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以往以都市情感线索书写小说不同,张欣这次有意识地借助日常生活潜入到历史深处。小说第一章连续三节都以“一丝风都没有”开头,看似是对小说中不同女性面临生存困境的揭示,实际上更像是作家潜入历史深处的沉静。犹如作家离开了熟悉的都市生活律动,一再地深深呼吸,让跃动的情感沉静下来,在空阔而繁杂的历史中找寻自己建构广州这座城市的支点。在具体的建构中,张欣选择了具有丰富容纳性的日常生活作为切入点,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吃”勾连起人情往来、新旧更迭及静水流深的生命精神。在广州,“吃”是生活方式的重要部分,是连接不同阶层的重要媒介,同时还是孕育广州精神的日常生活实践。小说中,张欣围绕“吃”塑造了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有见到美食眼睛里就冒绿光、抄个菜谱都能抄饿的老顾,有潜身民间于不事张扬、却明确地将美食与品德熔铸一起的钟小姐,有喝了热粥就可还魂的九如舫的俗常男女……张欣透过日常生活中“吃”串联起一部风云变幻的民国广州,不仅写出了广州的烟火气,还写出了广州人不事张扬、静水流深的生命精神。
在小说的众多人物中,作家用力最深的还是二太太。二太太不仅厨艺精湛、心胸广阔,还能屈能伸、敢作敢为;既精于人情世故、包容体贴,又沉稳隐忍、不事张扬。二太太犹如广州精神的化身,在绵延不断的“生活流”中孕育出温润如玉而又静水流深的生命精神。一碗精心准备的蛇羹是二太太生命精神的最佳呈现。当初为了学习这道菜,不顾环境的恶劣坚持前往学习,学成之后面对举桌的盛赞她从来不说话,“只是笑一笑随即离开”。要制作这道好吃到令人灵魂出窍的菜做起来很是费工夫,“先要选取十几斤重的野生水律蛇,慢火炖三个小时,然后把蛇肉剥下来撕成丝,蛇骨继续煲炖,取封开五年的老母鸡炖五个小时,土猪肉先煎后炖,三种肉熬出来的汤过滤、去油,成为清汤,加蛇丝勾薄芡,再加一点香菇丝和柠檬叶丝。最后加进雪白的菊花瓣。”“一道菜准备半年以上”,很多人学做蛇羹到了种菊花这道工序就放弃了,只有二太太能够有耐心坚持,亲自在后院开出一小片地方种可以作为食材的白菊花。当她以清水净土培育出晶莹剔透冷漠坚毅的菊花时,她本身就成了晶莹剔透冷漠坚毅的菊花,“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二太太的这种品格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被步溪一一捕捉并学习传承。母亲是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的化身。母亲虽然说过“女人要过得太平就是一个忍字”,但母亲却不会一味忍让,她的忍让是对他人的包容但不是对传统父权的臣服。向来不争不吵的母亲在关键时刻总能挺身而出,当九如舫被路路通巧取豪夺之后,母亲花了整整半个月的时间清理苏家账目。然后在闹市区顶手一家小门面出售炖品,以和九如舫云泥之别的现状昭告天下苏家已家道中落。母亲既敢于和父权文化对抗,又能超越新旧女性的分野。如当步溪要离开严家的时候,父亲听说之后首先是暴怒然后是想让步溪继续留在严家,对外宣称严瞠外出求学,这种死要面子却要女儿守活寡的做法,受到母亲的坚决反对,“母亲少有地以死相逼,她说步溪才只有二十二岁,她这一辈子要怎么办,你们男人的面子就是不惜毁掉女儿的一生吗?我一定要带女儿回家”。后来当步溪不接受父亲安排嫁给年过五十的黄糖做填房时,母亲“死也不肯”;在步溪决定外出学医时,母亲什么都没有说,只在她临出门的时候云淡风轻地说:“遇到麻烦就回来,这里永远是你的家。”可以说如果没有母亲就不会有步溪的涅槃重生。 在步溪眼中,母亲的善意和包容体现在接人待物的每一个细节之上,料事如神、明察秋毫却又不动声色。母亲知道父亲最爱的人是大太太,对于家里始终保留着大太太生前房间的布置不置一词,父亲去世后她不仅替父亲向老友们告别,还支撑起一个家来。母亲明知道师娘不擅长手艺自己早早做好准备,又因而不露不动声色;明明是各种珍味的“金玉满堂(膛)”却缝在一只看似普通的鸭肚子里以让对方更容易接受。以往父亲在世的时候,姜穗只跟父亲高谈阔论指点江山,完全不理会母亲的存在。但是,母亲并不记恨,依然会在姜穗怀孕前期害喜时亲手调制各种小菜给她送饭,尤其是“水晶猪手”深得姜穗喜欢。母亲看到下人宝珍抹眼泪会在四周没人的时候询问究竟发生了什么事,面对宝珍明明因为不识字而没有更多机会时,母亲也不会直接点明,而是说“你做的饭好吃,怎么可能让你走呢,你也知道老爷吃饭,不是你淘的米烧的饭他都能够吃出来。”且为了让宝珍心里舒服,特意安排她到九如舫的后厨跟着陈容师傅学做叉烧包。母亲似乎明白不必用深明大义来表达,但是却能在日常中将生命安排的妥妥当当。日常生活作为物质世界和社会世界的关系,其所呈现的是和社会关系的整体,透过一个平常人日常生活的书写往往可以触抵史诗的坚实。列斐伏尔将日常生活看成社会学的一个具体的方面列斐伏尔从社会学的角度重新审视日常生活,并将之作为论述革命、信仰、哲学等领域的重要视点,从日常生活中看到更深刻、更本质的蕴意,以理解日常生活所隐藏的意识形态功能。 在《如风似璧》中,张欣有意识地将个人情感置于更广阔的社会视野之中,以日常生活的整体性书写人物,不仅写出了人物精神的立体性还在广阔的社会阶层中打捞出更多的生命样态,以平实而不曾中断的生活之流述说消融着着新与旧、精英与底层、劳心与劳力、中心与边缘之间的分野。张欣这种有意消弭由概念带来的分野的书写不仅为读者从整体上认识广州提供了可能,同时也为重新思考中国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更多的生命支撑。张欣在《如风似璧》中的探索是对其以往创作路数的突破,而潜入历史的沉静让其可以更从容地经营建构各种关系,以尽可能地丰富广州这座城市的历史与文化精神。如果张欣能将其已触及的多重情感意识关系更坚实地落实除了“吃”之外更丰富日常生活的实践之中,并将这些关系更紧密地缝合到中国现代进程之中,《如风似璧》将是一部更有质感的“如封似闭”的广州精神雕塑。排版 | 静珊
审校 | 文慧
审核 | 杨迪
审定 | 罗丽
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成立于2008年7月,是广州市文联团体会员单位,汇聚广州各机构各媒体的高层次多学科文艺评论人才。市评协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导向,秉承打造本土特色文艺评论的宗旨,坚持为城市文化发展服务的工作方针,树立“文艺新视线”“穗艺青评”品牌,大力推进学术交流、文艺评论、队伍建设;立足本土,助推引领广州文艺创作,推介广州作家、艺术家的新作、佳作,更新在地文艺观念,引领文艺风向。
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