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是中华农耕文明的瑰宝,它科学地揭示了天文气象变化的规律,将天文、自然节律和民俗巧妙结合,衍生出大量与之相关的岁时节令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深入探讨我国古代农业文明的智慧结晶,促使青少年深刻感悟历史文化与推动社会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天水市博物馆开展了科普主题社教活动——“定立节气”与电动日地月模型制作。
活动开始,宣教老师以博物馆内陈设的八卦图为主线,以问题引导的方式激发同学们的探索欲与好奇心,深入浅出地讲解伏羲功绩与八卦图里蕴含的二十四节气。接下来宣教老师以“寻找文物中的月亮”为题,引导同学们在博物馆中的文物中寻找“月”,并在任务卡中进行记录。
其后,宣教老师详细讲解二十四节气的定义、历史背景和科学依据。针对“二十四节气是如何定立的?”“为什么要总结定立二十四节气?”“在没有天文望远镜的时代是怎样观察星象变化?”等同学们好奇的问题,进行逐一讲解。随后,老师阐述二十四节气在指导农业生产、预防自然灾害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地球公转、自转与节气的关系是怎样的?”在讲解完二十四节气知识点后,宣教老师又向同学们抛出一个问题,同学们纷纷举手,踊跃回答。带着问题老师播放科普视频,与同学们一起总结地球公转、自转与节气变化规律的知识。
活动互动环节,宣教老师为同学们进行电动日地月模型制作演示,直观展示地球、太阳、月球三者之间的运动关系。同学们兴趣高涨,制作电动日地月模型,观察地球、太阳、月球的位置变化,感受节气的变化规律,也将在博物馆中观察到的“文物中的月亮”在模型里进行呈现。同时还设置了有奖问答环节,鼓励同学们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进一步加深对地球公转、自转与节气之间的关系的认知。
本次活动让青少年亲身体验、实际动手操作,在科学、系统的实践课程中,切实感受历史文化的强大力量,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让同学们在历史文化的熏陶下,勇于开拓创新,为未来的科技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来 源:社会服务部
编 辑:张 乐
一 审:邹丹婷
二 审:崔文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