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心下一代】 “五老”携手践初心 银发生辉绽芳华

文化   2024-12-09 18:53   河南  

“五老”携手践初心 银发生辉绽芳华

《河南日报》(2024年12月09日 第 05 版)

  姚淑英与小志愿者们。
  邵荣旗为村民调解矛盾纠纷。
  王跃庭与居民共同讨论小区自治事宜。
  李东海给青少年讲述红色历史故事。
  本栏图片均由省关工委提供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上海市杨浦区“老杨树宣讲汇”全体同志回信。“老杨树宣讲汇”由长期工作生活在上海杨浦区的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组成,主要面向基层群众开展党的创新理论、人民城市理念等宣讲活动。

  “五老”是社会的宝贵财富,是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力量。在我省也有这样一群“五老”,他们曾在不同岗位奋斗多年,如今,依然保持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孜孜不倦地为国家建设、社会发展、基层治理、青少年成长贡献一己之力。

  省关工委积极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聚合“五老”力量,践初心、助治理,让“五老”的接续付出聚成不灭火炬,汇成璀璨星河。日前,笔者走近“五老”,听他们讲述老有所为,银发生辉的故事。

  志愿服务   姚淑英

  “把旅客偶发的需求,当作我们常规的服务项目”

  11月25日,郑州迎来降温。

  顾不上天气寒冷,7点刚过,73岁的姚淑英套上红马甲就出发了,来到位于郑州火车站西广场的学雷锋志愿服务站“上班”。

  一如往常,从帮人指路、提供开水到充电缝补、寄存快递,姚淑英和“同事们”事无巨细。

  说起退休后的身份,郑州火车站“老年雷锋团”负责人姚淑英和“同事们”都颇为自豪。

  郑州火车站“老年雷锋团”,1992年成立以来,先后有180多位老同志加入,老年志愿者们换了一茬又一茬,唯有多年不变的志愿服务一如既往。

  “把旅客偶发的需求,当作我们常规的服务项目。”姚淑英说,这是“老年雷锋团”一直以来的工作准则。

  她介绍,“老年雷锋团”最早被称为老年义务服务队,由几十名车站退休的老骨干、老党员组成。起初,只是在郑州火车站售票处门口摆几张桌子、几把凳子。2013年,老年义务服务队有了固定的工作地点——一座遮风挡雨的红色亭子,并更名为“老年雷锋团”。

  “从那时起,我们就从最初的每天服务两小时,变成全天在岗的‘上班族’。”姚淑英笑道。

  如今,不仅在火车站,在机关、在社区、在校园,也能经常看到“老年雷锋团”的身影。他们把服务送到基层,也把宣讲送到基层,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

  郑州市铭功路小学先后三次带着学生,听爷爷奶奶讲述雷锋的故事;郑州八中组织青年志愿者到火车站提供志愿服务,感受助人的快乐……如今,老人们所在的红色亭子已成为郑州八中和铭功路小学的“学雷锋实践基地”。

  游客南来北往,“雷锋”日日坚守。30多年来,“老年雷锋团”累计服务旅客超300万,志愿者服务时长达12万小时。

  矛盾调解   邵荣旗

  “既得到了群众的尊重,更找到了退休的快乐”

  “老邵,太谢谢你了,和邻居的矛盾解决了,心情都舒畅了。”一大早,邵荣旗刚到“老邵调解工作室”,鹤壁市淇县卫都街道关庄村的村民关某就跑来了。

  老邵,邵荣旗,退休前是卫都街道泉头村党支部书记。他明乡情、有威望,平日里街坊邻里遇到麻烦事儿,都习惯找他帮忙。久而久之,邵荣旗公平公正的处事方法,便在周边传开了。

  2020年,在了解到邵荣旗的工作方法后,卫都街道办相关负责人有了更深入的想法,“如果能够延伸调解工作触角,成立调解工作室,让邵荣旗这样热心的老党员来当群众的‘娘家人’,这样再好不过了。”

  怎么想就怎么干,“老邵调解工作室”在信访办综治大厅成立了。从此,这间工作室便成了邵荣旗的阵地,他化身矛盾纠纷调解一线的“和事佬”,以真情实意做群众身边的“贴心人”。

  谈到矛盾调解,邵荣旗有自己独到的“六字秘籍”——

  “听”,倾听双方当事人的诉说,了解基本诉求;

  “询”,询问纠纷缘由,找出矛盾焦点;

  “访”,走访街坊邻居,了解事情真相;

