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武汉东部,长江左岸,与阳逻隔举水河相望,有一片火热发展中的街区,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金控长贸国际冷链物流园、国家粮食应急保障中心,武船总部先后在此落户,建设中的双柳长江大桥将成为长江上最宽的桥梁,从这里出发,通往光谷、鄂州的时间都在30分钟以内,“武鄂黄黄”武汉都市圈中将出现一个新的支撑点,那就是新洲双柳。
不到十年时间,这里从“武汉大菜园”变身“中国星谷”,成为湖北打造商业航天产业的重要平台。世代生活在这里的居民,门前的村道变成宽阔的城市干道,居住的房屋从民房变为高楼,劳作的地方从田间地头改为园区企业。双柳也开始从农业型“街区”,向产业化“新城”转变。
建设中的双柳长江大桥连通武汉鄂州
这里有5000名上班族,原来是当地村民
新洲区双柳街道魏淌村村民张慧芳如今的身份是武昌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职员,而7年前,她的收入来源以打零工为主。“现在月收入在5000元上下,做文员,负责行政方面的工作。”张慧芳笑着说,进入武船后,家里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坐办公室”。
“我家房子在新影华翔城,小区门口是星谷大道,出门开车或者坐公交都方便,小区附近有4所幼儿园,2所小学,1所中学,商场、超市、医院都在骑电动车10分钟距离之内。”同样在武船上班,从事基础行政工作的魏淌村村民陈祥说,这两年,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张慧芳和陈祥所生活的新洲区双柳街道,2016年起随着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金控长贸国际冷链物流园、国家粮食应急保障中心,武昌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武船)等项目陆续入驻,昔日生活的乡村成了现代化园区,世代生活在此的许多村民和他们一样,从村民“改行”成了星谷的上班族。
双柳街道党建办彭镜道介绍:“街道牵头引进民营企业成立劳务公司,吸纳村民到“星谷”企业就业,近年来共为5000多村民实现‘在星谷上班’的梦想。”
劳务公司相关负责人李蕾回忆:“张慧芳来劳务公司提出就业需求时,我们以用工需求企业的标准对她进行了培训和考核,她很聪明,也很勤奋,很顺利就通过了考核。”这种劳务供求关系,已经形成村民进入星谷企业的常见模式。
许多原来的村民,现在成为“上班族”
从种菜到服务卫星火箭轮船,收入一路涨
2002年,双柳被列为武汉市10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和省优势农业板块基地,对阳大公路沿线34个行政村3335公顷核心基地分期进行正规化基地建设。从此“武汉大菜园”这一提法被当地居民津津乐道。
在双柳街道工作多年的林友金说:“那时候的菜地是‘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车能进、货能出、旱能灌、渍能排’。”依托蔬菜基地的规模扩大,农民收入也不断增加。
2006—2008年,街道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分别为4380元、4932元、6524元。2011年,全街农林牧副渔总产值84407万元,“双柳”豇豆被评为湖北省十大名优蔬菜,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1000元。
2016年,另一个重磅消息在当地居民当中如同惊雷炸响:“双柳要建‘航天基地’了”。当年8月,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获国家正式批复成立。2017年4月开工建设,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内航天科工火箭公司、飞航公司和磁电公司3个项目开工建设。
伴随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项目建设,拆迁退地迅速开展,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华翔城、航天府、滨江苑三大楼盘及滨湖8万平方米新居竣工。
过去菜地边上的阳大路,如今摇身成为星谷大道,道路两侧坐落着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卫星产业园和快舟火箭产业园。具备年产240颗卫星和50枚火箭的生产能力。与这两家产业园互为邻居的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行云卫星科技园,则面向武汉乃至全国提供卫星数据和卫星应用服务产品。
以这些园区为核心,商业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等产业相关企业科学布局在周边,68.8平方公里范围内分布了东部产业核心区、中部商务中心区、西部产业配套区、北部生态创新区四大板块。
随着星、箭、云和航天材料“齐聚”的产业主链形成,这里也逐渐蜕变成一座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宜业、宜居、宜游的航天产业新城。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双柳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00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302元。
坐拥美好环境,这里的生活很惬意
更多的年轻人来这里落户
30公里沿江岸线走出“散小乱差”
“江豚的微笑”成这里日常一景
12月5日傍晚,长江左岸新洲双柳挖沟段江畔,绿道上不时有老人挽手走过,也有手拿单反的摄影爱好者,正用镜头对准波光粼粼的江面。
不一会,一个黑亮的脑袋探出江水,圆润的身子一潜一浮。双柳街生态环境办公室戚永康告诉记者,并非是运气好,而是确实在这里很容易观察到江豚。武汉渔政部门安装的“渔政天网”系统已多次监控到江豚逐浪的画面,确认有十至十五头长江江豚已在这片水域“安家落户”。
这片江域是江豚的新家园
经过多年整治,长江双柳段江域恢复了当初的灵动清澈,江豚逐浪、鱼翔浅底这里被环保志愿者、江豚爱好者称为“江豚湾”。
长江江豚作为长江水生生物的旗舰物种,是反映长江生态环境好坏的“晴雨表”,曾经一度疏离长江武汉段。如今,它们常驻这里。
“你们一定想不到这里以前是什么样子。”望向清澈的湖面,双柳街陈路村书记童维汉回忆起当初。
童维汉是陈路村本地人,在这里生活了50多年。他说,多年前,双柳临江区域有许多散装码头,小厂矿的存在,人畜粪便、工业废水等全排进了江里。
“最让人头疼还是生活垃圾。走在江边,放眼望去全是‘白色垃圾’,塑料袋、矿泉水瓶,有的漂浮在江面上,有的堆积在江岸边……”童维汉说。
“改变始于‘长江大保护’。”童维汉告诉记者,武汉在全国率先实施区域断面水质考核、迁移码头、关改搬转沿江化工企业、整治岸线、溯源治理入江排口……随后的长江“十年禁渔”和长江保护法的实施,更是从根本上“治病”,长江上又重新有了江豚的身影。
“我作为河湖长,也致力于宣传长江保护,让村民从心里知道保护长江水的重要性,他们才会自发性停止乱丢垃圾!”童维汉介绍,陈路村有9个湾,配备了12个保洁员,数个垃圾桶。每天,保洁员们负责将各个湾的垃圾统一运送到垃圾厂。
数据显示,长江武汉段水质稳定保持Ⅱ类。全市水质达到或优于三类标准的河流断面占比达75%,水质优于四类标准的湖泊占比达84%,连续三年实现劣V类湖泊清零,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
“我从照片上看到过,江豚头部钝圆,前额凸起,小眼乌黑,吻部短阔,嘴角上翘,看起来自带微笑。”童维汉说:我们保护长江,真实做到了“留住江豚的微笑。”
(来源:长江日报)
(识别二维码加入新洲本地生活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