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了2024年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
《榆林市佳县赤牛坬村:
农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案例成功入选
“三老”变宝兴产业
全村吃上“旅游饭”
深挖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底蕴,推动“三老”变“三宝”,打造特色乡村旅游品牌,建成国家4A级景区。一是“老物件”变道具。搜集整理弃之不用的生产生活用品,建成陕北首家民俗文化博物馆,设农耕、家具、度量等10个展馆、68间展室、15万件展品,展示了源远流长的黄河文化和农耕文明。二是“老窑洞”变客房。依托山形地貌,改造百余孔破旧窑洞,建成具有陕北特色的窑洞建筑群,成为体验乡情、留住乡愁的民宿客房。三是“老农民”变演员。围绕农耕记忆主题,以天地为背景、村庄为舞台,精心打造国内首部农民自编自导自演的大型原生态实景演出《高高山上一头牛》,全村150余名老农民参与演出,每人每场可获得25元报酬,人均年增收6000多元,入选首批“陕西省优秀群众文化活动品牌”。
“三引”并举激活力
村民走上“致富路”
聚焦引智、引才、引资精准发力,赋能乡村振兴。一是引智回归谋发展。发挥退休返乡干部高永东等视野开阔、理念先进的智慧和优势,加强村党组织建设,选优配强头雁队伍,组织群众多次外出考察学习,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制定乡村振兴规划。二是引才回归树典型。建立外出务工优秀人才信息库,健全联络服务机制,吸引30余名乡贤返村创业,涌现出宣传达人高卫勤、退休教师高思茂等一批先进典型,形成“村内无闲人,人人有事做”、“一人一技能、一家一特色”的新气象。三是引资回归促振兴。发动村民以每户1.5万元投资入股,成立大美乡村旅游公司管理运营景区,承包费以每年15%-25%的幅度递增,2024年达120万元。组建红枣、手工挂面等5个专业合作社,引导村民兴办农家乐26家,开发娱乐项目7个,吸纳就业100余人,户均增收4万元以上。
“三治”融合促和美
百姓过上“好日子”
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深化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连续三年获评“佳县社会治理红旗村”,入选首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一是激发自治活力。建立有奖积分机制,鼓励村民积极参加文明新风、矛盾调处、治安巡逻、志愿服务等活动,并按照参与度获取积分(每积1分可兑换5元),与年底分红挂钩。2023年以来组织开展积分活动18次,分红8885元。二是加强法治保障。推广“佳理·好商量”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法,建成村级综治中心,配备法律顾问1名、法律明白人5名,利用东方红大喇叭、老年文艺工作队等方式开展普法宣传活动30余次,村民和游客的法治素养不断提高。三是注重德治教化。建成家风家训馆、乡贤馆、村史馆、德馨书屋和德善字画长廊,开设道德大讲堂,邀请国家“人民医护工作者”路生梅、中国好人任凤祥等先进典型宣讲,累计评选最美家庭13户、好婆婆15人、好媳妇18人、道德模范86人,努力让好人成为老百姓身边鲜活的价值观,获评“全国文明村镇”。
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乡贤能人的示范带动下,赤牛坬村乡村旅游走上快车道,先后获得“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中国美丽宜居村”等国字号荣誉,入选第一批全国“一县一品”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陕西省第二批乡村振兴典型案例、陕西省乡村振兴实践交流基地,在全国脱贫地区帮扶产业发展推进会上作了经验交流。2023年接待游客40.3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60万元;2024年1-9月接待游客3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40万元。赤牛坬村亮相央视乡村旅游栏目《山水间的家》,《光明日报》刊登了文化部原部长、著名作家王蒙撰写的《绝顶的赤牛坬》,乡村振兴主题电影《高高山上一头牛》荣获第二届香港紫荆花国际电影节“最佳乡村振兴影片奖”。
佳县将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要求,巩固拓展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创建成果,加快推进国家传统村落保护和活化利用示范村、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榆林市乡村振兴楷模村建设,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助力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
编辑:方皓楠
审核:刘锋
运营:佳县政务信息化服务中心
主办: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扫码查阅
佳县政务信息公开
了解政务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