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推动新时代文学焕发新气象展现新作为

文摘   2024-12-10 20:56   北京  




守正创新推动新时代文学

焕发新气象展现新作为

中国作协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创新发展、攀登高峰的行动指南。去年10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提供思想引领、作出重大部署。今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吹响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的奋进号角,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奋斗目标,充分彰显了我们党革故鼎新的历史主动精神。

守正才能不迷失前进方向,创新才能引领时代发展。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文学界理应发挥更大作用。中国作协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紧密结合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守正创新重大原则,弘扬伟大改革精神,主动识变应变求变,努力在继往开来中推动新时代文学焕发新气象、铸就新辉煌。

守道路方向之正,凝聚创新创造精神力量

守道路方向之正,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工作,为繁荣发展新时代文化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国作协坚持党对文学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引导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坚持正确历史观和价值观,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以文学方式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奠定共同思想和情感基础。

守道路方向之正,坚守人民立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新时代的英雄儿女就在人民中间。中国作协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健全完善重点作品扶持、作家定点深入生活等工作机制,设立一批中国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时代文学实践点;组织全国各地的近百位作家走进清溪村,号召广大作家立足广袤祖国大地,虚心做人民的学生;创新开展“人民阅卷”,重塑文学与读者的关系,以优秀文学作品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守道路方向之正,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文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自信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中国文学繁荣发展,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弘扬中国文学传统。中国作协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大力支持相关题材文学作品的创作、出版、推广,越来越多的作家自觉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向伟大文化经典致敬。以民族史诗《江格尔》为背景的长篇小说《本巴》荣获茅盾文学奖;荣获“雨果奖”的《时空画师》正是对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的文学再造;越来越多中国传统文化题材的网络文学作品扬帆出海,引发海外读者共情共鸣。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在文学的创新创造中不断巩固。

守文学品质之正,攀登新时代文学高峰

守文学品质之正,着力推出文学精品。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新时代文学的创作空间前所未有。中国作协认真总结文学组织和创作经验,把创作生产思想精深、艺术精湛的文学精品作为作协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探索具有时代特征的重点创作规划组织模式,组织实施“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等重大文学行动,引导广大作家热忱描绘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汇聚全国文学界力量共同推动新时代文学开创新局面。

守文学品质之正,突出彰显文学尊严。文学奖项是有力彰显文学尊严和价值、发掘树立文学经典的重要方式。中国作协充分发挥文学评奖的示范引领作用,精心组织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的评奖颁奖工作,着力打造以“四大文学奖”为核心的“中国文学盛典”品牌文学活动,奖掖获奖作家,致敬文学编辑,强化国家级文学奖项的荣誉感、仪式感,让广大读者体会到文学的无上尊严和无穷魅力,在全社会凝聚起磅礴的文学力量。

守文学品质之正,着力提升中国文学的国际影响力。是否拥有世界级影响的文艺作品,是衡量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尺度。文学是一种“世界语言”,能够跨越国界、联通世界、直抵人心,是呈现中国式现代化独特文明景观、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中国作协立足中华文化立场,秉持开放包容,多措并举加强中国文学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坚持不懈与多个国家开展双边、多边文学交流,努力建设文明对话之路、文化交融之路,“一带一路”文学联盟扩展到42个国家;积极推进地方“文学交流中心”建设,举办中国文学国际传播论坛、中国国际网络文学周,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交流平台;打造“Z世代”网络文学国际传播工程,加快中国文学海外译介,推出“扬帆计划”,使中国文学能够在更大、更自主的平台上与世界文学自信对话。

