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还山:每个人都可以是“读简人”

文摘   2024-12-11 11:13   北京  

⬆️ 点击上方🎧开启畅听体验

本文作者:

著名表演艺术家

国家一级演员

许还山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十周年,十年来,我国文艺园地百花竞放、硕果累累,呈现出繁荣发展的生动景象。


前不久,我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邀请,在《简牍探中华》第二季中担任清华简的“读简人”,感触颇多。清华简,是清华大学于2008年7月收藏的一批战国竹简,内容大多为前所未见的经、史类文献,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我读中国字快90年了,然而读2000多年前竹简上的文字还是头一遭。论年龄,我是老人,可在清华简面前,我觉得自己还是一个孩子。虽然清华简中记载的历史人物生活在千年以前,但他们要讲的故事就记在眼前的片片简牍之上。我在舞台上读出书写在上面的文字时,仿佛看见他们鲜活的面孔,听见他们低声问道:孩子,你听懂了吗?



清华简里,有许多老祖宗教给我们的道理,其中,《傅说之命》记述了商王武丁与其贤臣傅说的相关事迹,是清华简中发现的第一篇真正的古文《尚书》。《简牍探中华》用戏剧演绎的方式,再现了“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历史场景:立志遍访天下贤人的商王武丁,找到正在筑城的傅说,傅说借耕种之法,向商王武丁阐述治国之道,商王武丁被傅说的智慧与才能深深吸引,最后破格任命傅说为相。“式惟三德赐我,吾乃敷之于百姓。”隔着舞台,我感受着千年前明君贤相的佳话,也更加懂得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深厚意蕴。



跟随一枚枚简牍,我还有幸遇见周文王、周武王、楚庄王等古代先贤,感悟他们的思想光辉。清华简《保训》曾失传两千多年,可能是周文王在临终前留给儿子周武王的一段话,希望他能效法历代有德行的君主,恪守中道、造福百姓。周文王的谆谆教诲,是父子即将天人永隔的不舍,也是他对于周王朝生生不息的深情希冀。《简牍探中华》对这部分的戏剧设计独具匠心,以“昔舜旧作小人,亲耕于历丘,恐求中”为着眼点,生动还原周文王向周武王传授“保训”的历史场景。周文王讲述的“中道”,如同生生不息的谷子,在中华大地上绵延千年,从治国理政,到为人处世,都可以从中寻求平衡与和谐。如同节目中周文王的台词所说,“只要把谷穗种下去,就会生长,而且它还会变成种子,一代一代地,永远不会枯竭。”传承五千多年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亦是如此,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



习近平总书记说,古代简牍非常珍贵,是我们国家信史的重要实物佐证,要善加保护,做好研究。要不断通过考古发掘,为国家历史提供更多不容置疑的佐证材料。参与《简牍探中华》,我深刻感受到这句话沉甸甸的分量。作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首档聚焦简牍的大型文化节目,《简牍探中华》以“思想+艺术+技术”融合创新,借助现代影像技术和艺术化叙事讲述简牍故事,构建出由主舞台大屏、简牍屏、甬道地屏、特效绿幕构成的多舞台空间,为观众带来年轻化、科技化的视听体验,彰显坚定的文化自信、强烈的文化担当,以及深沉的文化情怀。包含清华简在内的众多简牍、典籍,是包罗万象的巨大宝藏,涵盖政治、历史、哲学、艺术、医学、军事等诸多类别,呈现着历史变迁,诉说着家国故事。无尽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曾经来过,带着梦想和热望在此深耕,将智慧书于竹木,播散后世,人们可以从中深切感悟文化归属与自信。



从艺40余载,我深知当演员需要深耕细作,沉下心来,因为戏比天大。而文艺创作同样应该“沉”字当头,始终秉承赤诚、严谨的创作态度,创作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简牍探中华》聚焦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追求叙事手法、表达形式的创新,更易引发普通观众的共情和共鸣。


我坚信,每个人都可以是读简人。通过阅读契刻于简牍之上的古代文字,我们可以与几千年前的祖先沟通,触摸他们的心灵,体会他们的情感,最终得以“简”述历史,“牍”懂中华。




监制/刘征 张文龙

主编/韩平

编辑/王莺歌 匡雪


更多精彩

“如果我写家乡”主题征文活动火热进行中,马上点击参与,用文字让你的家乡发光~

👇🏻👇🏻👇🏻


中国电视报
《中国电视报》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办的唯一一份发行覆盖全国的国家级电视报,以宣传推介总台节目为宗旨,是国内广播影视报刊中最权威、最有影响力的报纸。在全国广电报刊中发行量最大、全国周报发行量第一,同时也是全国自费订阅率最高的报纸。
 最新文章