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载莲花情,这座小城故事多

文摘   2024-12-18 20:24   北京  

⬆️ 点击上方🎧开启畅听体验

为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五集献礼纪录片《二十五载莲花情》从12月13日起,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中文国际频道、新闻频道、CGTN各外语频道以及澳广视的澳视澳门91台、香港电台电视32台等平台相继播出。



纪录片通过“家国之情”“多元之路”“幸福之味”“融合之城”“未来之门”五个维度,以生动的故事反映澳门回归祖国25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亲切关怀、战略指引下,“一国两制”在澳门的成功实践,细腻描绘澳门与祖国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深刻揭示“一国两制”澳门成功实践背后的深层逻辑和情感基因,向世界讲述了具有澳门特色的“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中国故事。



关于澳门,有许许多多值得记录的人和事。从天安门造型的国庆牌楼设计者,到澳门醒狮技艺的传承者;从巴黎残奥会开幕式代表中国澳门的旗手,到家住澳门每天到横琴上班的澳门青年……纪录片《二十五载莲花情》里的这些人物,正通过镜头向我们讲述着他们的澳门故事。


澳门人澳门事


你家门口能看见天安门吗?澳门美术协会会长陆曦的回答是:能!在国庆节就能看到!他指的就是澳门每年都会举办的国庆牌楼展,其中天安门造型的牌楼总是最吸引观众的目光。 


牌楼是澳门人欢度国庆节的一种传统,从1949年延续至今,已有数十年的历史。从青年时代起,陆曦就开始跟随父亲设计制作国庆牌楼。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所以,今年也被当地称为“双庆”。这样的时间节点,让澳门的牌楼更为人所关注。如今,众多在澳门国庆牌楼回顾展参观的游客,正在通过一幅幅图片回顾这些各具特色的国庆牌楼。


游客正在参观国庆牌楼回顾展


在澳门关闸广场工人体育场有一间武馆,这里每个工作日的白天都大门紧闭,到了晚上8点之后却开始灯火通明,不同职业但有相同爱好的人们,各自下班后赶到这里。他们在这里学习传统武术蔡李佛拳,也学习澳门的舞狮技艺。已经退休的李锦华,是澳门蔡李佛拳的第六代传人,也是这间武馆的主理人。


澳门舞狮,也被称为澳门醒狮。因为舞狮的动作需要有一定武术功底,所以在澳门,武术和舞狮不分家。马步扎不稳,狮子就是花拳绣腿,这是李锦华经常教导徒弟们的一句话。


△一群业余“爱好者”传承着澳门醒狮


在一家叫“特殊奥运会”的非盈利机构,赵巧莉接受了采访。这个17岁的女孩是一名有智力障碍的残疾人,曾作为中国澳门代表团的唯一代表和旗手出现在今年巴黎奥运会的开幕式上,并参加了残奥会跳远T20级别的比赛。接触过赵巧莉的人,都会对这个女孩的笑留下深刻的印象。赵巧莉很喜欢笑,有时候是因为谈到了她喜欢的明星,有时候是因为想到了她喜欢的跑步和跳远。作为一名残疾人,赵巧莉不仅可以在“特殊奥运会”得到运动培训,她还在中葡职中就读,并且和普通学生一起参加了澳门秋季田径赛。


△巴黎残奥会旗手、中国澳门代表团的唯一代表赵巧莉


和往常一样的工作日清晨,家住澳门的萧启东梳洗完毕,戴上眼镜,拿上手机、电脑和汽车钥匙出门去横琴上班。30多岁的他,是一家生物科技公司的创办人。 萧启东的公司位于珠海南端的横琴,与澳门一水一桥之隔。每天往返澳门和横琴的上下班通勤,让萧启东觉得很方便。“通勤时间只需要 20多分钟”,比以前在澳门上班时间还要短。


此前创业曾一度遭遇低谷,萧启东决定从头再来。他把公司搬到横琴,因为这里有租金、税收等政策上的补贴,许多澳门年轻人也由此加入到他的团队。 如今,公司发展势头正劲,萧启东说,横琴是他的福地。


△在横琴创业的澳门青年萧启东


亮点纷呈

全视角呈现多彩澳门


虽然此前有过多部总台大型纪录片的拍摄经验,但对于主创团队而言,这次创作是时间最紧、任务最重的一次。接到任务后,主创团队于9月中旬奔赴澳门,进入紧张忙碌的前期调研与实地拍摄工作。一个半月的实地拍摄,共采访100多位澳门各界人士,在每集30分钟共五集的篇幅里,高度凝练出50多个大大小小精彩的故事。



铺陈底色  锚定主题


主题的确立与把握对于纪录片而言至关重要。鉴于此前制作纪录片《澳门二十年》积累的经验以及对澳门发展的持续关注,主创团队深知近五年政策层面的关键因素——《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发布以及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设立,为澳门的长远发展注入重要动力。为此,“多元之路”重点聚焦“1+4”的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策略;“未来之门”则着重刻画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展现“琴澳和鸣”共谱新篇。



同时,主创团队留意到澳门近年在文化领域的蓬勃态势,从往昔“小澳门”迈向如今“国际大都市”,与内地、与世界之间文化交流频繁,于是利用“融合之城”主题,讲述大三巴及世界遗产的保护、澳门美高梅与保利共建博物馆、澳门国际烟花比赛吸引世界目光等文化故事,呈现澳门多元文化交相辉映的独特气质。



