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中,轰鸣的挖掘机开始作业,将一斗斗土壤挖起,装进翻斗车,约20分钟后,翻斗车顺利驶进高速公路施工现场。日前,有村民向央广网反映称,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大年陈镇有人大肆挖土,“破坏耕地”。
记者来到大年陈镇商家联村发现,大片土地被挖掘至两三米之深,部分坑内甚至渗出了地下水,现场估算被挖的土地面积超百亩。根据自然资源部永久基本农田查询平台数据,被取土的土地用途为“永久基本农田”。
然而,在走访惠民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时,记者却得到了截然不同的说法。工作人员声称,涉事的土地在多年前就已经办理了《国有土地使用证》,其地类用途为“水工建筑用地”,因此可以进行挖土作业。究竟是“破坏耕地”还是“合理挖土”?一块土地如何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用途?
山东滨州市联合调查组1月11日发布情况通报:
针对媒体报道惠民县部分土地被挖坑取土一事,滨州市已成立由自然资源规划、农业农村、水利等部门组成的联合调查组赶赴现场,依法依规进行全面调查核实。有关情况将及时公布。
超百亩土地变大坑
村民们反映被挖土的土地,位于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大年陈镇商家联村附近。2024年12月29日,记者随村民的指引来到现场,只见受挖土影响的土地呈南北带状延伸。通过目测及航拍估算,该区域东西宽度达数十米,南北长度超千米,面积已超百亩。由于大范围的土地被挖掘至两三米之深,部分坑内甚至渗出了地下水,记者在现场已经难以辨认出这块土地的原始面貌。
作业现场 大面积的土地被挖(白德彰摄 央广网发)
老唐家村的村民告诉记者,这些被挖的土地,原先主要种植小麦、花生等作物。从2024年二三月份开始,就不断有车辆到此挖土,这一现象持续至今。“一车拉十方土,用的都是翻斗车。”村民唐文兵告诉记者。记者在现场发现,从工程车辆的车辙印和被挖土壤的潮湿程度来看,挖土的行为确实在持续。
记者在此工地蹲守观察30分钟,发现共有5辆从挖掘地点驶来的翻斗车进入工地。记者注意到,这些运输土方的翻斗车部分未悬挂号牌,而翻斗里所载土壤明显超出车厢设计高度。
老唐家村村干部唐文平则透露,挖土其实是上级安排下来的任务:“他们高速(施工)需要土,(村里)提供土源,(村里)无偿向当地政府提供,这是开过会的,我参加过这个会议。”
12月30日,记者以群众身份来到老唐家村所属联村,大年陈镇商家联村。在该联村党群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刘书文办公室的墙面上,贴有一张《大年陈镇商家联村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图(2021—2035年)》,图中黄色区域为当地历年占补平衡新增耕地。记者比对发现,被挖的土地,与这些新增耕地高度吻合。面对大规模的挖土情况,商家联村党群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刘书文的答复是,被挖的土地原本是“老河道”,后被划为了耕地。至于谁在挖土,他说自己刚到联村工作不到两个月,不清楚此事,也不便介入调查。
被挖土地为大年陈镇历年占补平衡新增耕地(白德彰摄 央广网发)
记者进一步了解到,刘书文所提及的“老河道”,是当年为引入黄河水灌溉发展农业而修建的水渠。2018年左右,这条“老河道”被废弃并进行了复垦,之后被无偿分配给附近的村民耕种,直到2024年这些土地被大肆挖掘。对于这些被挖的土地,老唐家村的多位村民则认为“已被划定为永久基本农田”。村民们的依据是2024年9月份上线的,由自然资源部耕地保护监督司主办,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负责运行维护的永久基本农田查询平台。
记者在现场通过该平台查询看到,被挖的土地与该平台内的永久基本农田高度重合,其中,主要涉及编号尾号为335和340的永久基本农田,这两处农田面积相加,已超过300亩。
12月30日,记者以群众身份来到惠民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反映挖土的问题。
在该局执法监察(法规)股,工作人员回应此前已经接到类似的举报,经核实,被挖的土地已经于2006年办理了《国有土地使用证》,其权属为滨州市引黄灌溉服务中心。根据不动产证信息,被挖的土地属于水工建筑用地,可以合理挖土:“在人家发证确权的国有土地范围之内,那个土地就是人家灌溉局的啊。合法的建设用地,人家咋用都行。”对于永久基本农田查询平台显示的数据,则遭到了这里工作人员的否定:“不用看这个(永久基本农田查询平台),首先看人家的手续。这个东西我跟你说,有可能存在误差,但手续是不会有误差的。”
在惠民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耕地保护监督股,工作人员同样称被挖土的地块属于水利部门。至于水工建筑用地为何显示是永久基本农田的问题,当日相关工作人员始终未能作出正面回答。
作为土地使用权的一方,滨州市引黄灌溉服务中心运行管理人员房先生说,被挖的土地此前是国土部门复垦平整的。这块土地具体是怎么变更的手续,以及现在的用途是什么,他们自己也搞不清楚:“我们没同意他划,我们的河道,它为什么(被)划成基本农田呢?”同时,他还认为,土地被挖不是一件“坏事”:“(土)挖没了,恢复河道其实也不错。种上地,就是他们的了;挖出河道,那就成我们的了。”
惠民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一方面承认上报了永久基本农田的相关数据,一方面又对数据进行否认,表示有误差。相互矛盾的两种说法,让土地的真实使用情况存疑。记者也了解到,由于永久基本农田查询平台中的土地被挖,滨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已关注到此事,并介入处理。
如果涉事土地是“建筑用地”,为何村里不知情,且对外公示依然是永久保护耕地?如果是基本农田,为何面对长时间、大面积取土,当地村干部竟然无动于衷?
