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勐仑镇持续坚持党建引领,积极弘扬传统文化,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走出一条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进步交融互促的道路。
1
党建+思想引领,当好民族团结“总领舵”
一是持续注入思想动力,筑牢思想根基。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结合少数民族村寨特色,推出“傣语+”“哈尼语+”等“双语宣讲课堂”,及时传达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教育引导人民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二是强化民族团结论述学习,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将党员活动室、感恩亭、农家庭院作为宣讲阵地,通过板凳会、院坝会等形式的学习活动,用通俗易懂、接地气的表达方式宣讲党的理论方针政策,党员干部和群众面对面交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的重要论述,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三是抓好致富带头人队伍建设,夯实乡村振兴人才基础。强化村级少数民族后备力量储备,坚持把农村优秀少数民族群众发展成党员、培养成村干部、锻造成乡村振兴道路上的骨干力量,深入实施“头雁”培养和“归雁”回引工程,通过精心“引”、贴心“育”、放心“用”,厚植乡村振兴人才沃土。逐步建设起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扎实、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深受各民族群众拥护的基层干部队伍,使之成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骨干力量。
2
党建+产业振兴,织牢民族团结“富民曲”
一是实施“旅游+民族团结”文旅融合项目。在曼仑、城子、曼打鸠、曼安等地,打造了具有勐仑特色的观光游、研学游、美食游、休闲游、体验游、生态游,让自然风光与民族文化交相辉映,为旅游体验增添丰富的文化内涵,也为辖区群众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实施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由勐腊青江农业专业合作联社牵头,推出勐仑大礼包“青江畔”特色,礼盒囊括了各村的特色农产品,带动其他2家合作社联动发展,积极推进红豆蔻林下种植产业、勐腊毛麝香爱尼香草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通过整合资源、优化产业结构,带领各民族群众走上了合作共赢的发展之路。三是实施“大赶摆”活动。打造勐仑镇“巴颂”酸鱼节大赶摆、曼仑“鸟语花香”特色乡村、曼打鸠“周末渔市”活动,不仅展示了独特的民族风情和传统美食文化,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还带动了周边商业的发展,为辖区内居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一个个产业的谋划和实施有力助推了富民强村工程,各族群众共享乡村振兴“红利”,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增强。
3
党建+乡村治理,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一是文化育人,提升文明素养。依托城子追歼战纪念碑和知青馆、村史馆等场所,讲好党史故事,讲好红色故事,讲好乡村振兴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托非遗传承人和非遗工坊,利用农闲时节,组织开展“章哈”“傣拳”“傣锦”“哈尼刺绣”非遗文化和技艺传习活动,引导各民族在欣赏、学习非遗表演中交往交流交融。二是改善人居环境,绘就美丽画卷。各村、社区党支部采取“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模式,组织开展绿美河湖、绿美道路、绿美村寨、绿美庭院建设,绿美底色更加鲜明。组织实施农村厕所改造、污水处理等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提升人居环境,让乡村更加宜居宜业。三是弘扬新风正气,推进移风易俗。建立健全“四议两公开”、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党员+N网格等乡村治理机制,推行“群众说事、民主议事、党员理事、公开晒事”工作法,通过民事、民议、民决,有效解决村寨建设、振兴发展、邻里纠纷等问题,架起了村民自治“连心桥”,焕发了基层治理活力。
监制 | 刀明/欧丽雅
审核 | 依为冯
编辑 | 董益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