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4年11月6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全球南方传播科研与教学实践基地正式成立。作为先行的实践,2024年年初,由新闻学院赵月枝教授、胡钰教授带队的“丝路天涯”清华大学全球胜任力海外实践课程支队前往智利、阿根廷开展为期14天的调研,拜访了近30家政府部门、高校、企业、媒体及文化机构,并开展丰富的中拉人文交流活动。其中,在智利大学的一场讲座活动中,我们结识了一位热爱中国历史文化、致力于中拉研究的国际关系学硕士研究生——卜睿哲(Renzo Burotto Pinochet),并邀请他于9月来到清华开展短期访学,也成为了全球南方传播基地访问学者计划的第一位学者。
正值习近平主席访问秘鲁、巴西分别出席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和G20峰会,以及“中国—拉共体论坛”成立十周年之际,让我们走进这位来自智利大学的青年历史学家卜睿哲与中国结缘的故事,以及他如何在浸润于中国的城市与乡村、历史与当下的过程中,通过清华大学英文公众号、中国日报、人民日报等媒体平台热情地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中拉命运共同体,凝聚在每一份友谊之间。
浸润真实的“城乡中国”
今年10月,浙江缙云县好溪村的板龙队伍里出现了一个外国面孔,他穿着黄衣、头戴黄巾,与当地村民一样抬着板龙,走在鞭炮与锣鼓声中。
他就是来自智利的访问学生卜睿哲。在外交官外公的启发下,他逐渐对国际关系领域产生兴趣,尤其想成为“中国问题”的专家。这一次,他在访学导师、清华大学人文讲席教授赵月枝的带领下,来到浙江缙云,参与了以“乡村振兴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从实践创新到认知变革”为主题的第十届河阳论坛暨乡村、文化与传播学术周,不仅聆听了关于乡村建设的丰富学术新知,还分享了自己在全球南方视角下对中国城乡发展的见解。而更重要的是,在缙云县的山水村落与民俗风貌间,他深入最真实的中国乡村,亲身感受着乡土中国的淳朴生活、文化底蕴与乡村振兴的巨大成就。他的故事已被新华网头版、缙云播报等多家主流媒体报道,他所撰写的《Discovering China‘s Rural Charms》一文也登上了中国日报。
新华网、中国日报、缙云播报等主流媒体报道卜睿哲的故事
10月11日,正值重阳佳节,论坛参会者共赴缙云仙都参与黄帝祭典活动。卜睿哲在参观轩辕殿时遇到了参与表演的一群孩子,他们分别身着56个不同民族的服饰,都对这位外国友人感到好奇与热情。在中国日报的文章中,他写道,“每个孩子见到我都很高兴,想和我合影。令我惊讶的是,其中一个十岁的孩子在询问我的母语后,说出了一口流利的西班牙语。”
卜睿哲与身着民族服饰的小朋友合影
下午,缙云好溪村正要举行盛大的板龙节,这是当地的重阳风俗之一。在热闹氛围的感染下,他与另一名津巴布韦学者米莱一起换上了传统服饰,加入抬板龙的队伍,走在迎板龙的群众中。通过肩上的纸龙凳,卜睿哲体悟到当地深厚的传统文化,在他看来,许多古代汉字的横幅表明了这种民俗仪式的古老,也反映了这种传统的重要性和文化凝聚力。
卜睿哲身着民俗服饰与村民一起抬板龙
论坛次日,参会者先是在好溪村观摩当地庙会的盛况,接着来到新建镇笕川村参观其桥下空间、便民服务中心、老年食堂等地,调研美丽乡村的建设经验。其中,笕川桥下空间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是一种创新的翻新未使用空间的方式,代表了在生活空间之间调整基础设施的解决方案。”当晚,在新建镇新建村,他不仅目睹了当地特色的“村麦”歌手争霸赛,更与赵月枝教授、清华学生以及米莱一同登台,齐唱《团结就是力量》,共同歌颂世界人民大团结的美好未来。
卜睿哲与赵月枝、米莱及同学们登上“村麦”舞台(左一为卜睿哲)
在多样的文化观摩活动后,卜睿哲作为外国学者出席了第三日的学术论坛,并在“以人民为中心、以乡村为方法的知识实践”主题圆桌上发言。通过对比中国与智利的城乡发展状况,他高度认可中国乡村振兴的政策与实践,尤其是交通基础设施方面的成就,他也分享了智利大学在促进地方性的乡土知识生产方面的实践探索。
卜睿哲(左一)与王欣钰(中)、米莱(右一)在河阳论坛
“这段旅程让我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善良,还有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不同方式!”他回顾道,“作为一个外国人,我总是受到当地人的欢迎。这次论坛给我提供了访问中国农村的独特机会,让我体验了丰富的民间外交。”
跨越两万公里的圆梦之旅
乡村之旅让卜睿哲感受到了中国人对乡土文化的深厚情感,也触发了他深入探索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兴趣。溯其根源,这种兴趣与他的家庭背景及学术追求密不可分。他的外祖父Oscar Pinochet de la Barra是一位有着30年职业生涯的资深外交官,曾是智利驻俄罗斯、日本的大使,在1972年他曾以私人身份同妻子一起造访过中国,被北京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所深深吸引。祖父母对北京的描述——“有些城市是一见钟情,而中国的首都却是在你开始探索她所珍藏的奇妙之地时,逐渐吸引你的心”——给卜睿哲留下了深刻印象,激发了他对中国的关注与向往。
卜睿哲的外公外婆来中国时在北京一所教堂前合影留念
