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物件,承载着厚重记忆与伟大使命。《寻乌工人旬刊》第一期就是这样一份珍贵的遗产。”日前,在寻乌县革命历史纪念馆,县史志研究室编研员刘栋梃向记者介绍说,“这张泛黄破旧的单页期刊,记录了一段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苏区工人运动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
《寻乌工人旬刊》第一期是一份单张单版式纸质刊物,长36.5厘米,宽25厘米。(寻乌县史志研究室供图)
《寻乌工人旬刊》第一期是一份单张单版式纸质刊物,长36.5厘米,宽25厘米。旬刊是苏区时期寻乌县总工会宣传部于1930年9月4日在晨光镇河角村出版的。第一期为创刊号,里面有发刊词,阐明了旬刊的宗旨、背景、任务和目的。《寻乌工人旬刊》创刊后,很快成为当时寻乌工人阶级的战斗号角,引导激励着广大手工业工人和雇农群众团结起来,为自身的解放、为土地革命的胜利而奋勇拼搏。
1994年5月,《寻乌工人旬刊》经国家文物局专家组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仔细阅读《寻乌工人旬刊》第一期,里面报道了寻乌县第一次工人代表大会的纪略。
时光回溯到1930年8月19日,彼时的寻乌正处于革命浪潮汹涌澎湃之际。当时,130余名代表齐聚河角乡角背曾氏祠堂,共同商讨工人阶级在革命中的使命与担当。这些代表,分别来自中共寻乌县委、寻乌县苏维埃政府、共青团寻乌县委以及广大工人群众之中。
寻乌县第一次工人代表大会旧址——角背围拢屋。
这份刊物记载了当时会议的盛况:“门口悬有‘寻乌县工人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场’大横额,大会堂中悬有革命导师马克思、列宁像,周围满挂着各种政纲、法令、标语等。”
寻乌县第一次工人代表大会意义非凡。中共寻乌县委书记曾昭秀在会上作政治报告,会议选举产生了以赵冠鹏为委员长的寻乌县总工会,并通过了四项影响深远的决议:一是组织工人起来斗争;二是发动工人参加红军,扩大红军;三是组织工人支援前线;四是优待红军和慰问工人农民问题。这些决议,为寻乌工人运动的开展指明了方向。
此次当选寻乌县总工会委员长的赵冠鹏,1896年出生于寻乌县南桥镇车头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在本村私塾读了几年书后就辍了学,在家里学裁缝,练就好手艺。1928年3月25日,寻乌县爆发农民武装起义,赵冠鹏在车头村加入了起义队伍,成了一名舍生忘死的起义队员。不久,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0年,赵冠鹏加入手工业工人工会。正是由于他的优秀表现,这次大会选举他为寻乌县总工会委员长兼工人纠察队队长。
1931年春,中共蕉(岭)平(远)寻(乌)县委成立,赵冠鹏任县委书记。遗憾的是,也就是在这一年,他因肃反扩大化被错杀,时年35岁。
这次工人代表大会的召开,充分体现了当时寻乌地方党组织在领导革命斗争中对工人运动的重视。
寻乌县第一次工人代表大会召开之前,寻乌已陆续建立了木工工会、缝纫工会、竹篾工会、学徒工会、店员工会、理发工会、五金工会等基层工会,发展会员150多名。寻乌县总工会成立后,在7个区建立了区总工会,分别是城郊区总工会、三标区总工会、篁乡区总工会、吉潭区总工会、留车区总工会、南桥区总工会、澄江区总工会。
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寻乌县总工会以《寻乌工人旬刊》为重要宣传舆论阵地,积极组织工人投身革命斗争,在粉碎敌人军事“围剿”、冲破敌人经济封锁、发展苏区经济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其中,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拥红扩红、参军参战。在1932年春到1933年2月的扩红运动中,全中央苏区共扩大红军8.76万人,寻乌为红军贡献了相当数量的兵力。工人们承担起了为红军提供后勤保障的重任,强有力地支援了红军的战斗。比如,木匠制作桌椅、床铺、扁担等来满足苏区政府办公以及红军日常生产生活需要,裁缝工人加紧生产,确保战士们有足够衣物御寒和行军作战,铁匠等手工业工人也发挥所长为红军打造武器。1929年8月至1933年春,寻乌县军事委员会在当地设立了兵工厂,工人们从最初制造长矛、大刀等简易武器,逐步发展到能够生产步枪、手枪、子弹、手榴弹等。此外,一些手工业工人在敌人的严密监视下艰难周旋,利用自身人脉和渠道,成功地为苏区换取了食盐、药品、布匹等急需的物资,为维持苏区经济运转和物资流通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此期间,寻乌县总工会还很重视和保护青年工人的政治、经济权益,下设青工委员会,并发出通告规定:青年工人与成年工人应得同等工资待遇;禁止使用14岁以下的童工;禁止青工做夜工;学徒出师最多不超过两年,出师后工资待遇应与成年工人相同,学徒期间需给最低工资;取消罚金、肉刑及对雇工的一切虐待;反对学徒、店员为私人服务;青工病伤死亡、失业,厂方要给予津贴;青工、学徒有集会、结社、言论、出版之自由;废除包工制;反对侮辱女工等。
刘栋梃说:“这份《寻乌工人旬刊》第一期,正是中央苏区时期广大工人阶级与中国共产党紧密相连的生动缩影。它展示了苏区工人阶级对党忠诚的政治本色、开拓进取的创新底色和昂扬向上的奋斗成色,集中体现了工人阶级听党话、跟党走的担当与风范。”
来源:赣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