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三峡集团2024年光伏组件框架集中采购(第二批次)开标。招标公告显示,本次招标范围为集团公司各项目单位光伏发电项目所需的580Wp及以上N型TOPCon组件及其附属设备,预估采购总容量约2.5GWp。价格方面,不同企业的报价差别明显。共29家企业参与本次投标,单价0.6716-0.751元/W,其中4家企业的报价低于0.692元/W,整体平均为0.7012元/W。结果如下:
如今这价格上扬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从行业市场角度看,可能是这几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上游原料 “作妖”
首当其冲的就是上游原材料环节 “闹脾气”。硅料作为光伏组件的 “粮食”,这两年供应那叫一个跌宕起伏。之前硅料大厂时不时出点意外,像火灾、设备故障啥的,产能瞬间打折。这几年光伏产业扩张太快,硅料产能前期没跟上,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状态,硅片生产也跟着受限,组件厂为了抢原料,只能接受高价,成本压力全转移到组件价格上了。
(二)市场供需 “失衡”
下游需求这边,可是 “嗷嗷待哺”。全球都在大力推进清洁能源转型,光伏装机量目标蹭蹭往上涨。国内大型电投企业集采规模一年比一年大,像三峡、华能这些巨头,一出手就是几个 GW 的采购量。海外市场也不示弱,欧洲能源危机后,对光伏组件需求爆棚,订单雪片般飞来。可另一边呢,前几年行业盲目扩产,组件产能过剩,企业亏得底儿掉,不少都减产、停产。这一增一减,供需天平瞬间失衡,组件成了香饽饽,价格自然就被市场这只 “无形的手” 推上去了。
(三)行业竞争 “新局”
过去光伏行业内卷严重,组件企业打价格战,杀得昏天黑地,都想靠低价抢市场份额,结果利润越来越薄,大家日子都不好过。好在行业也慢慢醒悟了,从恶性竞争走向合作共赢。中国光伏协会倡议 “反内卷”,企业们纷纷响应,开座谈会、签自律协议。头部组件商带头挺价,不再无脑低价竞争。大家把精力放回技术研发、提升产品质量上,成本结构优化了,组件价格也就顺势上扬,回归到合理的利润区间,开启了行业竞争新局面。
组件价格飙升这股 “浪潮”,对于光伏人来说,成本飙升造成项目受阻,各方焦虑是实实在在的困境。但这何尝不是挑战,只要握紧 “降本增效” 的船桨,在技术研发、市场拓展、产业链协同的航道上破浪前行,精准布局就能迎接机遇。
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本文只供光伏领域学习讨论之用,无任何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