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宣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原本以为才女高标,洁身自好,是一件至善至美之事;可是看到赵清阁的结局,大受刺激。独身可以,但不要因为一个男人。”
赵清阁是民国才女,她亦是老舍先生的红颜知己,为了老舍而终身不嫁,孤独终老,在别人眼里确实算是一场悲剧,可是究竟孰乐孰悲,恐怕只有她心里最为清楚。
图 | 赵清阁
童年悲惨,被迫出逃
赵清阁不仅在爱情上一路坦坷,孤独而终,而且她的童年亦充满了悲惨。赵清阁出身士族名门,祖父曾经是前清举人,她的母亲亦是能书善画的才女,可是命运却并没有眷顾赵清阁,在赵清阁5岁的时候,母亲便因病去世,自此赵清阁的人生再也没有了颜色。她曾在文章《母亲》中追忆道:“我曾多次梦见我的母亲,只是梦醒了,一切依旧,我依旧没有母亲,依旧孤独……”可见失去母亲后她内心的孤独。在赵清阁上小学不久,赵清阁的父亲便又娶了一房姨太太,继母并不喜欢她,而父亲也总是偏袒在继母的一边,家中好像把她隔离了一般。
在赵清阁十五岁的时候,她的继母和父亲给她悄悄订下一门亲事,想要让她弃学成亲。赵清阁心中自然不愿接受这种包办婚姻,她想要继续求学,可是父亲却以家中不富裕为由拒绝了她。赵清阁对自私冷漠的父亲和继母彻底寒了心,为不被强迫接受包办婚姻,无可奈何之下,赵清阁只能选择背井离乡,远赴他处。1933年,在老师同学的帮助下,赵清阁离开河南,奔赴上海,从此开始了她崭露头角的一生。
才女初长成,赵清阁展露锋芒
来到上海后,赵清阁继续开始了她的求学之路,1933年她通过考试考入了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她主修绘画,又兼修写作。在学习的道路上,赵清阁刻苦努力,从来没有一丝懈怠,她也因自己的努力而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在毕业刊上她发表的《高尔基画像》素描更是被评价为“鲁殿灵光,弥足珍贵。”不仅如此,她在写作上亦展现出她的天赋才华,1934年她给鲁迅寄去了自己的小说、散文和旧体诗,几天之后,鲁迅便回信约她在内山书店见面,并亲自接待她,力主她写新体诗,而非旧体诗,并对她说道:“写散文要富诗意,作新诗对写散文有帮助。”可见赵清阁的才华亦为鲁迅认可,不然他也不会亲自接见她,并给予她建议。
图 | 赵清阁和她的好友王莹
后来赵清阁被上海女子书店聘请为总编辑,担任《女子月刊》的编辑,在赵清阁的努力下,该杂志大受欢迎,22岁的赵清阁也因此扬名一时,之后赵清阁又策划出版了《女子文化》,用自己的文字传递出新女性的精神,影响颇大。除了文字才华外,赵清阁在戏剧上也有一番作为,她曾经在天一电影公司负责宣传写稿,因此结识到了剧作家左明,导演洪深,剧作家田汉等人,在他们的影响下,赵清阁亦开始创作戏剧,先后创作出《生死恋》、《花木兰》、《清风明月》等20多个剧本,以话剧的形式抒发爱国热情,激励着热血青年救亡图存。
结识老舍,互生爱慕
