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以产业振兴引领科教资源协同发展
时事
2024-12-21 11:34
吉林
◇吉林在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基础上,将产业融入其中,提出“四位一体”深度融合,以进一步释放协同倍增效应,为构建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夯实基础,为高质量发展赋能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褚晓亮 郎秋红 孟含琪吉林省科技教育资源丰富,坐拥66所高等院校、106个科研机构和众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大校、大院、大所、大企云集。然而多年来,科技创新力量和优势资源存在分散、低效配置等问题,导致教育、科技、人才难以形成合力,在厚植现代化产业体系根基时难以扎根。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吉林在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基础上,将产业融入其中,提出“四位一体”深度融合。汇聚教育科技人才资源合力,进一步释放协同倍增效应,为构建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夯实基础,为高质量发展赋能。吉林大学化学学科首次进入ESI全球前万分之一、全球排名第19名,标志着该学科迈进世界顶尖行列;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下称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研发的全球首创双飞翼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引起世界关注;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所研发的仿生合成橡胶航空轮胎正在投入产业化;近两年吉林省高级职称人才从净流出转向净流入……吉林近年在科教、人才、产业发展上交出亮眼成绩单。基础扎实的吉林,受科技创新力量和优势资源分散、重复、低效配置所限,一直在努力跳出三大困局:努力跳出人才优势难以转化成产业优势的困局。吉林大校、大院、大所、大企聚集,培养大量高素质人才,人才政策自1.0至3.0版本发布以来,回流现象显著。然而,科教资源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匹配度低,存在一批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科专业,急需一批符合吉林省战略新兴产业的学科专业,缺少一批引领未来产业发展的新兴专业。一家在长春创办20多年、生产各类机械试验设备的链主企业负责人说,在当地高校很难找到相关专业毕业生。努力跳出科技成果不会转、转化规模小的困局。通过优化创新资源配置等举措,吉林省积极推动成果本地转化和产业化能力。但近三年来(2024年统计时间是1到10月),吉林省科技成果转化数量分别是1205项、1800项、2620项,相较发达省份存在明显差距。“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评价机制以论文、奖项为主,面向实际应用的评价导向不足。”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所长办公室副主任王飞看来,由此带来的创新成果不能转化,创新主体不愿转化等问题,导致很多成果难从“书架”走向“货架”。努力跳出企业自主创新的意愿和能力不强的困局。吉林省不断凸显龙头企业创新引领作用,实施揭榜挂帅机制,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但R&D经费数据显示,2023年R&D经费投入超过千亿元的省(直辖市)有12个,吉林省仅为210.2亿元,位列全国第24位。“除了龙头企业外,很多中小企业对引领产业技术前沿创新的能力弱、创新基础差,不愿承担不确定性较大的偏基础或前沿的早期成果。”长春博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立华说。在吉林省主要负责同志看来,吉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关键是教育科技人才产业率先突破。为破解老工业基地成果转化、产业化不强难题,吉林坚持有组织科研、有组织成果转化的理念,将各个部门、单位及社会的资源优势形成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成果优势,实现物理整合向化学反应跨越。变化最先发生在政府。2024年下半年,吉林省政府领导班子调整分工,由一位副省长统筹分管教育、科技、工信工作。这样的改革还将逐级调整至县乡级。“以政府有形之手统筹布局,施政时便于打破部门间的本位主义,大家劲往一处使,创新主体间都能形成合力。”长春长光精瓷复合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周立勋说。改革随即拉开大幕。2024年11月,吉林出台《吉林省教育科技人才产业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下称《方案》),建立教育培养人才、人才支撑科技、科技引领产业、产业反哺教育和科技的全链条。新增急需紧缺专业100个左右,学科专业与现代化创新产业体系匹配度达到60%以上;推动产业与科技教育“双向奔‘富’”,累计选派科创专员、产业教授1700人以上等举措。“《方案》提出推广‘红旗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一批紧缺人才培养定制班,抓住了面向产业培养人才这一关键点。”吉林大学本科生院数字教育办公室主任徐昊说,“课程内容随一汽的研发进展逐年更新,让大学生走出校门能适应企业节奏快速上手,工学交替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符合现代化产业需求。”随着“四位一体”行动全面展开,吉林省各职能部门纷纷行动——面对理工农医类人才匮乏的现状,省委组织部每年拿出考录计划的60%左右,用于定向招录大数据、人工智能、经济金融、生态文明、精准农业等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吉林省教育厅出台《吉林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紧扣石油化工、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现代农业、汽车等特色产业需求,支持多所高校打造应用(技能)型大学标杆……立足高质量发展,在统筹推进“四位一体”行动下,吉林省从问题导向出发,从最需打破的困局入手,坚持小切口破题、大纵深发力,打通束缚发展的堵点卡点。创新制度先行,破解创新主体不愿转、不敢转、不好转的难题。当前,吉林省全面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改革实施方案已进入最后调整阶段。“这份全国首个从科技成果供给端、承接端和转化服务端深化职务成果转化集成改革文件,在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上充满诚意。”吉林省科技厅厅长李岩说。“允许将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区别于一般性国有资产单列管理,可以让大伙卸下包袱,打消顾虑,给成果找个好出路。”在征求意见过程中,长春理工大学一位教授的话引起大家共鸣。以超常规超大力度,精准支持企业提升自主创新积极性和能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最关键是让企业挑大梁。吉林聚焦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碳纤维、人参等产业启动30项聚力攻坚专项,让企业担任出题人和牵头人,整合高校和科研院所资源,破解卡脖子难题。“企业围绕整星研发、数据处理和数据应用申报了三个课题,正在等待发榜。”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贾宏光充满期待地说,“如果能中榜,我们将进一步提速关键技术攻关进程,全力推进吉林省航天信息全产业链发展壮大。”布局高能级创新平台,成立长白山、三江、吉光省级实验室,聚焦产业发展实际问题开展攻关。当下,三江实验室的工作人员正在集中梳理省内企事业单位提出的建议和需求。他们围绕种业创新、农业高效生产和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领域,专注破解产业发展面临的共性技术难题。实验室负责人告诉记者,相关科研项目公开发榜后,实验室将组织全省农业科技力量攻关,还会邀请省外高层次专家合作。长春光华微电子设备工程中心有限公司向吉光实验室提出了“探针台核心技术攻关”的需求。“近期吉林省对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成果转化支持力度前所未有,切实体会到省委省政府对科技振兴助力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和决心,相信企业也会在这波改革浪潮中成长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