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柳柳,专注于副业项目分享,关注我,带你玩转副业。
在一次家庭聚会的饭桌上,大家纷纷聊起了各自的家庭情况。
随着话题的深入,一个奇特的现象逐渐浮现出来:那些给予子女诸多帮助,却从不索取回报的父母,往往能够得到子女更多的孝顺;而那些一直强调子女要报恩的父母,却常常让子女心生逃避之意。
老孟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结婚时,父母二话不说就在城里帮他买了套房子,平时也经常在经济上给予他们小两口支持。
但令人惊讶的是,老孟的父母从不向他们提任何要求,也不干涉他们的生活。
结果,老孟和他的妻子对老两口特别好,经常回家看望,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都想着给老人带一份。
相比之下,老蒙的经历则截然不同。从他上大学起,父母就一直在他耳边念叨着养育之恩,等他工作后更是频繁地要求他尽孝心。
结果,老蒙现在对回家感到十分抗拒,逢年过节能不回就不回。
这不禁让人想起前几年的一则新闻。有个独生女,父母倾尽所有在北京为她买了房,可女儿并没有因此更加孝顺,反而嫌弃父母碍事,不愿让他们来北京小住。
这事在网上引发了广泛争议,许多人都指责这女儿不懂感恩。但仔细一想,事情真的这么简单吗?
我们常常说,爱是不求回报的。然而,在亲子关系中,这种爱为何会变成了一笔交易?父母付出了,就一定要子女百倍回报吗?
其实,真正健康的亲子关系应该是互相欣赏、互相成就的,而不是建立在互相亏欠的基础上。
有个心理学家曾指出,如果父母把对子女的付出当成是一种投资,指望将来能有回报,那么这种关系从一开始就是畸形的。
相反,那些能够无私地付出,不计较得失的父母,往往更容易赢得子女的心。
比如有个远房亲戚,她儿子在省城读大学时,她和老伴省吃俭用为他买了套学区房。儿子毕业后顺利在那边找到了工作,成家立业。
但这位阿姨从不跟儿子提房子的事,反而常说:“咱们家就你一个孩子,我和你爸把房子给你,我们以后就可以安心了。”
就是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却让儿子感动不已,逢人就夸自己父母好。
另一个邻居家的情况则截然不同。儿子刚工作没几年,父母就开始催他买房结婚。儿子说自己还没存够首付,父母就借了一大笔钱给他凑首付。
房子是买下来了,可从此以后,只要儿子稍有闪失,父母就会说:“我们为了你的房子,可是背上了一身债啊。”结果,儿子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就连过年也不愿意回来了。
这几个例子不禁让人想到了“心理账户”这个概念。在亲子关系中,如果父母总是在计较得失,那么就会在子女心里建立起一个“亏欠”的账户。
这个账户越来越重,反而会让子女感到压力重重,想要逃离。
其实,父母对子女的付出本就是心甘情愿的。他们帮助子女,不是为了将来讨回报,而是单纯地希望子女能过得更好。
这种无私的爱才是最容易打动人心的,也恰恰是最容易赢得子女心的。因为子女能够感受到父母的无私和关爱,自然而然就会心生感激。这种发自内心的感恩比起被迫的“报恩”要珍贵得多。
我自己的父母也是如此。他们在我结婚时主动提出要帮我们付首付,但同时也明确表示:“这钱是我们心甘情愿给的,你们不用有心理负担。
以后怎么孝顺我们那是你们的事我们不管。”就是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却让我感到无比温暖也更加想要好好孝顺他们。
那些总是强调“养儿防老”的父母可能并不知道这种想法其实是在把亲情异化为一种交易。
子女会觉得自己的存在就是为了回报父母这种压力反而会让他们想要逃离。其实真正的孝顺应该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被迫的。这种感恩不是出于压力而是出于爱。
感谢你的阅读,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有用,记得给柳柳点个【赞和在看】哦!
都看到这里了,还不给柳柳点个【关注】嘛?每天更新我的思考和感悟,期待与你共同探讨更多话题!
点个赞,让爱传递,好运连连。
往期好文,不容错过哦!
有一个奇怪的现象:穷人的富养是带孩子到处旅游,增长了孩子的欲望;而富人的富养是教孩子看清世界的真相和规则,得到真正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