1937年,随着抗战爆发,为了展开救亡图存活动,激励更多的中国人,赵清阁和华中图书公司一起合作推出了抗战杂志《弹花》,即为“子弹开出的花”。1938年,经由胡绍轩牵线赵清阁和老舍得以认识,共同筹划《弹花》的编辑,从此也开始了他们的不解之缘。老舍负责写稿,赵清阁负责编辑宣传,两人合作也颇为默契,在《弹花》中老舍先后发表了近10篇文章,大大丰富了《弹花》的精神内涵,在朝夕相处工作之中,老舍亦被这个勇敢坚毅的女子所倾倒,他曾写道:“流亡到武汉,我认识了许多位文艺界的朋友,清阁女士是其中的一位,那时候,她正为创刊《弹花》终日奔忙。她很瘦弱,可是非常勇敢,独自创办一个刊物已非易事,她还自己写稿子……”
图 | 赵清阁(右三)和茅盾等朋友在一
之后赵清阁和老舍又通力合作创作出《桃李春风》,该剧上演后引起全国轰动,为此国民政府教育局还特别奖励1万元,之后赵清阁和老舍的关系就更加亲密,成为了交心人。报人刘以鬯曾经说道:“在抗战时期的重庆,赵清阁的名字常与老舍联系在一起。此时二人比邻而居,梁实秋说老舍搬到马路边的一排平房中的一间,我记得那排平房中赵清阁住过其中的另一间。”
而且这种暧昧的合作关系,已蔓延到了生活上。1943年完成剧本的老舍突然得了阑尾炎,住进了医院,是赵清阁一直守在他的身边,照顾他,可见两人当时确实是情深意笃。
为爱成全,出走重庆
1943年10月,老舍的夫人胡絜青带着三个孩子从北平千里迢迢来到重庆找老舍,胡絜青的到来无疑打破了老舍和赵清阁建立的暧昧关系,胡絜青曾为了老舍的事业独自一人扛起了一家的担子,养育子女,尤其是她侍奉老舍的母亲并为她尽孝送终,老舍欠她的实在是太多了,老舍不忍也不舍抛下原配妻子而选择和赵清阁在一起,而赵清阁亦有底线,就是一定要老舍和胡絜青离婚,并安排好胡絜青和子女的生活才能和他在一起。
图 | 老舍一家
在这两难的境界,老舍确实难以抉择,一方是兴趣相投的红颜知己,另一方又是同甘共苦的糟糠妻子。赵清阁也深知老舍的难处,她爱他,但也不想他为难,于是一切点到即止。
1945年,赵清阁决定离开重庆返回上海,临行前老舍更是赋诗一首相赠,“风雨八年晦,霜江万叶明。扁舟载酒去,河山无限情。”满含深情,却又无可奈何。
图 | 老年后的赵清阁
天各一城,为爱一生
虽然赵清阁离开了老舍,但她的心里却从来没有一刻放下过他,而老舍亦割舍不下这段情爱。
1946年,老舍远赴美国,赵清阁一路相送。
1948年,老舍就曾写信给赵清阁,说想要在菲律宾买房子和她在那里定居。
1959年,上海电影制片厂逼迫赵清阁写一部歌颂“三面红旗”的剧本,不写就不发工资,老舍知晓此事后,骗妻子胡絜青说是外婆生病,必须前去探望,其实老舍是去银行取钱给赵清阁。
两颗心若是连在一起,又怎么会在乎是咫尺还是天涯,只要心中存着对方,便是最大的甜,会用自己的一生来守护。
1966年,文化运动开始,老舍因忍受不了诬陷,选择自沉于太平湖,以死志清白。知晓此事的赵清阁伤心欲绝,更加深了她对老舍的思念,每当老舍生辰或祭日的时候,她总会暗暗一人纪念,当读到有关老舍的文章,她都倍加关注,甚至剪下来保存,她的客厅一直悬挂着老舍送给她的《忆蜀中小景二绝》,书桌上摆放着老舍特定赠送给她的砚台。故人虽然已经不在,可是在赵清阁心里,他永远都在她的生活里。
图 | 晚年的赵清阁
赵清阁终身未婚,身边也没有什么亲人,在晚年的时候她绝口不向外人提及他和老舍的恋情,甚至在她临终之际还将自己一直珍藏的和老舍来往的信件全部烧毁,她并非不在意,只是因为太过在意,才会选择如此,她害怕流言会借着这些信中伤老舍,损害老舍的形象,所以她选择了烧毁,选择了维护,她这一生至死的一刻都在思念着年轻时候结识的那个才子,那个人人口中的老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