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以身许国
为重温老一辈科学家艰苦奋斗的历程和“以家国为重、以科技报国”的崇高精神,深入学习领会“两弹一星”精神的深刻内涵,11月22日上午,新闻学院教职工党支部、新博23党支部、新博4党支部共同参观“愿以身许国——‘两弹一星’元勋中的清华人”专题展览。清华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学院原常务副院长胡显章,学院党委书记史安斌,副院长张铮,党委副书记蒋俏蕾及四十余名师生党员参加活动。
活动合影
活动开始前,胡显章老师寄语全体师生,要以“两弹一星”元勋为学习榜样,在观看档案资料的过程中重返历史现场,重温前辈们艰辛探索和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同时要把目光投向接力推动“两弹一星”事业发展的新一代清华人,深刻领悟“两弹一星”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的代代传承。
胡显章老师寄语师生
“愿以身许国——‘两弹一星’元勋中的清华人”展览通过39块展板、126张珍贵图片、60余件(组)档案史料和实物档案,展示14位“两弹一星”元勋中的清华人的生平事迹,呈现他们各自在清华学习、工作和为“两弹一星”事业刻苦奋斗的历程。
步入展厅,以巨幅水墨人物肖像画《以身许国图》为原型设计的活动展板映入眼帘,14位元勋为国家“两弹一星”事业默默奉献的故事仿佛跃然眼前:他们中有的毅然回国参与新中国建设,有的甘愿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隐姓埋名,为“两弹一星”事业付出了青春与生命。
参观现场
展览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系列珍贵的实物档案,这些历史物件仿佛将人们带回到了曾经的峥嵘岁月。一份份档案承载了科学家们的拼搏与奉献:钱学森留美期间的志愿书和回国的亲笔保证书,记载了他顶住国际重压毅然归国的无畏精神;邓稼先手写的《量子场论》原稿,展现了他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攻坚克难的科研风貌;王淦昌在隐秘工作时期使用的笔记本和座钟,记录了他为核研究付出的日日夜夜。清华大学档案馆首次公开的12位元勋学籍卡,则以最直观的方式展示了他们的求学经历。这些小小的卡片,承载着他们早年学习的点滴,也见证了他们矢志报国的坚定信念。
参观现场
自由参观和讨论环节,师生党员们认真观看着一张张历史影像,感受历史的厚重与科技报国的情怀。新博4党支部党员张琪云表示:“从《马兰花开》话剧到‘两弹一星’元勋中的清华人专题展览,我深刻地认识到‘愿以身许国’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一份真正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的庄严承诺。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应当以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追求真理、无私奉献,把个人发展融入到祖国发展的洪流中。”
师生认真观看展出的历史档案资料
“愿以身许国”,是“两弹一星”元勋们的信仰,更是每一位共产党人的共同信念。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党员们必将传承这份宝贵精神,不负使命、不负韶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新博23党支部 杨肇祎
参观“‘两弹一星’元勋中的清华人”展览让我深受感动和启发。展览生动再现了清华人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刻,不畏艰险、勇于担当,为中国的“两弹一星”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历程。前辈们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以高度的爱国精神和科学家应有的严谨态度,攻坚克难,为我国的国防安全和科技自主奠定了坚实基础。展览不仅展示了他们的科学成就,更传递了他们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的爱国情怀。作为新时代学子,我深感肩负着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的责任,激励自己要努力学习、钻研专业,以科学报国为己任,为国家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新博4党支部 张慧敏
展览让我深刻体会到,作为清华人,我们肩负着将个人学术追求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的使命。“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我们行动的指南。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我们应当以“两弹一星”元勋为榜样,将个人的学术追求与国家的需要相结合,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国家发展的实际力量。我们应当以前辈为榜样,将个人发展融入到国家发展之中,用我们的知识和智慧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此外,作为新闻与传播学科的博士研究生,我更加意识到在信息时代,正确引导舆论、传播正能量的重要性。我们应当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传播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为构建和谐社会、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出贡献。
文字|倪彬彬
图片|袁雨晴
审核|陆洪磊 庄 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