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间期癌的定义:指在首次结果正常或已清除所有息肉的结肠镜检查后,至下次结肠镜检查前发生的结直肠癌
影响结直肠间期癌发生的因素:
1、初次检查过程遗漏病变(23%-58%):与肠道准备不充分、内镜医生操作经验不足、检查不完全、设备不佳以及扁平息肉/病变难以发现等有关。
2、息肉切除不完全(2.4%—26%):较大息肉、广基锯齿状病变的不完整切除率高。
3、病变自身因素(14%-24%):病变本身的微卫星不稳定现象和CPG岛甲基化现象,导致肿瘤发展较快。
有研究表明在结直肠癌的诊断中间期癌约占5%-9%,而随着结肠镜在结肠癌早筛中的应用推广,如何避免和减少间期癌的发生也必将会成为消化内镜医生关注的一个重点。
在肠镜检查过程中的一些策略应用将有助于我们发现隐蔽性病变,从而降低间期癌的发生。下面以5个内镜案例对应5种策略以说明,请各位专家同道指正。
策略一、术中冲洗在诊断中的应用
升结肠见较多泡沫和黄色粪汁,病灶隐藏在粪汁下,不易发现
充分冲洗后,升结肠皱襞上可见一扁平息肉样隆起
云雾状外观、扩张微静脉、II-O开口,镜下考虑SSL
CSP切除
术后病理:无蒂锯齿状病变(SSL)
策略二、粘液帽提示价值在诊断中的应用
肠道准备理想,盲肠处见一粘液帽
冲洗后抵近观察,病变为平坦隆起型,NBI下可见病变处纹理改变
靛胭脂染色后,病变凸显,NBI下可见II-O型腺管开口
病变大小约0.3cm,活检完整钳除
术后病理:无蒂锯齿状病变(SSL)
策略三、化学染色技术在诊断中的应用
白光下病灶不易发现
NBI下可见病变表面纹理纹理,与正常黏膜存在边界
靛胭脂染色后,病变凸显,采取CSP完整切除
策略四、血管纹理中断在诊断中的应用
病变轮廓、色泽欠清,可见血管纹理中断现象
NBI、靛胭脂染色后病灶凸显
CSP完整切除
术后病理:管状腺瘤
策略五、空气量调整在诊断中的应用
充气状态下很难发现病变
适当吸气后3点钟方向可见一隆起型病变
CSP完整切除
术后病理:管状腺瘤
小结
1、结肠镜检查是结直肠肿瘤筛查的“金标准”,随着筛查的推广与普及,间期癌的发生必将随之增加。
2、影响间期癌发生因素中漏诊是最主要因素,而漏诊与肠镜检查质量密切相关。
3、内镜医生需不断提高诊断意识并熟练掌握相关技巧与策略,方能行稳致远。
来源:吴维杰医生
声明:*本文仅提供信息参考,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