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爆炸的时代,
把岁月里的故事、人物的悲欢离合
都定格在版面上,
镌刻进历史中,
不让它被岁月轻易地掩埋、忘却,
报纸带给人们的温度更显得难能可贵。
15年前,渔民英雄丁红武的救人事迹通过媒体报道,传遍了千岛大地。15年来,《舟山晚报》时常报道丁红武的大爱善举,传播正能量,也关注关心着他女儿丁佳颖的成长。
11月12日,记者约丁佳颖在东港见面,记者面前的她,已是一位落落大方的青年教师,长发披肩,言笑晏晏。
15年前,丁佳颖还在朱家尖初级中学读初二,剪着齐耳短发,得知父亲噩耗哭得肝肠寸断。
时间治愈着一切,但《舟山晚报》却如同一位时光守护者,留存了那段饱含悲恸与崇高的过往,也见证了新闻故事人物的成长蜕变,在岁月的洪流中,默默守护着那些人间值得的珍贵记忆。
丁佳颖
和《舟山晚报》的遇见,感受着时光的流动,十五年后关于父亲的文字依然清晰沉淀在纸上。晚报上每一个实打实的铅字,承载着纯真的善意与情感,是正能量的传递,亦能获得实实在在的温暖。
记者面前的丁佳颖一袭黑衣黑裙,同记者礼貌而亲切地寒暄,停顿片刻后告诉记者:“我爸的生忌到了。”
顷刻间,那些冰冷的记忆汹涌而至。丁佳颖的眼眶泛红,说话几度哽咽。
父亲骤然离世带来的沉重打击依旧刻在她心底,每每触碰仍会隐隐作痛,但回忆的深处也有温暖的涟漪,丝丝缕缕地抚慰着心灵。
2009年3月2日上午9时30分许,普陀区朱家尖街道泗苏码头,浙普渔44211号船船员胡友达骑电动自行车买菜回来途中,因车速太快,连人带车冲入海里。
同船船员、41岁的泗苏村村民丁红武见状,不顾风大浪急,一头扎进海水里救人。这一去,却再也没能回来。
《舟山晚报》记者闻讯立即赶赴现场,第一时间对此事展开详细而深入的报道,数十篇不同版面、不同规格的文字与照片,完整记录了当时的一切。
胡友达和丁红武落海失踪后,边防、渔政、街道等部门立即展开大规模搜救。原准备出海捕鱼的泗苏村10艘渔船,放弃出海,在海上搜救了一天一夜,拖坏了15顶渔网。
当船员报告:“已拖坏两顶网了,再抛船里网都要拖坏了。”浙普渔44228号船老大丁康开大手一挥:“不用管,继续抛!”
丈夫跳海救人生死未卜,妻子丁赛君痛不欲生,村民亲友们纷纷放下手头的事情,轮流陪伴在丁赛君身侧安慰,后来又专门安排了一个人,时不时地给她揉胸口。
舟山晚报派出的特别报道组前往泗苏村,记者将所见所闻真实、细腻地记录下来,化作一篇篇饱含深情的报道。
“蒉瑜蔚(当时现场采访的记者)曾经说,看着哀哀哭泣的母女俩,我不知道该如何安慰她们。是的,我也有同感,觉得对于她们的伤痛,任何安慰的语言都显得苍白。倒是王羽(当时现场采访的记者)说,那就什么都不要说,只握住她的手。他曾在事发当天晚上赶到泗苏,握着这位母亲的手,长达一夜。”徐莺记者在《舟山晚报》“泗苏村博客”专栏上如是写道。
那一幕,让丁佳颖印象很深很深。“记者汪大姐、金春玲一直陪着我们,宽慰我妈和我,也陪着我们一起哭,还提议我把来不及对爸爸说的话写下来,最后又硬塞给我们500元钱。”丁佳颖说,这给了当时身处巨大悲伤中的母女俩莫大的温暖和慰藉。
在那个网络尚不发达的年代,报纸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2009年,丁红武的事迹经《舟山日报》《舟山晚报》“舟山新闻”“汪大姐来了”等媒体报道后,传遍了岛城的各个角落,在全社会引起了巨大反响。
当年,丁红武被授予“舟山十大杰出青年”特别奖,追认为革命烈士。2010年,他又被追认为“浙江省见义勇为勇士”称号。
丁红武舍身救人的英勇事迹,令岛城人民动容,英雄家属的处境也牵动了全舟山人民的心。
