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一:这条路,它是挺有历史的一条路。看那大片的草坪,底下就是排水渠,再往前追溯,是以前明朝皇帝去谒陵、上十三陵的道路,因为越走越低,变成渠了。后来在我们这个村拆的时候,就把它变成了一条暗渠。这40米的绿化带,把整个商业和主道路给隔开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把这条路给它做一个整体更新,让商业和社区融合到一起。
丁一:它已经成为这个地区老百姓遛弯儿、遛娃、锻炼这么一个核心的地方,大家带着客人也是说“到我们那个街区小公园看看”,或者说几家人咱们上那儿溜达溜达去,这实际上是我们说的中国传统情感空间正在重塑。
丁一:“观”给拆开了,变成这个“又见玄福”。实际上前头这个碑是有历史的,它是拆这个村的时候挖出来的,碑文我们刻到墙上了。这个碑把玄福宫历史,这些水井怎么来的,以前回龙观的位置、有多少人口,记得很清楚,有很强的文献价值,也是回龙观文脉所在吧。
褚阿姨:入住到现在十年了,十年来的变化真是太大了。我们刚来的时候,这个地方一片荒凉,啥都没有,我们去买菜、坐车都要爬铁道,带着孩子拉着车。一年一年的变化,整个这一条街原来特别荒凉,现在晚上都是灯火辉煌。那个小庙那儿,孩子们每天放学都进去玩一趟,特别方便,也安全。
孟巍:2022年的时候,玉光寺作为村史馆,利用率不是很高。当时我们通过居民走访,通过调查问卷,通过协商议事的方式,征求周边居民和楼宇里企业办公人员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他们希望把这个地儿做什么用。很多人都不谋而合,想要一个公共文化空间。结合这样的需求,我们把玉光寺打造成为了回龙观的城市会客厅。运营两年多了,目前进馆人数已经达到近20万人,开展了近400场活动,非常受周边居民的欢迎。
孟巍:这都是组织的一些平时的活动,这是小朋友在一米菜园种菜,这个是居民手绘的,他们画的回龙观,我们又拍成照片了。这是我们做的露天音乐会,这是市集,我们免费提供摊位,居民可以摆自己的东西去卖。我们征求居民的意见,看大家更喜欢什么,它这名字叫作城市会客厅,就是大家都可以共享的一个地儿。
孟巍:目前它不仅是协商议事的一个成果,更是协商议事的一个平台。我们经常会请周边居民、楼宇里的企业员工一起议一议,了解大家现在有什么需求,有没有什么问题,收集上来之后,我们街道可以帮助去协调、去解决。这个平台给它搭建好之后,更多的让它融入社会治理,通过社会治理这个工作去带动辖区的高质量发展。
陈书岩:我是咱们街区的第一批居民,在这儿居住的这些年里,见证了这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人气越来越旺了,每天都能看到不同年龄层的人群在这儿活动。这个城市更新项目不仅带来了环境的变化,更带来了居民对这个区域的归属感,大家都有了更好的生活体验。
(转载请注明本文来源及记者、编辑等信息)
内容来源:记者|编辑 路瑶 王紫宁(实习) 主编 朱来生
编辑:盖盖
值班主编:彭菲
监制:赵鹏
点个
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