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蛋鸡场都反映过这样一个事实,就是蛋鸡场不敢做新城疫饮水免疫,每次免疫时都提心吊胆,其中还有不少案例是在产蛋最高峰时由于饮水新城疫疫苗而产蛋骤降,都怪某某兽医师云云。于是就有的老师出主意,产蛋期不要饮水免疫新城疫,应采取注射新流二联油苗,每两三个月注射一次;而更多的老师说需要监测抗体,根据实际的抗体水平再决定是否免疫,还有免疫应激需补充几天更优秀的抗应激多维,等等不一而足。
对于饲养蛋鸡的同仁,很少能做到在产蛋期新城疫饮水免疫时一次事故都没有出过,都是在经验和教训中反复斟酌和取舍,同时,很多兽医师也同样遭遇过这种尴尬。
按常规的所谓科学知识,每次免疫新城疫前都需要监测一下抗体水平,看看是否到了抗体下降的临界点,但中小型的蛋鸡场有几家做过,其实大家都在猜谜语,这是中小蛋鸡场的实情和现状;即使有条件监测抗体,按照这种办法也未必行得通,因为,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给大家指导的新城疫抗体滴度大于等于4就算合格,我请问你敢按此操作吗?
实际上每个场的抗体临界点都大于4,而且还有所不同,就像一条河的河堤高度不能按照统一的海拔高度设计一样,每个场的临界点都应该有所不同,甚至同一个场,不同批次的鸡群都不相同,因为,饲养管理条件可能有所不同(苗鸡不同、青年鸡不同、净化程度不同、营养设计不同、健康水平不同、密度不同、整齐度不同、饲养者的责任心不同等),不同的养殖大环境(市场低谷时整体社会饲养量大发病率就明显高,说明这一段时间是“大河的汛期”),不同的小区域饲养环境(养殖相对密集区),所谓的书本上的科学指导又有多少实际意义呢?在拥有这么多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统一的技术指导焉有不出错的道理?
实际上,中小型蛋鸡场没有各种数据支撑,大家还是跟着感觉走觉得更靠谱些,当然这不是随便来,而是依靠自己多年的经验和观察,观察蛋壳颜色变化,蛋壳质量变化,粪便颜色变化,产蛋率变化,采食量变化,结合上次免疫时间间隔再去把握。
还有一种情况,不管怎么把握还是防不好,还是出问题,这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极大可能是饮水系统设计出了问题。
很多人可能没有留意过蛋鸡舍每层饮水流量有什么不同?但这是大问题。平时正常饮水时无所谓,但是在限水的情况下,可能完全不同。
我观察过一些蛋鸡舍的舍内饮水系统,舍内饮水免疫和用药的水罐出水走下行地下再到鸡笼处由下往上架水线的方式,而且一条水线到远端再绕过来流向这架笼的另一侧。这种方式的饮水设计在限水的情况下根本无法做到上下和前后饮水量一致,免疫时可能下层前端的鸡喝饱了,上层末端的鸡只还没有喝上水,这样的鸡舍饮水免疫会不失败吗?
不管是舍内水线如何走,必须设计出能让所有的鸡在最短的时间内(1~2分钟)都能喝到水,否则,这种因硬件硬伤而导致的鸡场饮水免疫失败是必然的,这可能是不少鸡场的通病,也可能是有的鸡场到破产时都想不到自己为什么养不好鸡的根本原因。
来源:鸡病专业网论坛,作者:高博士无敌养殖,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编辑:熊正慧
初审:熊正慧
审核:甘 喆
审批:黄 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