卜睿哲本科就读于智利大学历史学专业,目前是智利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硕士三年级的学生。阅读亨利·基辛格《论中国》(On China)的经历让他对中国产生了浓厚兴趣,开启了他对中国研究的探索,并将中国和中拉合作作为研究生阶段的重点研究对象。今年以来,他正在完成他的硕士学位论文,主题关于中国领导人的历史观对其外交政策的影响,为此,他广泛阅读与中国历史、政治有关的书籍,其中包括中国驻智利大使馆赠予他的西语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四卷本。这种强烈的学术热情和事业目标终于指引他于今年年初在自己的校园内与清华大学全球胜任力海外实践课程访问智利的师生们惊喜地相遇了。在智利大学学生食堂共进午餐时,我们得知他对中国独特的研究热情,赵月枝教授当即向他发出邀请,欢迎他来中国访问、求学。在支队返回中国后,支队辅导员、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王欣钰以及支队中的本科生管晓会等同学,都和卜睿哲成为了跨越12小时时差的微信网友,时常交流中拉文化传播的研究问题。最终,在清华师生们的邀请和帮助下,他如愿申请到了清华大学国际访问学生计划的支持,飞越两万公里,踏上了这片向往已久的土地。
卜睿哲与赵月枝教授在智利大学学生食堂合影
卜睿哲与清华大学全球胜任力海外实践支队在智利大学合影
卜睿哲所撰文章发表于清华大学英文官方公众号(点击图片可查看原文)
来到中国后,卜睿哲对这里的初印象充满了惊喜。从飞机降落在北京大兴机场的那一刻起,整洁的环境、井然的秩序和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便令他眼前一亮。从机场前往清华大学的途中,更加丰富的城市景观缓缓展开,“这座城市像是一个巨大的园林,建筑与自然相辅相成,整体布局宽敞而舒适,与我熟悉的圣地亚哥截然不同。”这种城市与自然的和谐美令他印象深刻;而中国人的热情好客更让他倍感温暖。到校后,拉美实践支队的管晓会和王一竣同学不仅协助他解决了生活上的各种问题,还向他介绍了清华的校园文化和日常生活习惯。“作为一名历史学者,我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时发现,中国人对朋友极为友善和礼貌,表现出非凡的无私,总是愿意伸出援手。”他感慨道。
抵达北京的第一天,卜睿哲与赵月枝教授师门同学共度中秋节
清华官方推特分享卜睿哲的访学感受
访学期间,卜睿哲还和日新书院一字班党支部的同学们一起参观了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这次经历令他深受震撼。他回忆道,新中国成立前的历史展厅,以详尽的展品和清晰的叙事,生动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在28年的艰苦奋斗中如何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带领中国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复兴。这些展品不仅深刻阐释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背景及核心价值观,也让他深切体会到历史在塑造中国身份认同与政策制定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他提到, “这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国家叙事方式,让每一位观者都能与历史产生共鸣。”
卜睿哲参观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
“我对中国的兴趣不仅限于其历史,更希望理解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角色,以及它如何将自身的历史经验融入现代化和全球合作中。”通过在中国的调研与学习,卜睿哲还对中国在国际合作中的角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在接受China Daily的采访中指出,中国作为APEC的一员,一直将亚太地区的合作视为发展的重要机遇,同时倡导深化区域内的对话与友好关系。本次APEC会议将为中国与拉美之间更紧密的经济合作注入新动力。通过空中、海上和数字化渠道,双方的贸易和投资将进一步加强,建立起互利共赢的关系。这种全球化背景下的深度合作,不仅促进了区域间的经济联系,也为全球南方的发展提供了示范意义。
卜睿哲接受中国日报关于APEC会议的采访
从缙云的乡野初探,到北京的历史深寻,再到对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观察体悟,卜睿哲逐渐从更广阔的角度认识到中国发展的历史逻辑和文化动力,其访学之旅更是连接起了中国的中国的城市与乡村、历史与现代。这段跨越时空与文化的旅程,不仅是他个人的圆梦之旅,更是“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的中拉命运共同体精神的生动写照,也为全球南方国家之间的对话与合作提供了宝贵启发。期待他在余下的访学时光中更进一步地探索中国,邂逅更多的奇遇。
文字|魏小雯 高雨曦 王欣钰
图片|受访者及公开报道综合整理
编辑|高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