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着先烈的足迹
回到血火淬炼的峥嵘岁月
走进心灵的殿堂
聆听信仰和生命谱写的战歌
由铜梁区融媒体中心
倾情打造的三集文献纪录片
《铁窗诗社》
已完成摄制,预计近期
在中国教育电视台和重庆电视台首播
△点击观看视频
12月12日,三集文献纪录片《铁窗诗社》审片会在重庆铜梁召开。
重庆红岩革命历史文化中心党委书记、重庆红岩干部学院院长徐光煦,中国教育电视台副台长、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陈宏,重庆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成员、副主席张泰春,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总台)党委委员、副总编辑余季波等评审专家,铜梁区委宣传部、区融媒体中心和区内文化艺术界人士参加会议。
会上,主创团队介绍了纪录片创作情况。文献纪录片《铁窗诗社》共三集,每集30分钟,由铜梁区委宣传部作为出品单位,铜梁区融媒体中心、铜梁区电视艺术家协会和铜梁区党史地方志研究中心联合摄制。
该纪录片主要讲述重庆解放以前,被囚禁在红炉厂的叶挺将军,以及被关押在白公馆、渣滓洞监狱的杨虞裳、陈然、刘国鋕、刘振美、蔡梦慰等身陷囹圄之中的红岩志士,不畏国民党反动派的严刑拷打,以诗抒怀、以诗明志,积极开展狱中斗争的故事。其中,铜梁籍红岩英烈杨虞裳,正是《铁窗诗社》的主要发起人和组织者。
作为铜梁区今年的重点文艺创作项目,该纪录片于4月正式开拍。制作过程中,摄制组行程上万公里,奔赴北京、河南开封、江苏南京、四川等多地采访红岩脱险志士、英烈的同事、家人,以及相关历史研究专家等,收集到许多鲜为人知的第一手资料。此外,还特地依照渣滓洞监狱的环境,搭建了室内影棚,进行故事场景、诗朗诵场景的影棚再现拍摄,演职人员多达80余人。
值得一提的是,为在文稿、解说、音乐、影像的呈现上兼具文艺和创新,该纪录片由播音艺术名家吟诵“铁窗诗社”成员的多篇诗作,让影片更具文艺性和感染力。
审片会上,与会专家认真观看了三集纪录片,一致充分肯定并高度评价了该纪录片的制作意义和选题定位,认为该片策划独具匠心、制作精良,具有创新性。专家还从内容、配乐和画面使用等不同角度提出了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主创团队在汲取各方意见后,将着手在细节上下功夫,解决审片会发现的问题,力求在提升艺术性、观赏性的基础上,提升纪录片的整体质量。
△点击观看视频
杨俊生
“‘铁窗诗社’在渣滓洞监狱影响是很大的。他们以诗歌为武器,抨击当时国民党反动政策和对待‘政治犯’的反动行为。这部纪录片真实还原了那段历史,我看完心里很感动。”曾被关押在渣滓洞看守所的唯一健在者、99岁老地下党员杨俊生以视频形式表达了自己的观后感。
齐 东
陈 宏
“纪录⽚《铁窗诗社》以其深邃的历史视⻆、精湛的艺术⼿法和对⼈性的细腻刻画,为我们呈现了⼀幅⾰命⽃争中的壮丽诗篇。”中国教育电视台副台长、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陈宏表示,这部作品不仅填补了重庆⾰命历史的空⽩,丰富了红岩精神的内涵,⽣动再现了重庆解放前那段⾎与⽕的历史,更通过诗歌这⼀艺术形式,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了⾰命者们在极端困境中的坚韧与智慧,以及他们对⽣命意义和价值的深刻思考。
徐光煦
“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岩精神的重要论述中,铁窗诗社正是其中一部分。”重庆红岩革命历史文化中心党委书记、重庆红岩干部学院院长徐光煦表示,《铁窗诗社》选题站位高、角度新颖,标题“冰冷”的铁窗和浪漫的“诗社”这种反差吸引观众。他希望该片在主题与主线的融合,叙事关联,部分场景情绪表达以及艺术细节上进一步打磨,力求成为重大历史题材纪录片中的经典。
铜梁是一座红色文化资源富集的城市
近年来,铜梁区深学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守正创新,强化使命担当,深入挖掘铜梁历史文化,先后创作《寻找邱少云》《我的战友邱少云》《满天晴雪映梅花》《金砂》等红色题材纪录片,荣获国家广电总局优秀国产纪录片、重庆新闻一等奖等殊荣,引发广泛而良好的社会反响。
以笔作刀枪,以诗歌作号角
《铁窗诗社》即将播出
敬请期待!
记者:李慧敏/文
通讯员:郭洪/图
编辑:张晓宇
大家都在看
承办:重庆市铜梁区融媒体中心
欢迎关注铜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