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负责人张忠谋嘲讽:“有钱就牛?中国14亿人,连个小芯片都造不出来,天才都还躲在娘胎里吗?

文摘   2025-01-09 06:41   山东  

"有钱就牛?中国14亿人,连个小芯片都造不出来..."

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的这番言论,瞬间引爆了整个科技圈。紧接着,美国媒体迫不及待地补刀:"2万多名北大清华的毕业生都在硅谷",这让吃瓜群众顿时陷入深深的思考。

说真的,一个小小的芯片,到底难在哪?难道真如他们所说,中国缺乏顶尖人才?

说到芯片,可不是一般的"小玩意"。手机、电脑、汽车、智能家电,甚至军事装备,处处都离不开它。2023年全球芯片市场规模高达6000亿美元,这块"蛋糕"香得很。

但尴尬的是,中国虽然是全球最大的芯片消费国,却在"造芯"这条路上着实走得磕磕绊绊。每年高达3000亿美元的芯片进口额,就像一把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更要命的是,最核心的EDA工具、光刻机,都被人家"卡脖子"。

从产业链来看,咱们就像个"打工仔",主要干些下游制造和组装的活儿。而那些真正的"大活""巧活",比如先进制程、高端设计,都被台积电、三星、英特尔这些"大佬"们把持着。

有意思的是,在硅谷的各大芯片公司,华人工程师可不少。AMD的前CEO苏姿丰就是"华裔天花板"的代表。这就让人不禁要问:究竟是技术太难,还是人才外流?

要说这人才流失,还真是个老大难问题。统计数据显示,80%的中国留学博士选择在美国发展。特别是在计算机科学、集成电路这些"香饽饽"领域,更是"走得欢"。

再看硅谷,那简直就是个"小中国"。英特尔、高通、英伟达...哪家大厂没有华人科学家的身影?而且多数都是顶尖高校毕业的"学霸"。这让国内企业直呼:"找人太难了!"

但反观新中国成立初期,可是完全不同的景象。钱学森冲破重重阻力,毅然回国;邓稼先放弃优渥条件,投身国防事业。那时候的科学家,可是把"爱国"二字写在了DNA里。

现在呢?一份硅谷的工资单就能"砸晕"应届生。别说同等条件了,就算差点儿,不少人还是选择"润"。某985高校的半导体专业教授无奈地表示:"培养四年的高材生,转眼就被人挖走了。"

更有趣的是,不少人在国外混得风生水起后,还爱来一句:"国内环境不行"。可回过头看看,李柘远博士带队突破7纳米制程,不也是在国内完成的吗?

网友们吵得更欢了:
"人才流失?那是人家有本事!"
"凭什么说人家不爱国?还不是环境问题!"
"要我说啊,关键还得看待遇..."

说到底,这"芯事"背后,还真不是简单的"有钱就能办"。

先看看体制机制。国外科研机构普遍实行"PI制",老板就是项目负责人,想法直接变成项目,钱直接砸到研究上。而国内呢?一个项目申请下来,光填表格就够喝一壶。有人调侃:"我在美国写论文,在中国写申请书。"

产业生态更是个大问题。芯片制造是个"全家桶"工程,缺了哪个环节都玩不转。全球前十的芯片设备商,国产一个都没有。连个像样的光刻胶都要靠进口,这不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吗?

但转机也在悄然发生。最新数据显示,海外人才回流率同比增长35%。像李柘远这样的"海归大牛",带回来的可不只是技术,更是一整套创新思维。华为更是放话:"不惜一切代价招揽人才!"

任正非曾说:"核心技术不是买来的,而是熬出来的。"这话虽扎心,但确实说到点子上了。单靠砸钱确实解决不了问题,但没钱也寸步难行。关键是要在"引进来"和"留得住"之间找到平衡。

有意思的是,现在不少外籍科学家反而对中国市场"垂涎三尺"。为啥?还不是看中了这里的创新活力和市场潜力。这不,某欧洲芯片专家就表示:"中国的研发速度和市场反应,简直让人惊叹!"

回到开头的问题:"有钱就牛"吗?显然不是。芯片产业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

与其纠结"人才在哪",不如思考"如何让人才价值最大化"。毕竟,芯片行业从来就不是单打独斗的游戏。当下的中国,既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又有庞大的市场需求,关键是要在体制创新和产业生态上下真功夫。

正如网友调侃:"造芯不易,且行且珍惜。"这条路注定不会平坦,但方向已经明确。只要坚持走下去,国产芯片的春天一定会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