  “谈”,从情感、道德、法理等方面沟通交谈,稳定双方情绪;

  “调”,采用多种方式,化解矛盾达成协议;

  “跟”,未履行或履行协议不到位的,跟踪督促落实。

  老邵成了矛盾调解的行家里手。夫妻反目的,因他调解破镜重圆;婆媳不和的,因他调解重归于好;邻里矛盾的,因他调解握手言和……“老邵调解工作室”成立至今,邵荣旗已调解周边群众各种纠纷180多起。

  邵荣旗经常讲,“每份工作都有闪光点,通过调解工作,我既得到了群众的尊重,更找到了退休的快乐。”

  基层治理   王跃庭

  “跑断腿、磨破嘴,也要对得起群众的信任”

  “老”有老的“难”:新乡市卫滨区姜南社区姜庄小区建成已有20年,小区老,基础配套不完善、卫生环境差;

  “老”也有老的“宝”:老小区里,老党员多、老模范多、老工人多……这些从火红建设年代走过来的老同志,乐于奉献,对事业充满感情。

  姜南社区离退休党支部书记王跃庭,就是其中一员。

  在姜庄小区老旧小区改造现场,时常能看到他的身影。“污水井必须挖深点,否则后期很快会堵塞”“咱们小区一楼是门面房,油污大,井内需要粉刷”……王跃庭退休前在市政工程处工作,对小区施工和建造很有经验。作为老旧小区项目施工监督员,退休后,他已经习惯每天到施工现场“打卡”。

  老伴常常跟他说:“你年纪大了,身体最重要,不要太辛苦。”王跃庭摆摆手,眼睛里闪着精气神儿:“只要我还能动弹,肯定要继续为群众多做些事。”

  老旧小区,“三分改,七分管”。作为监督员,改造时,他不论早晚,实时监督;作为业主自治委员会主任,他敲得开门、谈得上话、办得成事。

  划定停车位,解决小区车辆乱停乱放的问题;聘请门卫24小时值班值守,并负责打扫公共区域卫生……王跃庭对小区管理尽心尽力。在他和业主自治委员会的努力下,“问题”小区蝶变为“宜居”小区,不少居民纷纷点赞:“环境一点也不比新小区差,再也不用羡慕别人的小区了。”

  “服务群众,压根没有退休这一说。”王跃庭曾荣获“新乡市劳动模范”称号,在他看来,“共产党员的价值就体现在服务群众的一点一滴中,办成办不成是一码事,办与不办又是一码事。只要需要,我跑断腿、磨破嘴,也要对得起群众的信任。”

  红色宣讲   李东海

  “一辈子坚持干好一件事,就是一种价值和成功”

  如果按照现在的说法,有着55年党龄的老党员李东海有个洋气的身份——驻马店市西平县复兴博物馆“主理人”。

  从张思德生前所在部队连指导员到创办复兴博物馆,谈起自己与红色事业的缘分,李东海满是热忱,“从1968年参军至今,我一直坚持收藏红色文化资料,虽然过程千辛万苦,但乐在其中。”

  跑遍全县各乡村,到过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每次外出都自带馒头和保温瓶,备足三天的干粮;

  全家每年收入8万多元,其中6万多元用于展馆的管理维护;

  ……

  他一个地方一个地方跑,一件文物一件文物收集。让李东海欣慰的是,2009年,自己一手创办的西平县复兴博物馆新馆开馆。

  展馆里,毛泽东转战陕北乘坐的马车,刘少奇在西平使用过的办公用品,陈赓指挥西平祝王寨金刚寺战役用的桌凳……历经岁月的沉淀,馆藏红色文物资料、报刊达6万多件,展出2000多件。

  一座红色博物馆,如同一座精神丰碑。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一辈子坚持干好一件事,就是一种价值和成功”。

  带着责任感和使命感,李东海常年坚持为青少年宣讲伟人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15年来,该展馆免费接待青少年学生和社会公众20万人次,义务讲解7000多场次。

  “我们看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了解到今天的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要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这成了很多青少年参观复兴博物馆后共同的感受。

  赓续红色血脉,争做时代新人。展馆里又迎来了一批批求知若渴的孩子,听着先烈们的动人事迹,一颗颗红色的种子也在孩子们心中悄然萌芽。


来源:河南日报

扫描二维码获取更多信息



 

点个在看,让更多人看



河南老干部
宣传老干部工作,展现老干部精神风貌,展示老干部工作者良好形象,倡导老年健康新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