创体制机制之新,开拓文学发展空间

创体制机制之新,加快融入现代传播格局。科学技术特别是互联网、信息技术和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推动了社会生活形态和文化生态的剧烈变化,传统的文学生产、传播、接受方式正在经历全方位转型。中国作协鼓励引导所属报刊社适应数字化、智能化趋势,创新宣传推介方式、探索新型营销模式,开办公众号、开通视频号,入驻抖音、快手等网络平台,培养文学主播,通过线上直播带动掌上订阅。开启以国家级文学奖颁奖为核心的中国文学盛典活动,将大型文学颁奖典礼与电视晚会、网络平台直播融合,以“文”和“艺”互联的形式展现新时代文学的成就与风采,文学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不断提高。

创体制机制之新,积极推动文学的多形态转化。《繁花》《人世间》《我的阿勒泰》等一批影视剧凭借对文学原著的高品质呈现赢得观众认可,体现了文学与不同艺术门类间互动转化、双向赋能的广阔可能,火爆全球的《黑神话:悟空》充分证明了作为中华文化经典的文学作品具有无限的开掘空间。中国作协先后与国家广电总局、生态环境部、中国科协等单位,以及芒果TV、抖音、快手、优酷、今日头条等互联网平台展开战略合作,充分发挥文学在艺术门类中的内容源头作用,持续推进“迁徙计划·从文学到影视”,以“文学+”的开放姿态,积极推动优秀文学作品多形态转化、多层次传播,延长文学传播链,实现文学价值的增值与放大。

创体制机制之新,推动文学服务直达基层。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文学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作为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作协积极推进公共文学服务,组织开展以“书香中国·悦读文学”为主题的全民阅读季系列活动,举办中国作家“文学周”,开展中国作家“文学公开课”“百名作家进百校”和文学志愿服务活动等,让更多优秀文学作品走进社区、学校、工厂;依托中国现代文学馆举办专题展览,牵头成立文学馆联盟,组织文学展巡展,让优秀文学资源直达基层,惠及更广大人民群众。

创人才培养之新,打造中国文学新力量

创人才培养之新,改进团结联络方式。中国作协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作家、文学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具有突出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中国作协紧紧围绕“做人的工作”,精心策划推出“作家活动周”,邀请基层作家、港澳作家、新会员等“回家”共叙文学佳话、共商文学发展,示范带动各地作协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作家回家”系列活动,进一步强化作协组织联络服务作家职能,将更多文学创作者、文学爱好者团结到作协组织周围,加强“文学一家人”的情感联结,努力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培养新时代文学人才队伍的强大力量。

创人才培养之新,打造新时代作家队伍。近年来,作家队伍持续壮大,网络作家、影视编剧、自由撰稿人、自媒体写作者愈加活跃,快递、家政、工矿企业等各行各业涌现出一批令人瞩目的文学新人,为新时代文学带来新的朝气。中国作协着眼党的文艺事业薪火相传,将打造中国文学新力量作为重要工作任务,带动各级作协组织努力营造出作品出人才的良好环境。通过“两个计划”调动基层作家创作热情,会员发展工作向基层倾斜向外延伸,扩大文学人才的发现与选拔范围,主动吸收优秀剧作家、出版人、翻译家等各领域文学人才入会。中国作协会员当中45岁以下青年作家近2000名,层次丰富、构成多元的新时代作家队伍正在形成。

创人才培养之新,加强行业风气建设。文艺承担着成风化人的职责,文艺工作者的自身修养不只是个人私事。锤炼高尚的精神品格、追求德艺双馨的精神境界,是每一位作家行稳致远的根基所在。中国作协着力强化行业服务、行业管理、行业自律,加强作家队伍职业道德教育,规范清理整治节会庆典、创建示范和评比表彰等活动,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文学发展环境;密切关注文学现场,持续加强文学理论评论建设,充分发挥文艺评论褒优贬劣、激浊扬清的重要功能;发挥报刊社网力量,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为文学新人脱颖而出、成长成才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生态。

内容来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美编:张瑞   二审:辛昭瑞    三审:王军

中国现代文学馆
中国现代文学馆是中国作协主管的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是国内最早、世界上最大的文学类博物馆,是中国作协和文学界的宝库和窗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