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唐栋编剧、傅勇凡导演的话剧《三家巷》,匠心独运地将欧阳山的同名小说进行改编,将百年前的风云岁月再现于新时代的舞台上。
话剧《三家巷》构建了极具地域特色的岭南风貌,在背景音乐、场景塑造到人物台词等方面的加持下,剧场无处不弥漫着老广的民俗风情。话剧开场时,悠扬的乐声响起,让观众快速进入话剧中。下一刻,高胡的乐声与粤语的歌声仿佛瞬间将人置身于老广州的街头小巷。不仅如此,舞台上的透明景片设计印上了西关传统建筑图案,为观众呈现了一幅街头实景。当肩挑箩筐的老人家、背扛麻袋的小伙、卖花的姑娘穿梭于台上,剧场充满了生活气息。当然,还有穿着时尚体面,在街上并肩走过的年轻男女,让人不禁想起老广那句有名的“东山少爷,西关小姐”,坊间传说在此具象起来。颇有趣味的是,人物在台词上巧妙地融入了粤语俚语。例如,当主人公周炳与“老窦”周铁发起争执时,周铁气急之下冒出口的“你个戆居”“你个衰仔”,这话饱含了一个老父亲对孩子的气愤、无奈以及忧心。如此设计,在增强了人物的情感表达同时,也为这话剧增添多一抹“地道”的岭南色彩。
话剧《三家巷》呈现爱情,但更呈现有志青年的成长历程。在话剧里,周炳与区桃之间的爱情表现得含蓄而浪漫。两人之间未直言“爱”字,但深沉的情感却通过细腻的互动与微妙的肢体语言传递得淋漓尽致,并在情节上多处藏匿。这种情感就藏在两个年轻人有同样的热爱里,在周炳不顾一切地对王九动手中,在区桃为周炳打起的两次打伞里,在周炳对区桃的无限思念中……然而,《三家巷》并未止步于爱情的书写,而是将这种情感置于人物成长的大背景下进行深度挖掘。周炳从一个单纯善良、会为佃户偷米和会冒险解救阿财的青年,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定的革命者。期间,敌人的一枪夺去了区桃与周金的生命,刺激了周炳“觉醒”。他们的死激发了周炳的愤怒与斗志,也让他认识到革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这一成长过程充满了血与泪的洗礼,也映照出那个动荡不安时代的残酷与复杂。
白玉兰,在话剧《三家巷》里是不容割舍的精神符号。它既是纯洁爱情的象征,又是希望的化身。白玉兰最早出现在舞台上时,是区桃拿给周炳的。当区桃将白玉兰赠予周炳的那一刻,白玉兰就代表着他们纯洁的爱。而当喜爱白玉兰的区桃在声讨“五卅”惨案游行时中弹牺牲时,又启示观众每一个烈士都像白玉兰那般高洁。此外,在区桃牺牲后,周炳在家门口种下了白玉兰树;广州起义失败后,门前白玉兰花热烈盛放,这一巧妙的设计寓意深远,它们不仅是对逝去英雄的缅怀与致敬,更是对未来希望的寄托与期盼。这种象征手法的运用不仅丰富了话剧的内涵与意蕴,也提升了话剧的艺术价值。
话剧《三家巷》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其创新性的叙事手法,它将作者“欧阳山”搬上了舞台。话剧是由“欧阳山”率先登场介绍的,又在话剧接近尾声时直接与人物进行对话。面对周炳的怒声质问,欧阳山当即回应“历史比我所描写的还要残酷,还要血腥得多”。这句话撼动人心,他们的对话不仅是个人情感的宣泄与释放,更是对那个动荡时代的深刻反思与总结。除此之外,这种作者现身的方式,又有着与观众对话的意味。欧阳山一句“你应该走向未来,与未来的年轻人一道,去仰望共同的星空”。这个“未来的年轻人”不正是当下我们吗?在有限的剧情里,现实人物的现身对话如同一记重锤敲响了警钟,让观众珍惜与守护好当下的和平与幸福。
《三家巷》不仅是一部追溯历史、缅怀先辈的力作,更是一部激发当代人思考与奋进的巨制。它通过精湛的艺术创作与深刻的主题挖掘,成功地让那个远去的时代再次鲜活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而更为重要的是,《三家巷》让我们认识到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以及肩负的历史使命。它激励着当代人接过先辈的接力棒,以更加坚定的步伐走向美好的未来。
(本文作者张丽聪为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排版 | 静珊
审校 | 文慧
审核 | 杨迪
审定 | 罗丽
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成立于2008年7月,是广州市文联团体会员单位,汇聚广州各机构各媒体的高层次多学科文艺评论人才。市评协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导向,秉承打造本土特色文艺评论的宗旨,坚持为城市文化发展服务的工作方针,树立“文艺新视线”“穗艺青评”品牌,大力推进学术交流、文艺评论、队伍建设;立足本土,助推引领广州文艺创作,推介广州作家、艺术家的新作、佳作,更新在地文艺观念,引领文艺风向。
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