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CXO栽了大跟头,竟然因为新冠疫苗

文摘   健康   2024-01-09 20:02   北京  

2024开年,CXO仍在感受着资本市场的寒意。


1月2日,上交所科创板网站显示,澳斯康生物撤回了上市申请,IPO之路终止。这是近期第四家终止IPO的CXO企业IPO,年前还有思睦瑞科、皓天科技、湃肽生物分别撤回了创业板、科创板的上市申请。


四家企业营收体量都不大。澳斯康2021年才由盈转亏,营收和净利分别达到4.51亿元和7186.86万元。


澳斯康最引人关注的是它与康希诺的合作。这是一家主要提供细胞培养基产品的企业,2017年3月拓展至CDMO服务。原本不太显眼,但2020年澳斯康与康希诺签订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澳斯康的业绩才坐上了快车。2021年,澳斯康面向康希诺的培养基和CDMO业务销售占比达到63.73%。


然而,新冠疫苗的红利并没有持续多久。2022年,康希诺因疫苗生产监管政策,终止了与澳斯康的委托生产合同。2022年1-3月,澳斯康业绩急转直下,营收大幅下滑,为6907.51万元,并亏损2831.3万元。澳斯康表示,2022年全年业绩可能出现亏损情况。没了康希诺,澳斯康一下子没了温度。


“国产细胞培养基龙头”


国内细胞培养基领域的市场,长期以来由赛默飞、丹纳赫、默克等进口厂商占据。近几年,国产培养基的市占率逐渐从2017年的19.2%增长至2021年的33.7%。


澳斯康是国内最早从事细胞培养基开发和生产的企业之一,这与创始团队息息相关。


澳斯康创始人罗顺长年在海外生物药企工作,曾在瑞士生物制药公司雪兰诺(后被默克收购)、澳大利亚细胞培养基公司JRH Biosciences、基因泰克、安进公司多家公司任首席研究员、研发总监、细胞培养工艺研发部科技总监等职务,在生物制药领域有着近20年的经验积累。创始团队有多人曾在默克、安进等跨国药企负责培养基业务的研发、生产。


2010年前后,一批科学家回国,掀起新药研发的创业潮。罗顺也在其中,决定在他擅长的培养基领域起步。2011年,罗顺回国,在兰州成立了健顺生物。这家公司现在是澳斯康最为重要的基础部分。


但是,健顺公司几年经营下来,培养基的销量仍不乐观,转而在兽用疫苗领域寻求突破。罗顺曾向媒体指出,当时国内细胞培养基92%的市场在疫苗,而不是在生物制药其中兽用口蹄疫疫苗的培养基市场规模高达上亿元。


2016年,健顺生物迎来了转机,与一家国内头部兽用企业达成合作,获得了千万元的收入。自那以后,健顺生物算是在培养基行业站稳脚跟。2019-2021年,健顺生物在国内细胞培养基市场的市占率连续三年位于国内企业首位。


来源:澳斯康招股说明书


成败皆于康希诺?


这个“第一”,只是国内企业中的第一。在外资占主导的培养基市场上,澳斯康与外企同行的市场份额差距依然很大。


培养基虽然是生物制药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耗材,占生产成本的比重也不算低,但总体上用量并不大,采购金额总量就很有限。一些生物医药企业不会因为价格上的一点点差距而选择国产货。


澳斯康的业绩并不算太好,靠着新冠疫苗才有了一时的业绩提升。2019、2020年公司营收分别达到8713.61万元、2.10亿元。2020年4月,澳斯康与康希诺签订了合作协议,为其提供细胞培养基和CDMO服务。


2021年成为康希诺和澳斯康共同的转折点。这一年,康希诺的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在国内获批,疫苗还获得了墨西哥、巴基斯坦等多国的紧急使用授权。康希诺和澳斯康双双实现由亏转盈,澳斯康营收翻倍,净利润收获7186.86万元。


即使这样,也没有扭转澳斯康经营性现金流收不抵支的情况。2021年,公司经营性现金流为-3797.77万元。



澳斯康与康希诺的合作引发了上交所关注。在回复函中,澳斯康解释了两家公司的关联:原来,罗顺与康希诺创始人相互熟识,康希诺了解公司有培养基业务,具备较强生物药的生产开发能力,于是与澳斯康达成合作。天眼查显示,2017年3月,康希诺还曾参股澳斯康,但已于2023年2月退股。不过在回复函中,澳斯康指出康希诺是在2020年8月通过受让股权方式成为公司股东,持股1.43%。


新冠红利没有持续。2022年1月,康希诺与澳斯康终止疫苗原液委托生产业务。2022年,澳斯康生物因生产中断等原因造成了新冠疫苗原液和培养基产品报废等损失计入管理费用约6959.9万元,占当年营业收入的15.42%。


自2022年底新冠防控政策优化后,新冠相关的药物、试剂、疫苗纷纷跌入低谷。受到新冠毒株快速变异影响,疫苗销售尤为困难。辉瑞因此启动全球裁员,康希诺也在2022年再次陷入亏损。


澳斯康本次IPO的目标是开拓生物药市场,招股书显示,澳斯康IPO拟募资30亿元,用于偶联药物研发及生产项目、生物制药CDMO平台项目等,相关项目从2022年已经启动。


只是,CXO行业竞争激烈,头部企业已然承压。与此同时,2024开年,多家国内biotech为求生存,掀起对外BD的热潮以换取足够的现金流。早年的研发热情已变为了审慎观望。澳斯康只能在这样的夹缝中艰难求存。


截至2021年底,澳斯康账上现金还有16.12亿元。想要转型做生物药,澳斯康还得想办法多筹些钱。


撰稿|杨曦霞

编辑|江芸 贾亭

运营|廿十三

图源丨视觉中国


声明:健识局原创内容,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健识IPO
在这里,读懂医药市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