根据《基本农田保护条例》规定,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基本农田取土。根据《自然资源部关于向社会提供永久基本农田查询服务的公告》,如发现破坏永久基本农田种植条件的,可向当地县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反映。那么取土就发生在眼皮底下,商家联村干部知情不报属于严重失职。其声称“不便介入”,是真的不清楚还是另有隐情?
一块土地却有两种性质,不排除还有一种可能:当初的确是办理了《国有土地使用证》,但当地却将其作为基本农田上报,实际当作建设用地使用。如果真是这样,显然是在数据造假,是欺上瞒下。
真相如何,有待当地给出答案。
多次举报反而越挖越多
2023年10月份,媒体曝光了河北省任丘市长丰镇好端端的耕地被挖成了大坑,不仅面积大,而且非常深,导致无法耕种。通过专业无人机测绘的数据,这些大坑总共有61个,总面积1021亩,分布在长丰镇12个行政村的农田里。
报道还称,当地非法取土问题早在2018年就存在了。当地政府表示,之前的问题早已处理,还有领导受到了处分。但事实是,这些年村民多次举报,最后都不了了之。如今,长丰镇的这些良田里的深坑依旧存在,非法取土仍然存在,而且越挖越多,越挖越隐蔽。至于此前问责处理了哪些人,更是一个未知数。
千亩农田变深坑,当地农民倍感心疼,事情在网上曝光后,也让很多网友感到匪夷所思——耕地保护是基本红线,农田被毁背后,到底是一条怎样的利益链?谁在顶风作案?
从报道来看,农田挖坑,目的是为了取土,当地盖房、建厂、垫地基,甚至盖楼、修路、建高速,都需要大量的土,于是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用土市场。因为挖土带来的短期收益更高,一些农民就将土地流转,原本种植庄稼的土地,就变成了非法取土的“摇钱树”。
那么,农田被毁,就是农民自食其果吗?当然不是。
部分村民确实存在短视心理。但正如当地农民吐槽,在无节制非法取土开挖之后,平坦、成片的耕地被破坏,农机耕作都受到影响,周边的土地无法正常种植,为了减少损失,他们只好把农田都流转出去,眼睁睁地看着坑越挖越大。
需要追问的是,一条非法取土的产业链,为何能捣毁千亩良田呢?
为了保障粮食安全,守护农民的生计,我们有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按照现行政策,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能改变其用途。
村民提供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显示,有些被破坏的耕地,就是基本农田。更让人触目惊心的是,为了利益最大化,非法取土的相关人员,还将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往里面填埋,挣两份钱。
中央政策三令五申,还敢如此公然破坏耕地,着实让人瞠目结舌。如此胆大妄为,说白了,还是利益诱惑太大。这一个个巨大的深坑,就是一条条摆在那里的明晃晃的线索,村民这些年的举报也从未断过,有人曾拦下运土车通知镇政府,也有国土部门的工作人员下来调查过,最终却没有任何下文。
保护耕地的几道关口,就这样轻而易举、匪夷所思地被突破。而且,对于这些依旧存在的大坑,当地镇政府却告诉记者已经复耕;对于仍然在进行的农田里挖土行为,当地土地管理部门却说没接到举报不知道。当地阻止农田里挖土这种消极的态度,其中的缘由我们不好猜测,但是节目中卖土人的话,不得不引起人们的联想:“他给上边都花了钱了,上边儿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事 ”。
非法挖土,挖穿的是耕地保护红线,更是地方的监管底线。千亩农田变大坑,从长远看不仅给农民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和风险隐患,更影响了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对生态环境也造成巨大伤害。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我国有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土地管理法中明确规定,禁止占用耕地建窑、建坟,或者擅自在耕地上建房、挖砂、采石、采矿、取土等。面对画面中那些令人触目惊心的深坑,人们不免心生疑问:在中央三令五申必须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情况下,到底是谁在破坏耕地?当地监管部门又去了哪里?
食为政首,地为根基。耕地保护无小事,粮食安全和农民的长远根本利益必须得到维护。接下来,除了当地政府和监管部门需要坚决、严肃自查自纠外,上级部门也应迅速介入调查、整治整改。非法取土要查,灰色利益链也要查,尸位素餐的监管者更要查,而且要一查到底、严肃问责、绝不姑息。
守牢耕地红线,须着眼于源头治理,绝不能事后补救。这些千亩耕地被滥挖一事提醒各地有关部门,要坚决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制度,必须严格考核,一票否决、终身追责。只有执法严起来、问责狠起来,耕地保护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来源:生态中国网综合正观新闻、中国三农发布、央广网、现代快报、四环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