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曾说
“宁得一斤地榆,不要明月宝珠。”
可见
自古以来
地榆的药用价值就被珍视
在州中心医院航空院区
地榆膏的应用已有40余年历史
全国知名老中医
肛肠科第一任主任冯启明教授
在传承传统地榆膏秘方的基础上
经过数十年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后
研制出的地榆膏
以其独特的疗效赢得患者的高度赞誉
广泛验证药用功效
民间流传
家有地榆皮,不怕烧脱皮
家有地榆炭,不怕皮烧烂
关于地榆
有一个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
有一个古老的山村
村庄四周环绕着高耸的群山
流淌着清澈的溪流
在这个村庄里
生活着一群勤劳善良的村民
他们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依靠着山水间的“宝藏”谋生
在村庄东部
有一片肥沃的土地
因阳光充足、雨水丰沛
孕育出许多宝贵的草药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
是一种名为“地榆”的中草药
村庄曾遭遇一场严重的山火
山火肆虐
烈焰吞噬了村庄的一切
村民们惶恐不安
危急之时
一位年长的村民发现了地榆的神奇之处
他采摘了地榆的根部
将其研磨成粉末
然后撒在山火蔓延的地方
随着地榆粉末的散落
火势竟然迅速得到控制
并最终被扑灭
村民惊叹不已
将这个奇迹归功于地榆的力量
从那以后
地榆的名声传遍了整个村庄
村民开始广泛采集和使用地榆
尝试着用它来治疗外伤
止血、炎症和感染
渐渐地
地榆的药用功效得到广泛验证
成为村民们的“守护神”
随着时间的推移
地榆的名声也传到了其他地方
许多中医师和草药研究者
纷纷来到这个山村
学习地榆的药用知识
并将其推广
运用到更广阔的领域
地榆膏配伍成经典膏方
《名医别录》曰:“止脓血,诸痿,恶疮,消酒,除消渴,补绝伤,产后内塞,可作金疮膏。”《日华子本草》记载:“排脓,止吐血,鼻洪,月经不止,血崩,产前后诸血疾,赤白痢并水泻,浓煎止肠风。”
地榆为蔷薇科植物
其根入药
质硬、无臭
春季将发芽时
或秋季植株枯萎后采挖
除去须根、洗净、干燥
或趁鲜切片、干燥
其味苦、酸、涩,性寒
归肝、大肠经
具有凉血止血
解毒敛疮的功效
地榆膏主要用于
便血、痔血、血痢、痈肿疮毒
及肛肠疾患术后换药
可以在创面形成保护膜
起到止血生肌的作用
其独特疗效得到广大患者的认可
“地榆膏由地榆等中药材精制而成,特别适用于痔疮术后创面的护理和治疗。”10月15日,处于术后恢复期的李先生,经州中心医院航空院区肛肠科团队推荐使用地榆膏进行治疗。
按照医嘱,李先生每日定时使用地榆膏。他将药膏轻轻涂抹在创面上,药膏渗透皮肤,带来一丝清凉与舒适。随着时间的推移,李先生发现,术后创面的疼痛明显减轻,水肿逐渐消退,出血现象得到有效控制。
李先生对地榆膏的疗效赞不绝口。他感慨:“原来中药能在术后恢复中发挥如此重要的作用,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地榆膏。
地榆膏的制备
是以地榆、黄柏、蒲公英
蛇舌草、虎杖、黄连等中草药
精心熬制而成
经过浸泡、熬制、浓缩、收膏
等程序制成膏剂
使得其药效品质得到了提升
也更方便患者使用
此方中
地榆凉血止血、解毒敛疮
黄柏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
尤长于清泻下焦湿热
二者共为君药
虎杖清热解毒、散瘀止痛
蒲公英清热解毒、利尿消肿
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以上共为臣药
诸药合用
令地榆膏起到清热解毒
消肿止痛、活血止血的作用
几代医家传承创新
上溯到20世纪80年代
冯启明遵循中医传统的辨证论治原则
和理法方药
改进祖传秘方
研制出冯氏珍珠液
用于痔瘘治疗的临床实践
因痛感轻微、安全可靠
经治病例万余人
受到广泛好评
1990年
中国首届中医药文化博览会在京举办
冯启明经原湖北省卫生厅批准
携带该系列药品参展
最终捧回“神农”奖杯
这是该院传承古老中医药文化
和技艺的早期成果之一
历届肛肠科学科带头人坚持中西医并重
不断发掘祖国传统医药
和土家族、苗族医药瑰宝
在传承中创新
在创新中发展
将该科建设发展成为“十三五”湖北省中医重点专科
“十三五”湖北省临床重点专科
湖北省肛肠专科联盟副理事长单位
北京肛肠学会湖北肛肠专家委员会副主委单位
华中中医肛肠专科联盟成员单位等
在该科团队的努力下
地榆膏被充分运用于临床
对痔瘘界公认的术后“难关”
如疼痛、水肿、出血等具有清热解毒
消肿止痛止血之效
得到患者认可
使用地榆膏需遵循一定的禁忌与注意事项
地榆膏为外用制剂
切不可口服
用药期间应忌食辛辣、寒凉、生冷食物
饮食宜清淡并富含粗纤维
患者需注意保持大便通畅
预防便秘及腹泻
孕妇禁用此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