社会各界的爱与善意向丁家母女接续涌来。省市区政府送上慰问金,当地街道村干部、村民给予生活援助,新闻媒体、志愿者们发动募捐,许多素不相识的市民也慷慨解囊,用各种方式表达着对英雄的敬意和对其家属的关切。
市慈善总会还承担了丁佳颖高中、大学的学费,帮助她从失去父亲的痛苦和阴影中走出来。2010年,丁佳颖顺利完成中考,升入普陀中学,高考后被浙江财经大学录取,大学期间,每年都获得奖学金。本科毕业后,她原有机会继续读研,懂事的她最终还是放弃了。
丁佳颖
我读高中的时候,慈善总会每年都会资助我5000元助学金,大学时每年资助1万元,让我顺利完成了学业。他们说毕业后如果我想继续深造,还会继续资助,但我觉得大家给予我们的温暖和帮助已经够多了,我希望把这些资源留给更需要的人。
丁佳颖告诉记者,自己家里还有本小簿子,“这些年来收到的每一笔爱心款和捐赠者,我妈都会记下来。”
2017年,丁佳颖大学毕业后,丁赛君就将这本小簿子作为“传家宝”,交给女儿保管。
岁月抚平伤痛,也赋予了丁家母女继续前行的勇气和力量。《舟山晚报》依旧在忠实记录,传递温暖向善的讯息,传播积极向上的能量。
大学毕业后,丁佳颖留在上海工作。2018年2月,丁佳颖走上工作岗位后的第一个春节,用自己的工资买了慰问品送去朱家尖敬老院。那年,她还从自己的收入里拿出2万元,汇入了市慈善总会的“慈善一日捐”。
此后每年,市慈善总会都会如约收到丁佳颖的捐款。时至今日,29岁的她已累计捐款超10万元,荣获“舟山慈善形象大使”称号。
丁佳颖
这些年,我和妈妈受到了政府、社会各界很多好心人的帮助,现在我自己有了能力,也希望能为别人做一点事,把这份爱心和善意延续下去。
事实上,丁佳颖在学校期间就经常参加各种公益活动,还省下零花钱捐给公益基金。这一切,都源于妈妈丁赛君的言传身教。
丁红武牺牲后,朱家尖街道安排丁赛君到福兴社区工作,她便常常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资助困难家庭,回馈社会。
长大后的丁佳颖,继承了父亲的善良与勇敢,也习得了母亲的坚韧与感恩。
2018年,丁佳颖辞去了上海的工作,回到舟山陪伴母亲。2019年,入职普陀区维恩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从事小学、初中理科教学工作。2023年11月,她与青梅竹马的爱人携手步入婚姻殿堂。
婚礼上,汪大姐作为曾经的采访记者,向新人送上祝福:“贤良淑德的母亲,心怀大爱的女儿,一家人用实际行动默默地传递着温情,诠释着人间的真善美。”
婚礼后,丁赛君和丁佳颖还特意委托汪大姐给金春玲记者捎去喜糖,一起分享喜悦,致谢曾经的真诚相助。
如今,丁佳颖积极奔走在公益道路上,用自己的行动去温暖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去续写父亲未完成的爱的篇章。
报纸从未在这些变化中缺席。在丁佳颖眼里,《舟山晚报》如同一本本珍贵的文字相册,收录了往昔那些悲痛与温暖交织的故事,也见证着她一路走来的蜕变与成长。
“晚报承载着我对爸爸深厚、永恒的情感。每当看到报纸上的那些文字和图片,都会唤起我对爸爸的回忆和思念。老报纸虽然泛黄褪色了,但它却让那段故事永远鲜活,那份精神也永远闪耀在我心里。”丁佳颖说,眼中写满骄傲与思念。
死亡不是终点,遗忘才是。
《舟山晚报》
就像一位无声而固执的守护者,
用白纸黑字
将那些珍贵的记忆一一封存。
它时刻提醒着人们,
在这座城市里,
曾有一位叫丁红武的渔民英雄,
用生命诠释了人性的光辉;
也提醒着丁佳颖,
父亲虽已离去,
但爱不会消失!
来源:舟山晚报
记者:陈颖丹/文 姚凯乐/摄
编辑/一审:杨玉莹
二审:夏伊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