雕琢成色  深耕故事


讲好中国故事,需以故事立身。秉持此念,主创团队一头扎进海量素材挖掘线索。和谐互助的社团文化是澳门社会重要特征之一,社团也是澳门特区政府与民众间沟通的桥梁和纽带。社团密集交织,恰似一张密实大网,为故事线索延展打开了方便之门。比如“多元之路”中的创业青年李伟杰,在广州文创公司展身手,又凭创意参与澳门青年发展服务中心的《群英荟创意大赛》,又比如澳门特区政府卫生局局长罗奕龙,他同时还是全国青联副主席、澳门青年联合会会长,今年他是“澳门青年看祖国”中的河北承德团的团长,多重身份串联起多方资源,这样的故事在澳门俯拾皆是。主创团队巧妙地从社团切入调研、拍摄,观众也得以窥见澳门的独特魅力与内在活力。



在调研阶段,主创团队除了有过往拍摄经验助力,还得益于澳门新媒体平台的发达,大家从中获得了诸多令人欣喜的采访线索。比如澳门旅游局提供了包括国庆烟花汇演资讯在内的众多演出资讯,促成对中、意烟花队等队伍的跟踪拍摄,镜头记录下了两场风格迥异的烟花盛宴;在澳门大学公众号发掘到专家线索,充实了纪录片的专业视角。这些新媒体平台成为调研得力“伙伴”,亦彰显了澳门与内地交融之紧密,从支付便捷到电商繁荣,乃至澳门工匠学院助力年轻人追梦,都为澳门与祖国共享发展繁荣写下注脚。



人物是最为生动、最具张力的叙事载体。比如片子中的澳门青年吴鸿祺,初涉网络安全服务政府单位、企业等,后深度参与横琴口岸的“虹膜识别”系统的建设,现在拓展至脑机科研,其历程是澳门科技进阶缩影,关联内地多方资源,折射出澳门与国家共奋进轨迹;李伟杰的咖啡创意融合古代丝绸之路、景德镇元素,推介澳门旅游,创意落地过程满是内地与澳门携手的智慧火花。主创团队通过多维视角挖掘人物细节,力求立体呈现,让故事承载澳门发展的高度与温情深度。


焕新亮色 航拍盛景


纪录片在影像技术层面同样力求突破。以4K超高清影像全景式记录,航拍遍览澳门,新八景壮丽尽收眼底,历史底蕴与现代风姿交织一镜,震撼开篇。此外更有创新之举,主创团队以无人机模拟摇臂,穿梭保利美高梅博物馆,灵动捕捉馆内精妙;航拍延时与解说词默契配合,岁月流淌、城市变迁直观可感,观众仿若置身濠江,见证二十五载风云变幻。



值得一提的是,纪录片还特邀内地与澳门两地音乐人共创主题歌《未来之门》。歌曲由内地词作家朱海作词、曲作家赵麟作曲,由澳门歌手梁嘉宝、彭永琛联袂演唱。“谁在濠江边拨动大海的琴弦”一句,自然嵌入“横琴”的寓意,十分巧妙动人,描绘出“琴澳和鸣”的美好场景。



拳拳赤子心,殷殷爱国情。借由一段段生动故事,从家国情怀扎根市井到多元经济蓬勃起势,从民生幸福满溢街巷至文化交融熠熠生辉,再到横琴携手澳门开启未来新篇,《二十五载莲花情》展现了制度优势下澳门二十五载跨越式发展盛景,令观者深刻领略到这座城市的深厚底蕴与无限活力。



《二十五载莲花情》具备国际视野与全球叙事的特征,强调了澳门在全球化进程中的独特地位与作用。作为一座融合之城,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和信仰在澳门和谐共处。澳门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魅力,展示了其中西文化交融的独特优势和潜力。


——澳门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 张志庆

《二十五载莲花情》无疑是一部综合性、高品质、接地气的大型纪录片,以澳门人讲澳门故事。澳门回归廿五年来的发展成就令人瞩目,“一国两制”方针在澳门的成功实践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宝贵经验,也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处理类似问题的全新思路和范例。


——澳门理工大学人文及社会科学学院院长 林发钦

《二十五载莲花情》以“未来之门”为结尾,通过对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的展望,展现了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光明前景。横琴的每一次脉动,都书写着澳门与祖国共谋发展的壮丽篇章,成为影片最为感人至深的高潮。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视听传播系副主任  韩飞

节目中呈现的特别展览“国庆牌楼展”让我感触颇深,前人的成就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达到的,后辈对澳门社会的建设亦需坚持不懈的努力。


——澳门中华学生联合总会主席 阮舒淇

通过一个个被访者生动的故事,我感受到家国情怀在澳门教育、文化、经济、法治等多个领域的体现和传承,以及澳门同胞对祖国的深厚感情,用温暖的爱与信心,浇筑出澳门回归祖国25年來的巨变。


——澳门科技大学博士生  王晓玉



澳门是祖国的“掌上明珠”

有伟大祖国作坚强后盾

有全体澳门同胞的共同奋斗

新时代“澳门号”列车

一定会行驶得更快更稳




监制/刘征 王茂华

主编/程韬宇 蔡楠

编辑/王莺歌 匡雪


更多精彩

“如果我写家乡”主题征文活动火热进行中,马上点击参与,用文字让你的家乡发光~

👇🏻👇🏻👇🏻


中国电视报
《中国电视报》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办的唯一一份发行覆盖全国的国家级电视报,以宣传推介总台节目为宗旨,是国内广播影视报刊中最权威、最有影响力的报纸。在全国广电报刊中发行量最大、全国周报发行量第一,同时也是全国自费订阅率最高的报纸。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