了往日寻常的生活秩序,自由出行,正常工作,按时开学,随便堂食,城市也开始繁华热闹了。2023年已经开始了,人们充满信心,想大干一场。
文章中描述2002年被沙尘暴频繁肆虐的北京:如果沙尘暴是白天突发的,骤然间妖风卷地,楼宇潜形,一转眼暗无天日,漫天皆黄。倘是夜间发生,则是“长夜难明赤县天”,上午9点天还不亮,上学上班的人都有了堂皇的迟到理由……
前段时间北京也遭遇了一次比较大的沙尘暴,也是“漫天皆黄”,刮了一天才过去。不过二十年后的北京环境变化还是很大的。城市到处绿树成荫,多条绿色骑行道,建有多个运河公园(大运河森林公园、温榆河公园及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北京城更有风水了。
读到了2002年时的香港。那时的香港经常会上映一些内地上映不了的电影。那还是排队买票的年代,作者经常排队半小时才能买上票,而且作者叫影院为“戏院”。
二十多年过去了,现在香港和内地合拍的电影越来越多,两地上映的电影应该差别不大。而且现在很多香港演员都来内地上综艺,拍电影。随着时代的发展,地域间的相互融合,缩小了城市间的差别。
跟着读者了解了大英博物馆里的点滴知识。大英图书馆和大英博物馆同在一处,1998年大英图书馆才迁到新址,只留下了原来的大阅览室在博物馆的中央。150年来,无数的学者、作家、诗人、音乐家曾去过这座世界最大的图书馆(其中有我们最为熟悉的马克思先生)。
作者说,在大英博物馆中只提及了中国古代的“三大发明”,即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而造纸术并没有提及。这说明我们还没有彻底说服国际承认我国的“四大发明”。
读完此书,感触颇多。我们虽然回不到从前,但是书可以带我们回到过去。书也让我们开阔眼界,了解很多知识;书还能带我们去全世界的各个城市。所以,从现在,开始读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