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读片:胃底腺型胃癌

学术   2025-02-05 11:48   山东  



H.pylori 未感染胃黏膜基础上发生的病变,如何进行诊断?


可对血管深度进行比较的病例。


患者:60 余岁,男性,幽门螺杆菌 未感染


因体检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发现胃体上部大弯后壁处病变。粪便H.pylori 抗原阴性,血清H.pylori 抗体<3U/mL,考虑为H.pylori 未感染的病例。


因糖尿病于外院不定期就诊,HbA1c 为 10.5%(未治疗)。无口服药物。


图 1 白光内镜图像



白光观察可见胃体上部大弯褪色调 ~ 黄白色调的 0-Ⅱa 病变,周边伴有轻度隆起,呈黏膜下肿瘤样隆起的表现。


中央呈浅凹陷,图 2 中与活检钳进行比较,考虑其大小为 10mm 多一点。


图 2 喷洒靛胭脂图像



靛胭脂喷洒后可见清晰的凹陷。于病变肛侧取活检行组织学检查。


图 3 白光内镜图像 (精查时的白光图像)



于 3 点钟方向即病变肛侧可见初次观察后取活检的瘢痕。


图 4 白光内镜图像 (精查时的白光图像)



此例为淡黄色调的 0-Ⅱa 病变,病变表面可见明显扩张的血管。


根据与背景黏膜之间的色调差异可大致判断病变边界。


背景黏膜与病变内可见散在的黑点。


图 5 NBI 弱放大图像



背景黏膜散在分布的小沟相当于八木分类 B2 型 (A-B 分类,译者注),可见细小、圆形的腺管开口/小凹 (pit)样结构。


图 6 中央部的NBI中等放大图像 (水下法)



病变表现为黏膜下肿瘤样隆起,内部可见色调改变及扩张的微小血管。


病变边缘平缓隆起处覆盖的黏膜上可见与背景黏膜相同的圆形开口,但是越往中央越可见裂隙样的腺管开口、绒毛状结构的变化和过渡,若仔细寻找边界线 (demarcation line),可见部分区域显示不清。


图 7 NBI 强放大图像 (水下法)



病变中央的凹陷处可见扩张血管、细小分支,血管走行连续,无异常中断、无血管呈迂曲蛇行、粗细不一等异型性表现,部分区域白区 (WZ) 模糊,呈扩张的绒毛状结构,白区的形状及宽度基本一致。


图 8 醋酸喷洒图像 (水下法)



凹陷中央处喷洒醋酸后进行放大观察,白化后可见扩张的绒毛状结构,并非无结构区域。


凹陷周围的黏膜下肿瘤样隆起的区域与背景黏膜并无差异,可见细小的圆形腺管开口,呈小凹 (pit) 样结构,在中央区域逐渐过渡为绒毛状结构。


根据以上所见及术前活检结果,临床诊断为胃底腺型胃癌。


图 9 EUS 图像 (小探头,20MHz)



第 3 层无中断也无增厚,未见怀疑黏膜下层深部浸润的表现。


图 10 为该肿瘤具有代表性的切片 #6 的组织学图像。



图 11 为 NBI 放大内镜图像与组织学图像对比的示意图。



肿瘤中央区域胃底腺消失,该部位呈绒毛状或结构不清。


肿瘤边缘处有胃底腺残留,该部位腺管开口呈圆形至裂隙样。


另外,黏膜表层似乎有一部分癌性腺管的开口 (由绿星表示的腺管),在邻近黏膜表层可见扩张血管。


该处黏膜表层的扩张血管与 NBI 放大内镜下所见的凹陷内的扩张血管的位置基本一致。


最后病理诊断:


胃底腺型胃癌 (gastric adenocarcinoma of fundic gland type),主细胞为主型 (chief cell dominant)。


U,Less Post,Type 0-Ⅱa+Ⅱc,7mm×7mm,pT1b1(SM1,400μm),med,INFa,UL0,Ly0,V0,pHM0,pVM0。


病例要点:


这是1例胃底腺型胃癌,组织学结构与 NBI 放大观察所见相吻合。


由于肿瘤表层残存的胃底腺厚度的差异,NBI 放大观察下可见白区呈小凹 (pit) 至沟槽 (slit) 样/绒毛状结构,因此可以理解中央部结构模糊的原因,病变内明确的缺乏异型性的扩张血管,通过对比可以判断在组织学图像上对应的位置。


来源:日本消化界

声明:*本文仅提供信息参考,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推荐阅读:

科普大赛获奖动画展示,一站式搞定科普动画长图制作!

漫谈医术
临床资源的聚集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